APP下载

土家族民俗体育“肉连响”引入校园的SWOT分析

2022-06-03肖广远

当代体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遗产民族

肖广远

“肉连响”作为土家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土家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文化样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肉连响”正在面临着内防“消弥”、外防“同化”的巨大危机。文章试图通过对当地中小学开展“肉连响”现状调查,对“肉连响”在校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为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传承人);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2 土家“肉连响”引入校园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延续文化命脉、守护民众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和学生群体中的传承,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参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如今中国提倡文化强国的背景一下,“肉连响”,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从地方层面,“肉连响”作为恩施利川土生土长的民俗体育项目,他是土家族人民原始生活的直观体现,是土家族文化的鲜明代表。将其纳入利川市乃至恩施州各中小学和高校进行传承,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亲密的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武陵山民族地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可以帮助该地区,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提高城市软实力水平。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是社会中传播文化的最主要场所,学校无疑是传承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最佳场所,学校教育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最佳模式,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得到良好持续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决定着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学校就是土家族“肉连响”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在学生的心中埋下对传统文化感情的种子,从而继承和发扬土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地方和学校可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走进课间。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既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满足社会需要。

“肉连响”的产生是时代和人类智慧共同作用体,发展之路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社会审美的共同选择。因此,将独具特色且主题鲜明的土家族“肉连响”引入校园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国家非遗项目也得到了推广。

3 结果分析

3.1 鄂西土家族“肉连响”引入校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优劣机危分析方法,是用来分析企业态势的分析方法,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将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因素通过调查得出来的结论,按照矩阵排列,综合分析的方法。下面本文将对鄂西土家族民俗体育“肉连响”引入校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3.2 鄂西土家族“肉连响”引入校园的优势分析

3.2.1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肉连响”起源于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在2008年6月份被申报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行于市间的传统民俗体育。鄂西利川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肉连响”也是利川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龙船调”,在利川市可以说是无人不知龙船调,无人不晓“肉连响”。从古代延续至今,男女老少皆可跳,“肉连响”在老百姓的心里根深蒂固。近年来利川市各大校园逐渐出现了土家族“肉连响”的踪影,并着力以土家族“肉连响”来打造该校园的特色。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认可度为其引入校园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2.2 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多数少数民族自治区都建立了本地传统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例,其中,恩施州于2005年实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肉连响”的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3.2.3 深受学生的喜爱

“肉连响”省级传承人刘守红为“民族文化进校园”作出重要贡献。从2006年开始,刘守红在全市中小学担任义务辅导员,先后组建了都亭二小、实验小学、普庵小学等。他在普庵小学举办“开学第一课”活动、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创建“肉连响”表演队,带领学生了解和学习“肉连响”。跳“肉连响”有利于塑造学生个性特长,同时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深受学生群体喜爱。

另外“肉连响”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臂、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其动作生动、活泼、自由、诙谐、明快,音乐节奏欢乐,还能够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据利川市第二民族小学校长牟琼芳介绍,学校为丰富课余活动的形式,采取“肉连响”与课间操合并的模式。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肉连响”的动作幅度和伸展度都较大,是一种豪放派的舞蹈动作,它在学校中的流行,有利于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乐观豪放的人,对于其性格开发,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也有一定的效果。

3.2.4 “肉連响”的调整与创新,增加了受众

“肉连响”的发展保留了文化的原始性和本真性,是对文化起源和根源的一种原始回真。正是这种原始性,造就了其粗犷豪放的风格,因此,对表演者就有了更多的限制。但若要放在这个时代发展就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全体部社会的人,因而“肉连响”着重于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性的创编了三套:少年、青年、老年版的“肉连响”动作,便于多个年龄阶段,不同人群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如少年版,就减去了跪地、大幅度移动等强度较大、难度较高、有损身体健康的动作,但又不失其自然豪放的风格,也适应了少年的身体发展规律,更加受学生们的欢迎。“肉连响”的新的创编,更加符合人体对健身功能的需求,更加契合社会发展的脉络,同时,尽可能的保留“肉连响”的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

3.3 鄂西土家族“肉连响”引入校园的劣势分析

3.3.1 经济基础薄弱,地理位置受限

恩施利川,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大山环绕,相对封闭,属于贫困地区。虽然近年来恩施州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及发展旅游产业,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当地政府和民众把主要精力仍放在经济建设上。并且,利川市是恩施州的县级市,地理位置偏远,与外部交流较少,同时也减少了文化的传播,因此“肉连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已经有将“肉连响”引入校园的举措,但全恩施州仅有二十余所学校将“肉连响”引进校园,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3.3.2 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很大的困难,出现连接不上的断层趋势,许多年长的传承人去世对传承与保护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肉连响”传承人吴修富老先生在2007年3月15日去世,生前被称为“民间艺术大师”。“肉连响”传承人十分有限,现在以“刘守红”为首的传承人,正在努力往校园方向发展,但由于能够进行教学的人数不多,每个学校能够参与“肉连响”培训的也仅两个老师。老师接受培训之后再转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习到的动作刻板化,从而导致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也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 学生课业繁重,学习精力分配少

根据对当地已经引入“肉连响”学校的调查,绝大多数学校为传统式的普通中小学,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闲暇时间较少,能分配的学习“肉连响”的时间少。并且,引入的“肉连响”的学校也仅作为兴趣发展。一方面,由于该地的教学模式仍落后于城市的新课标标准,课外活动时间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因此,学生对“肉连响”的动作都没有能够熟练掌握,学习仅停留在表层。另一方面,在对“肉连响”进行传播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首先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以课程的方式进行普及,过多的让学生进行练习会适得其反,极容易让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

3.3.4 “肉连响”舞蹈风格与学生性格具有关联性,以及性别的差异性问题

“肉连响”是以手掌击打,额、肩、肘、臂、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该特点更加趋向于性格开朗的学生,大多数女生及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会相对较低。但也不排除对学生性格影响的积极作用。另外,“肉连响”舞蹈的效果呈现一般要求表演者只穿背心和短裤,甚至上身裸露,导致大多数表演者为男性。由于在校学生对服装有统一要求,舞蹈传达的效果也相对降低,这也对“肉连响”在校园的传播和普及造成了一定影响。

3.4 鄂西土家族“肉连响”引入校园的机遇分析

3.4.1 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肉连响”于2019年11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国家每年会对“肉连响”下拨一定的专项补助,专款专用。其中一部分用于学校推广,包括“肉连响”老师的补贴,学校内的赛事举办,器材服饰的购买等。在全市有一些专业从事“肉连响”的艺术团,由省级传承人刘守红组建,他们经常受邀为政府人员和学校教师提供专业的“肉连响”指导,并在校园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动作。而在利川校园里,也会每年举办一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定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以及开学季和课间十分钟等活动。

3.4.2 新兴媒体的传播

自媒体是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特点。随着新兴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文化交流传播渠道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现如今,非遗传承馆已通过抖音等媒体平台,系统性地推出“肉连响”系列的短视频,从它的起源开始,到它的发展过程、传承过程以及现在的近况,让大家能了解到“肉连响”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肉连响”的兴趣,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学习“肉连响”的过程中来。

3.4.3 对于民族学校来说是一种传承

鄂西地区恩施州是土家族的聚居区之一,且留存着颇多原生态的民俗活动,开展“肉连响”进校园活动的学校大多是民族学校,“肉连响”在民族学校的开展处于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对于民族学校的师生来说,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認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独特的民族氛围对于将“肉连响”引入校园是一种机遇。

3.5 鄂西土家族“肉连响”引入校园的威胁分析

3.5.1 传承衔接不足

针对学校传承的不足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个孩子可能会进入不同的学校,而有些学校可能会有“肉连响”的传承,有些学校就没有,所以就会导致有些孩子学习“肉连响”不够系统。作为师徒传承的民俗体育来说,“肉连响”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小孩在学习的时候坚持不住,导致真正学有所成并且能将其推广的人很少。

3.5.2 推广不够系统

现如今“肉连响”的推广虽然有很多形式,如在学校组织中传授“肉连响”的动作和文化、在抖音短视频中推广还有像广场舞也有跳“肉连响”的群众。但是推广不够系统化,并没有将“肉连响”的文化历史和现在的动作联系起来,所以会导致有人看过动作会做动作,却不知道是什么舞蹈,也会有人在短视频中一扫而过,不会真正的去关注“肉连响”的文化和历史。

3.5.3 多元文化的冲击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文化在传承和发扬,而政府给的文化传承专款是有限的,所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政府对“肉连响”的传承并不能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文化相互交融,西方体育思想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学生对西方体育的崇拜也不例外,使得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威胁。面临着西方体育的挑战,土家族“肉连响”生存在夹缝之中。

4 对策建议

4.1 要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相结合

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以广大群众为中心的传承机制,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跟踪培养,实施动态管理、活态传承,鼓励广大群众对民俗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改变唯传承人主义的现实困境。其次,坚持广泛动员,由地方政府支持、广大群众参与、校园学生发展三维合一,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保护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最后建立包括学术机构、民间组织、校园社团等在内的多元主体机制,为“肉连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4.2 要以地方文化场域为依托扩大民俗体育在新生群体中的影响

“肉连响”作为民俗体育项目,是地方特色文化与人文风俗的直观体现。它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代的进步相契合,更加离不开新生力量的支持。传承人作为民俗项目继承与发展的核心领导,却不足以承载民俗项目的文化价值。校园作为新生力量的基础,要切实的将“肉连响”的发展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相结合,在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的同时,促进育人、育心、育体功能的展现。简单的说,他在学校的发展不仅要从技能上让学生掌握,更要在内涵上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发自内心的喜欢民俗项目,从而让学生和“肉连响”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3 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抓住“双减”政策红利

“双减”政策的提出,无疑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课业负担导致没有精力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困难。在“双减”的背景下,学校应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肉连响”这个项目满足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对地区特色文化传播的要求。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学校可对外聘任技术人员作为“肉连响”教学的老师,同时缓解了校园体育教师匮乏的困境。学校要根据项目发展的情况,适时的调整和创新课余活动的形式,不拘于课间单一的教学内容,集锻炼、表演、娱乐、竞技于一体,创建丰富的课外体育类型。从而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建设的需要、满足政府对政策实施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文化发展的需要。

5 结语

“肉连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虽然有着自身的积累和优势,但不可忽视时代的发展进步,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需求,不断的创新和改善。学校在推广的过程中,结合政策要求,加强传承人与学生的衔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渐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校园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同时要以地方文化场域为依托,充分发挥新生群体的作用,更好地传承土家族民俗文化。这样不仅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会形成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招牌,为“肉连响”的传承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土家族文化遗产民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Dancing for theDead
Task 3
土家族情歌
MINORITY REPORT
Tough Nut to Crack
土家风情惹人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