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蔬菜杂谈之一 —— 有比更老的“果”吗?
2022-06-03杨文玫
杨文玫
吃五谷杂粮,搭配各种肉类食品,在古人看来是比较高级的饮食搭配。如《周礼·天官冢宰·食医》就是这么建议的:
“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gū,苽米)。”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这样缺少瓜果蔬菜的饮食搭配,既不科学也不健康。而在古人看来,“五菜”(葵、韭、藿、薤、葱)是比较“贱”的食物,“五果”(桃、李、杏、栗、枣)也是没有什么营养的食品。所以,在中国古代,人们自觉食用并种植瓜果蔬菜的年代可能要稍晚于“五谷”。至于瓜、果、蔬等作为食物集合概念出现在人们生活之中,可能要更晚一些。我们不妨以“果”为例,略作探讨。
确实如许慎所言,古人把木本植物的果实叫“果”,把草本植物的果实叫“蓏”(luǒ)。另有一种说法就是把有核的叫“果”,无核的叫“蓏”,以“果蓏”统称瓜果。還把专门掌管果物生产的官吏叫作“果丞”或“果官”,把果树叫作“果木”,把果树花卉叫作“果卉”,把美味之果叫作“嘉果”。所谓“嘉果”,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fū,花萼),食之不劳。”
“嘉果”长在不周山,果实像桃子,叶子像枣树叶,开黄色的花朵,有红色的花萼;“食之不劳”,“劳”忧愁,“不劳”即不忧不愁,也就是说“嘉果”可以治愈忧愁。当然,这只是传说。“嘉果”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是泛指美味之果。比如,“老病余生怯嘉果,日啖那能三百颗”(南宋·王十朋《病中食火山荔枝》)其中的“嘉果”即指荔枝。
其实,“果”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不一定专指木本植物结的果实。比如,“水果”“肤果”“浆果”“蛮果”等。还有一些根本不是果实的“果”,也称之为“果”。比如,“看果”是指用木、土、蜡等制作的,供祭祀或观赏用的“果品”。又如,“米果”是用面粉或米粉和艾草、香干、肉末等,做成饼状或包子状或颗粒状等各种形状的面食。《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贾宝玉挨贾政一顿毒打之后,宝玉想吃“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其实就是“米果汤”一类食品。为烹制这款“米果汤”,贾府备有菊花、梅花、莲蓬、菱角等三四十种形状各异的模具,用来印制“米果”,但贾府也不常做,可见制作工序繁复、精细。像陆游在《初夏》一诗中所说的:“白白餈(cí)筒(粽子别称)美,青青米果新。”这类“米果”就比较平民。
另外,以“果”字为偏旁的汉字,多数只用作声符,与“果”的本义并无直接关联。比如,裸、裹、巢、窠、棵、颗、锞、课等。特别有意思的是“裸”和“裹”,同样都是以“衣”和“果”为部件,只因构造方式不同,“裸”表示赤裸、裸露,“裹”则表示包裹、缠绕。古人可能是受果实常有果壳包裹的现象的启发,构造了“裸”和“裹”两个字,并使之具形声与会意的特质。但它们的字义与“果”的本义也只是保持某种隐约的关联。又如,“裸”字的孪生兄弟“祼” 有文
由此可见,在金文“果”字出现之前,是否还有更古老的“果”字,是一个待考的问题。但它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瓜、果、蔬等真正作为食物的集合概念出现,可能是在春秋晚期或是西周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