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桑入“遗” 古树生“金”
2022-06-03曾艺
曾艺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地区桑蚕业悠久历史的佐证,也是中国桑蚕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古桑树群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规模庞大,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8万亩之多。据《夏津县志》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由于历史上古桑树群几经浩劫,现仅遗存古桑树6000多亩。中国是世界桑树分布的大中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桑树品种共计30余种,中国占据了20种,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农桑产业中心的重要原因。该古桑树群已经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先后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夏津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境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沉积河床、决口歧流,形成了长39公里,宽300~900米,总面积约30万亩的黄河故道。正因如此,留在此地的大量泥沙形成了低产的沙地土壤环境,大量土地无法开垦利用,荒废了数百年。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天下大乱又遇饥荒,生活穷苦。杨沛担任新政县县官后,命百姓多收藏干桑葚,积蓄有余者收入官仓,总计收集了千余斛。曹操前去迎接汉献帝时粮草不多,杨沛便献上干桑葚,充作军粮。曹操担任大汉丞相后,破格提拔了杨沛,正是因为杨沛的做法,使得百姓可以在杜、葛兵乱后连续数年的饥荒中死里逃生。自此之后,黄河中下游兴起桑树种植的热潮。
夏津黄河故道的人民因此意外发现此地极为适合植桑,而且结下的桑葚味道甘甜,含糖度比其他地方要高出不少。当地人民辛勤劳作,不断植桑造林、防风固沙,在元、明、清时期广泛种植,整治这片沙土地,最终留下了黄河故道原生态森林资源这笔珍贵的遗产,也开创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古代种植桑树治沙的同时,还曾大力发展桑蚕业。据《诗经》等书的记载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各地便开始发展桑蚕业,其中以山东的桑蚕业最为发达。到了秦汉两朝四五百年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活动,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且有“齐纨鲁缟”之说,山东在周代是齐、鲁两国的封地,因而人们将“齐”“鲁”两字用作山东的简称。《谷梁》《左传》《管子》等古书中有不少齐、鲁两国同桑蚕有关的故事。山东桑树统称鲁桑,《齐民要术》一书中载有:“桑有黑鲁、黄鲁之分。”《桑蚕萃编》亦曾记述:“鲁桑为桑之始。”可见山东地区鲁桑品种在桑树演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夏津古桑樹群是国内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之一,物种丰富,据明嘉靖《夏津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全县树种“果之类十有一:李、柰、桃、杏、梨、梅、苹果、葡萄、石榴、沙果;木之类十有二:椿、槐、桑、榆、杨、柳、杜、棠、柏、柘、褚、桐”,被称为“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夏津县古桑树栽培历史悠久,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长、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夏津县志》记载,夏津县可见桑科树种包括:桑葚、实生桑、胡桑、鲁桑。树群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结构乔木以桑树为主,并与其他果树形成混交林,间有香椿、山楂、杏树、梨树、枣树、柿树、杨树等树木,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桑树生命力极其旺盛,根系发达,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也能生长,抗低温、耐高温、耐盐碱,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和保土功能,因此桑树是北方风沙区治理首选树种之一。夏津人在上千年的种植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桑树“种植经”,利用间种香椿、臭椿等用材木,以防治病虫害;采用“抻包晃枝法”采收,当地流传着“打枣晃葚”的说法;用土坑柸围树,畜肥穴施,犁伐晒土等方法施肥和管理土壤;用油渣刷或塑料薄膜缠绕树干防治虫害等。
夏津人除了自己摸索出特有的种植方法,夏津特殊的地理环境还造就了很多夏津人鲜为人知的特殊风俗,有的已经消失,而有的还在延续。桑树和柳树都属适宜黄河故道的树种,夏津人传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古话,就是房前屋后的宅基地上,不栽这两种树,怕的是出门见“桑”(丧),柳树又多为坟前之物,主湿主阴,所以“桑柳虽都好,不能随便栽,一个语音忌,一个位置灾”。除此以外,桑文化与夏津的鼓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历代传承的文化系统。夏津人民通过村落的集体活动、祭祀与节庆,依照传统或经验形成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将整个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融入其中,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代表和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历史的见证。
古桑树群不仅为夏津人提供了很多当地独有的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它自身的各种医用、药用以及食用价值也得到了挖掘。据《夏津县志》记载,夏津桑葚果品种有紫、白、乌三种,乌葚为野葚(即未嫁接之葚)。县内紫葚最多,白葚次之。“葚似草莓,味甘如蜜,有滋补脾肾,乌须发之功用。主要生产于东沙河地区。”“白葚,果粒大,汁液浓,甘味尤佳。”桑树的果、根、枝、皮、叶皆可入药,桑葚具有补血、补肾、防癌、抗癌等多种功效,从不易储存的葚果到葚果干、葚果酒再到葚叶茶等特色产品,夏津县研制了多种葚叶茶,茶叶色香味俱佳,是维护健康、增强体质的天然保健品,很适合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长期饮用。桑树还是古老的造纸原料,并且较之速生白杨更涵养水源,用现代技术可以生产高档桑皮纸。桑叶的纤维蛋白含量较高,可研发为高端医用纱布、缝肠线,消化于肠,不用取出。
夏津人通晓关于桑树的食用、饮用和药用价值,千百年来敬树、爱树、护树已形成传统,风俗习惯中也留存着古桑树文化元素和个性特征,桑树文化也蕴含在食文化、养生文化、药文化、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中。古桑树群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为目前所倡导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提供有益借鉴;同时,对于彰显农业的多功能特征、传承地方文化、开展科学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地政府按照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和发展规划;注册了夏津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中国中药材种植专业委员会评定为“道地优质药材种植基地”,延伸了桑产品加工产业链。为进一步体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提升全社会对桑蚕文化的认识,中国农业博物馆曾专门就桑蚕文化做专题展览——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展览内容囊括了从种桑养蚕到造丝织绸,其中的第二部分“桑为圣树”,主要展示植桑的历史变迁、技术演进,以及桑的价值利用和文化内涵,展区以“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为主线贯穿,全方位、全链条系统展现桑蚕丝绸产业成就,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