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文化博物馆及其发展研究

2022-06-03高明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博物馆

高明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需求。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传承发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实践工作,能够深入挖掘利用好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充分发挥出农耕文化的教育宣传作用,科学有效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面提升社会公民的综合素养。本文将进一步对农耕文化博物馆及其实践工作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实践

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作为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指征集、保存以及研究应用农耕文化资源,向广大社会民众提供科普宣传、教育实践及藏品陈列展示等一系列服务的博物馆,对于提升社会民众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有着极为重要的发展意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针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要求,同年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2020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号召在农民丰收节期间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新加入“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这些都充分说明开展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党和国家有必要加大对各地区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的投资力度,引导各地政府通过利用好农耕文化博物馆这个教育载体,向民众科学有效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养社会文明乡风,倡导劳动教育观念的培育,促进我国社会民众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极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渐行渐远,农耕时代的器物如不抢救性地收集留存,必将在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的过程中逐渐消逝[1]。因此,各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有必要抓住时机创建一批以当地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将那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代表性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产生活用品及农耕文化典籍资料等纳入到博物馆体系中,供参观游览者进行观赏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民众的传统文化学习视野,还可以实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让更多人参与到我国文化事业传播建设活动中[2]。许昌学院早在2010年创建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是全国较早创建的区域性、系统化、全景式的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先后获得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优秀非遗展示馆、河南省大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有大批中小学生到馆参观,这也是许昌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环节之一。通过实物展品以及图片参观,加上生动的讲解描述,学生们对传统农耕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这个重要载体向社会民众宣传优秀农耕文化,能够进一步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丰富性。比如,当地农耕文化博物馆可以通过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联系,让他们组织学生、员工参与到博物馆游览体验学习中,在博物馆工作者的全方位引导讲解下,促使他们能够深入领略到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美,正确认识和理解农耕文化[3]。除此以外,农耕文化博物馆还可以利用各种互联网渠道方式,加强与社会大众的互动交流,积极传播我国优秀农耕文化,让更多民众知晓了解农耕文化,完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开发应用

2018年1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切实保护好优秀農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可以鼓励高校以及文化研究机构对农耕文化进行学术研究,深入发掘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以许昌学院为例,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团队历经数年编著的《中原农耕文化》(第一辑全五卷)于2021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分别为《农博释读》《中原农事》《村镇民居》《民间工匠》《旧事拾遗》,共151.7万字。这套丛书围绕“农耕文化”这一主题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做了资料整理和专题研究,为今后更多学者开展农耕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4]。

二、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耕文化博物馆总体特征

当前我国农耕文化博物馆总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量增长迅速。我国早在1906年就建立了第一所农耕文化博物馆,即上海农耕文化陈列馆。在2000年之前我国建立的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较少,全国范围内仅有35家。2010年至2020年间,我国各个省市新建的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数量呈现指数型增长状态,单单2018年全国各地新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就有358家。

二是区域差异较大。目前我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数量上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农耕文化场馆远比中部与东北地区多。比如,在东部地区各城市建立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超过900家,而我国东北地区城市建立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要少于100家,有着明显差距。而从省份来看,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分布数量也会有明显差距,比如,浙江省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数量超过300家,而海南省农耕文化博物馆数量却要少于20家。

三是农耕文化博物馆经费主要来源单一。我国各个地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经费来源主要是自筹,由政府完全出资建设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少之又少。根据市场调研统计显示,我国超过60%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经费是由自筹方式完成,只有25%左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是由政府完全拨款完成的,而其他剩余的则是由部分自筹+部分政府拨款共同建立完成的。政府对于社会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的经费支持主要是采取经济直接资助方式,通过设立专项财政补助,给各地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适当支持。

四是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规模较小。我国目前已建设完成的绝大多数农耕文化博物馆都以小型规模为主,实际展示陈列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而建筑面积则不会超过3000平方米。全国50%左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实际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仅仅只占到5%左右。而从藏品数量看,超过90%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实际藏品数量小于1万件,藏品超过10万件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有10家。

(二)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工作内容

目前我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有关农耕文化藏品的收集保存和展示陈列。在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管理中,藏品的收集保存和展示陈列极为重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很多农耕器具不能得以完整保存,展品的收集需要专业人士深入社会以及偏远地区收集,再根据不同主题进行陈列摆设。各地区农耕文化博物馆的藏品种类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类、生产生活类、生物标本类、民风民俗类以及纸质资料类等[5]。其中藏品数量最多的种类当数生产生活类藏品。

第二,组织开展各类农耕文化活动。在农耕文化博物馆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中,博物馆管理人员除了要做好馆内日常参观接待服务工作,还要不定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民众的情操。当前我国农耕文化博物馆经常举办的农耕文化活动有特色文化节庆、农耕文化研学游、农耕文化图片展等,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能夠发挥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培养民众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

第三,对农耕文化藏品进行研究以及内涵的挖掘。博物馆除了具有收集、陈展、教育的功能,同样也是具有研究功用的非营利性机构。农耕文化博物馆要以“文化”为展示重点、以学术研究为支撑,深入挖掘和展示“人”“物”“事”“技”“境”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底蕴,将农耕文化以更全面、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被社会大众所认知。

三、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优化改进措施

(一)加强政企合作,实现农耕文化博物馆灵活运营

针对目前我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经费来源单一化的问题,我国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市场主导作用,加强宏观指导,主动加强与相关涉农企业、文化企业、高校等单位的合作联系,共同去努力创建优秀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创新完善农耕文化博物馆经营管理模式。比如公办民营、民办民营等方式,如陕西西安高陵场畔农耕文化博览园是由陕西国瑞生态观光产业园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管理的,属于民办民营的方式。

(二)强化因地制宜,充分彰显当地文化特色

在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要指导建设负责方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管理方式,深入挖掘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业文化资源,确保最终打造出来的农耕文化博物馆符合当地实际,能够发挥良好的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塑造文明乡风的重要作用。在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方面,各地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运营方除了要关注到如何挖掘利用和保护当地特色农业文化资源,还必须高度重视最大限度发挥出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以及适合当地旅游休闲等多元功能。

(三)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注重互动体验

2020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其中提到广泛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在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发展中,组织开展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特定主题活动,如开展农事劳动体验、乡村考察等,举办农耕文化图片展,可有效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认知与学习兴趣;可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注重体验与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合[6]。各个博物馆可开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农耕文化研学课程,把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农耕文化研学课程教学和实践体验活动融为一体,增强活动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知农耕文化知识,领悟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作为传承发扬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有收集、展示代表农耕时代印记的展品的功能,更有深入研究农耕文化内涵,教育子孙后代的作用。党和国家有必要及时制定颁布相关扶持政策,激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共同参与到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工作中,实现能够打造出极具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共同开发农耕文化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的多元功能,充分展现农耕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以此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促使他们能够深入体验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汪庆华.留住农耕文化根脉[N].光明日报.2017.7.11(12版).

[2]谭光万,臧良震,周峰,等.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 2020(7):6-8.

[3]长晚.耗资100多万元创建农耕文化博物馆[J].老同志之友,2019(21):49-49.

[4]汪庆华,周新峰,朱志浩.中原农耕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6.

[5]樊帅.基于扎根理论的游客乡愁体验形成机制——以五原县农耕文化博物馆为例[J].区域治理,2019(34):33-35.

[6]闫捷,荆大伟.浅谈中国农业博物馆社会教育在传承中华农耕文化中的作用 [J].古今农业,2018(04)105.

(作者系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博物馆、农耕文化)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露天博物馆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