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视角看跨文化交际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2022-06-03彭兵转洪照玥

关键词:文化认同电影跨文化交际

彭兵转 洪照玥

[摘 要]以电影为载体,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分析了中西方电影中的文化现象,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特点,并通过中西方的文化对比,提出探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旨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人民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电影;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2)01-0168-05

[收稿日期]2021-10-2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从电影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2021B030);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文科视域下跨文化外语教育课程思政模式及实施路径探究”(GJB1422088);第十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ZGWYJYJJ10Z006);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GJB1421071)。

[作者简介]彭兵转,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洪照明,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更要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把握,通过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记忆,通过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通过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认同。国外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大致分四类,依次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如通过实证研究将文化认同与社会归属感联系起来(Hoersting et al.,2010);从教育教学角度分析,如在公民教育与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研究文化认同的作用(Petrucijov,2011);从人类学角度分析,如通过临床实践,从精神病学角度揭示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Groen et al.,2018);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如通过数据定性分析,探究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如何协调语言意识形态和构建文化认同(Gao,2020)。国内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趋势,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与文化相关,如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李曼丽,2021;王源,2017;田烨,2021;沈成飞、连文姝,2018;李想哲;2020);二是与认同相关,如民族认同、族群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等(尹仑,2021;许晓明;2019;张亚月,2016;吴前进,2020;夏峰王管,2017);三是与主体相关,如中华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等(秦宣,2010;简臻锐;2020;董秀团,2021)。

可以看出,现有国内外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较少;第二,以电影为载体挖掘中西文化元素的研究有待深入;第三,缺少中西文化的整体观对比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电影这一文化传播载体,以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探索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首先,通过对本土电影中的饮食文化,家庭伦理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现象分析,发掘其中的中华文化精髓,并解读其中的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深化交际者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其次,解析外国电影中的文化现象,探寻其中所折射的西方文化,引导交际者学习借鉴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再次,对比中外电影中所展现的文化差异,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进而,提出通过挖掘和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深化电影中的中国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和加快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等路径,增强交际者的中华文化认同。

一、挖掘中国电影的中华文化元素

1.中国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首先是食材的种类庞杂,蔬果的使用频繁,主副食搭配均衡。在电影《饮食男女》的开场,朱爷爷在厨房忙中有序的准备着一家人的聚餐。其中不仅包含了经典的粤菜,传统的川菜,还有鲁菜等经典菜肴。通过各地菜品展示,传递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中国在饮食内容的构成,在南北分野的交流中,在历史改朝换代,民族交流融合中极大地丰富了食材种类。特别是秦朝的建立,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饮食内容的发展。至汉唐,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更是极大的促进了饮食内容丰富。并且开始注重五味调和,早至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就有对五味调和记载。关注味道的调和以求达到“至味”的境界。其次是烹饪方式繁多,电影中展示了多种烹饪手法:煎、炸、炒、炖、煮、蒸等体现了中式烹饪之复杂和繁琐。以不同的食材特点佐以不同的烹饪手法,工艺费时耗力,却造就了中式菜肴兼顾色香味俱全的同时,又极具艺术价值。

2.中国家庭伦理观

家庭本位的观念可以从电影《饮食男女》和《喜福會》中得以窥见。老朱为了女儿们少受委屈,一直独自生活,压抑自己的情感。可是他将二女儿撵出她所钟爱的厨房,这时他对待女儿专制的,霸道的。在这两件事上,老朱的态度截然不同,他的隐忍与专制,压抑与爆发的原因要从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观中寻找答案。中国的家庭观念父子关系为中心,在面对家庭利益以个人利益的抉择时,毅然选择家庭利益,牺牲个人幸福。《喜福会》中林多在牺牲了自己个人的幸福,嫁给了富裕人家,成全了家庭的利益,从中同样折射出了家庭本位的家庭伦理观。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受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以家庭本位为中心,认为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应来自源家庭。各家庭成员之间同气连枝,共荣共损,且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对个人的社会地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个人需将家庭利益放在首位。

3.中国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植根与中国悠久的社会历史文化当中,在众多电影中都有所体现。如红色经典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小兵张嘎》中的少年张嘎,《刘胡兰》中的刘胡兰。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人民的生存和个人的得失的选择中,毫不犹豫且无所畏惧的选择人民,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新主流电影”电影《革命者》《1921》《红船》《战狼2》他们为革命浴血,为人民牺牲,肩负使命又不负使命。以及众多的平民英雄,比如《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升旗仪式幕后人员,他们代表的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位普通人,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者。甚至是边缘群体,《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以及《金陵十三钗》中的风尘女子,她们可能是复杂的,多面的,但他们最终的抉择,不仅彰显出了勇气与魄力,也体现出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在天灾人祸中,《极地营救》《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无论是政府,军队还是平民百姓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甘愿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二、探究西方电影的多元异域文化元素

1.西方饮食文化

西方饮食文化首先是饮食内容极具特色,电影《朱莉与茱莉亚》向大众展示众多的美食及制作镜头。从食材的内容可以了解到西方的饮食特点,以肉蛋奶为主,并配以简单的蔬菜水果沙拉,没有主副食的饮食观念。而对于肉食和果蔬种类的选择上,也是相对固化的,可选择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就其起源来说,受到地理及气候的局限,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土地并不适合大片的农作物生长。并且秉承着航海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长期以肉类食品为主。其次是烹饪方式,电影中所展示烹饪方式煎、烤、煮就基本涵盖了西餐的烹饪方式。于摆盘却十分重视,常使用几何元素来增强意境。餐食多以冷盘为主,注重营养搭配。较少形成固定的菜式,将所需食材经过简单的烹饪处理,码放在盘中进行食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食材的本体形状及本味,对于营养的破坏是非常少的,形成了简单且高效的饮食方式。

2.西方家庭伦理观

个人本位在电影《朱莉与茱莉亚》中有所体现。茱莉亚是一位跟随丈夫旅法的外交官夫人,在和丈夫的聊天中,她突发奇想,希望到专业的烹饪学校去系统的学习烹饪。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凭借着自己的热情和勤奋,最终完成了学业,在男性主导的传统法式美食的世界里,为自己开垦出了一片天。在朱莉亚的奋斗史中虽然有夫妻关系的羁绊,可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丈夫在朱莉亚的奋斗史中影响也鲜有裨益,所以并不会因对方失去自我,也不会过多干涉对方的自我。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不分心于亲情的羁绊,不屈服于任何势力并向权威发起挑战。

3.西方价值观

在西方文明思潮中,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其核心地位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近些年爆火的漫威系列电影中,到处充斥着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如影片《超人》《蝙蝠侠》《蚁人》《美国队长》等,他们有超出常人的特殊能力,以一己之力,在拯救世界的同时也流露着强烈的个体意识。在众多西部电影,如《正午》《原野奇侠》《与狼共舞》和《不可饶恕》中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观点,并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追寻个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普通人的自我价值追求,在电影《永不妥协》中,艾琳依靠自我奋斗,与大公司抗争并取得勝利,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电影中的体现,以美国电影尤为突出。从西部题材,战争题材,科幻题材以及在中国炙手可热的漫威系列电影,都有着浓烈的英雄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体现。

三、深化中西电影蕴含的跨文化对比

1.丰富的饮食文化与单调的饮食文化

通过电影中体现的饮食文化现象和特点,以饮食内容和烹饪方式为切入点,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饮食内容来讲中式菜肴的食材繁杂,蔬菜运用广泛,并以热菜为主,将主副食进行搭配。食材种类的多样不仅体现出了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也体现出了我国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兼收并蓄。对于蔬菜的喜爱和主副食间的合理搭配则体现了长期农业生产的劳动成果。西式菜肴则以肉、蛋、奶为主,配以蔬菜, 面包。反应了地理及气候环境对饮食内容的制约。对比烹饪方式,也可以发现中式烹饪方式更加成熟多样。西式常用的煎、烤、煮等对食材的简单处理则与中国先秦时期的烹饪方式较为相似,但先秦古人们会将这些烹饪手法配以香料防腐、乳酸发酵、糖渍/醋渍灭菌,并搭配使用多种烹饪技术。对比就餐方式发现中国以共餐制为主,而西方则是分餐制。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共餐制更利于交流情感,团结各方。但从卫生的角度来看,分餐更有利于抑制疾病传播。因此可以对分餐制加以借鉴,在共餐的同时,添加公筷,以应对后疫情时代的特点。

2.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以电影中所体现的家庭伦理观为着手点,对比中国的家庭本位与西方的个人本位。中国的家庭本位是指,对内,家族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对外,家族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1]。西方的个人本位以人文思想为核心,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家庭要让步于个人的生存、发展、利益与意志。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也奠定了个人本位在西方文化中的坚实地位。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式家庭伦理观认为国家、社会、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对家庭的奉献,这样的家庭观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沁润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也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家国情怀,沉淀在了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3.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对比中,前者强调个人之间的关联性,后者强调个人的独立性[2]。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并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改进。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家国情怀,尊老爱幼,乐于助人,遵守道德规范。中国人素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要先注重内在品格和修养,然后才能担起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担。国家、社会、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对集体的奉献,这样的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并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强调个人价值的同时,赋予个人百折不挠、敢于冒险、小心谨慎的品质。这样的品质伴随着西方的民族主义成长,并为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对比中西方价值观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更乐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西方文明则更乐于孤军奋斗。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中华儿女在数千年的历史惊涛骇浪中,始终团结一致,也造就了中华五千年来绵延不息的壮举。

四、从电影视角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1.电影应注重挖掘和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电影要注重对传统故事的构建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挖掘和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近些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国产电影,比如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哪吒之魔童转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庄子》中获取灵感的《大鱼海棠》等。它们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传统故事为构架,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还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历史精华,是前人不断开拓进取的智慧结晶,并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深厚文化底蕴,自然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3]。中国在进入发展快车道,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同场竞技之时,文化认同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它不仅是国家发展不忘初心的“金钟罩”,更是致胜赛场的“青龙刀”。可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全球化的推进,以好莱坞为首的各类外国电影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也使得多元文化观念和各种意识形态大批涌入,加剧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在这样丰富多元文化的充斥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各有不同。有人崇尚古典文化,并以此为安身立命的准则,有人在西方的价值观念框架下批评传统文化,并视其封建糟粕,还有人以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和解读,使其在新时代下换发新生。事实上全盘的复古或者西化都是不合理的,且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因此,电影要担起肩上的责任,使人们加深对历史文化现象理解的同时,以史为鉴,为现实生活做指引。坚持古为今用,就要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创造性融入新时代生产生活,在广阔领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再造与发展创新[4]。倡导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重塑,并非是要全盘复古,而是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相沟通。伴随着现代化阐释的传统文化,不仅为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方向指引,也在现代生活的运用中焕发生机,以更加饱满的姿态传承下去。电影创作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增强定力,挖掘并重塑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生机,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认同。

2.电影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

以作品为载体反映家国脉动、谱写中国故事、洞察中国心灵、提炼中国情感,应当成为影视创作者一以贯之的责任和使命[5]。电影创作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主流电影应运而起,以更加多元也更加包容的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国家形象,体现国家风貌。新主流电影要深化国人对建国艰辛历程的认识,和对现有美好生活的珍惜,从而深化人民史观,凝聚人民力量,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中国自建国以来,一路披荆斩棘,踏上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特别是在建国之初,既没有前人引导,也没有理论指导,改革之路的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加之外部势力的唱衰及部分国人的不自信,使得人们对道路的正确性产生很大的误解。因此,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发文,并吹响了新中国电影征程的号角,从而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红色电影,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等。它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會原理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形成了独具中国独具特色的电影风格,也在增强人民信心和认同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在实践创新的同时,注重理论创新与宣传。通过电影这一重要载体,使人民的精神意志,文化认同赶上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主流电影,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战狼2》《夺冠》《湄公河行动》等,它们不仅的得到了票房上和口碑上的双赢,也将人们的视线拉到了当代,聚焦当代中国精神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电影创作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指引社会主义新思潮并促进中华文化认同,且国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是预防和抵挡西方不良价值观渗透的关键武器。只有在人们的意识中树立起坚定的思想长城,才能有效的防范西方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等消极文化的侵蚀。特别是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通过电影,展开意识形态战争,企图抹黑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电影人更要拿起思想的武器,坚决抵制腐朽价值观的侵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聚人心,稳舆论,集共识,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守住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3.深化电影中的中国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

中国电影要注重体现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增强电影表现活力、营造贴切环境和树立真实形象,突出鲜明特征的同时,更能促进大众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独行快,众行远”的说法,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要时时洞察人类文明需求,以平等、多元、包容的态度传播各民族文化的精神硕果。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未曾中断,与信仰和而不同的“大同”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五十六个民族的集合共同构成中华文化,这不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优势,因此电影创作要把握优势,传播优势,扩大优势。中华民族是由许多个相对孤立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分裂与孤立而形成的一个独具个性而又富含共性的民族。电影创作要正确对待各民族文化个性与中华文化共性,并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五十六个民族的各具特色共同铸成了中华文明绚烂多彩的底色。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各地域都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西北的大漠孤烟、陕西的黄土地、湘西的山歌、草原的牛羊、江南的水乡都极具地方特色,充斥着各类民俗文化,共同汇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华文化。电影创作要注重体现不同地域的空间叙事、建筑风格、色彩与背景音乐的运用。从而促进人们对各地民俗文化的理解,使人们用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尊重的态度对待民俗文化,也使得各地域的人能够为本地民俗文化感到自豪。电影创作通过深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促进各民族各地域间的尊重与理解,并促进中华文化认同,铸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纽带。

4.加快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引进来”发展战略,以好莱坞为首的西方文化观念以其扩张性特点,在国内广泛传播。在传播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精髓如自由、平等、民主、奋斗、乐观精神的同时,也传播了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糟粕并产生不良影响。某些西方国家还利用自身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利用电影为文化载体,攻击和抹黑中国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例如“黄祸论”“东亚病夫”。在中国赚钱的同时,不断在文化产品中夹杂“私货”。西方总是以自以为是的态度,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艺术横加指责,企图降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国产电影必须通过展示自己来赢得话语权,一味的抵制、抗议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要加快促进中国电影走出去,占领全球文化市场,提升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从而促进文化自信及文化认同。电影越是能以自信的态度,输出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就越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就越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看,要通过电影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在创作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把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弘扬起来。一些电影为了私利,在西方定下的价值标准框架下,打着中国传统故事旗号,却输出着西方价值观中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偏见。近些年来,随着国人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升,这些电影也变得无所遁形。而能够体现国人精神状态和精神期盼的新主流电影却大受欢迎,并在海外市场也赢得了不俗的成绩。因此,电影创作要了解本族文化,阐释文化价值,传播文化观念,反应文化现实,同时坚持对外交流,加强传播力度,讲好中国故事,使其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语

本研究以电影为载体,跨文化交际为视角,分析了国内外电影中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分别对比了中外电影中呈现的关于餐饮文化、家庭伦理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差异,探究中华文化精髓,提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如挖掘和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深化电影中的中国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和加快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等,以提升交际者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

[参 考 文 献]

[1]彭耘夫 ,程广云.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家庭本位建设 [J].江海学刊, 2019(2).

[2] 王晓升. 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根基看社会性的终结——阿多诺的观念及其启 [J].学术研究, 2020(7).

[3]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10-15.

[4] 王丽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 [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

[5]黄丹.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N]. 光明日报,2017-11-08.

Abstract:Using movies as the carrier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the perspective, the cultural phenomena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ovies was analyzed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y contained in movies were explored, and ways to enhanc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ere proposed,  aiming to enhanc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the people, promote the national spirit,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fil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責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电影跨文化交际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