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06-03容迪王泌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心理健康

容迪 王泌

【摘要】本文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意义,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要按照设置教学目标、明确逻辑主线、确定模块体系、细化专题内容、打造平台支撑等路径实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和谐关系”价值引导贯穿课堂始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6-0088-04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和会议中,反复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应坚持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重要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要求人类形成平等、理解、合作等共生意识,对教育而言也意味着新的责任与挑战。因此,无论是在价值理念还是在思维视域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都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心理健康课”)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应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高校以打造“和谐关系”作为心理健康课的逻辑主线实施课程思政,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爱己爱人、助己助人、共同发展”的观念,使他们成为“三观和五官都好看、思想和心理都健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是人类共处于地球村,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环境中,应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平共处的关系。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倡议国际间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在2015年9月28日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含“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公道正义、共建共享”“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等核心观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布局和总路径。随后,党的十九大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概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理想、信念、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社会行为,甚至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整个社会的心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载着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职能,只有把该课程的“动心”特色和思政教育的“铸魂”功能联系起来,实施课程思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思政教学,建构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思政体系,其主要目标是让大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本质上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爱人爱己、助人助己”的观念,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成为“三观和五官都好看、思想和心理都健康”的时代新人。此外,高校心理健康课的另一个目标,是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培养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态、和谐人际关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世界“公共人”。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路径

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可通过设置教学目标、明确逻辑主线、确定模块体系、细化专题内容、打造平台支撑等路径,打造多层互补、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引领下,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修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标准,确定以打造“和谐关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主线;然后在这条逻辑主线贯穿下选择教学内容,打造模块化专题教学,在专题教学中尤其注重挖掘思政元素,再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学内容,逐渐积累素材形成思政教学资源库;最后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抓手,促进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保障教学内容顺利实施。

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在内容上和思政课有重合的部分,但是二者授课的视角和形式不同。如思政课多进行理论讲授,而心理健康课多采用活动体验方式教学。据调查,高职学生更喜欢活动体验式教学方法,所以实施心理健康課程思政关键是要遵循隐性、潜移默化的原则:在内容上,隐性地增加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思想也获得洗礼;在形式上,避免突兀地植入思政内容,要善于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在“育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铸魂”,要在培育学生健康心态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须坚持“三进”理念,即思政元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进教材: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核心载体

思政元素“进教材”应是心理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载体,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教”的系统性、科学性,还要考虑“学”的针对性和需求性,因此挖掘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非常重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述了社会和谐和心理和谐的关系。和谐是指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关系,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决定》指出,和谐社会的三个空间是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围绕这三个空间,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引导学生处理和协调好六大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以此达到心理和谐的目的。在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引领下,高校将打造“和谐关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主线,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拥有民族自豪感、理智爱国的品质,达成自我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1397FFDE-8CC8-41B4-B448-C5D1F41E30A6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分为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大部分共十二个内容。而现阶段高职教育学制短,大多数通过“2+1”模式(在校学习两年加上顶岗实习一年)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涵盖的专题和内容应以《基本要求》为依据,将教学内容提炼整合为三个模块:自我关系的处理和协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处理与协调、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与协调,并根据《基本要求》细化为多个教学专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贯穿于各教学专题,使每一个专题的教学设计中,既有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与心理调适技能目标,又有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二)进课堂:保障课程思政体系关键环节

思政元素“进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开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要求,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所以,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教法对心理健康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要学习理论,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了解形势与政策,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巧妙创设心理—思政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角色,使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1.创设物质性情境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高校是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挖掘校园物质情境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如在《心理健康导论》专题教学中融入求助观念培养内容,详细介绍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鼓励学生遇到无法自我调节的心理困扰时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求助,打破病耻感,树立正确求助观念。在《心理适应》专题教学中,解读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消除学生因就读高职院校而产生的失落心理,唤醒学生爱自己、爱校、爱家、爱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认知,调整自我行为。在《情绪管理》专题教学中,讲授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和太极文化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并向学生宣传高职院校举办的职业技能周活动,鼓励学生关注身边事,了解和体验茶文化的魅力;介绍公共体育课——太极运动,让学生结合自身运动经历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继而确立传承、发扬、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2.创设人际情境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人际互动情境,在沟通过程中发挥人际情境育人的作用。表演性质的人际互动以辩论、情景剧为主,辅导性质的人际互动以团辅、心理剧为主。如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专题教学中,教师将待人宽容、助人为乐的“友善”准则融入讲授内容,特别以宿舍人际关系为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案例研讨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就宿舍关系问题创设情境,并即兴表演,最后在人际互动中深刻体验“和谐”“友善”“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积极的人际交往原则。在课堂创设人际互动情境并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自身实际生活的联结,实现知识迁移,有一定治愈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互动中提升自我探索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实现技能层面、价值观层面的双重目标。

3.创设精神情境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精神情境中包括心理情境和观念情境。心理情境是人精神活动的基础,观念情境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种意识现象。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是在精神情境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政素材,结合学生的精神情境进行教学。如进行《恋爱与性心理健康》专题教学时,教师讲述周恩来与邓颖超、邓稼先与许鹿希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的爱情故事,以诠释人格独立、共同发展的健康的爱情观。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列举近年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相互支持、逆向前行的抗“疫”工作恋人、伴侣的爱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念,体会“大家”与“小家”、“大爱”与“小爱”的辩证关系。又如在讲授《生命教育》一课中的人生价值时,融入黄文秀的事迹,引发学生辩证思考:我应该怎样活着?我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由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进头脑: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思政元素“进头脑”是评价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重点,也是最难的一环。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应实施二元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二是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同时,要打破传统心理健康课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管理,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置考核,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学生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程度等,理论考核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实践考核主要考察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通过布置感恩作业、心理微电影赏析、“我的优劣清单”分析、生命教育短视频录制、健康爱情观调查、PPT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建构等考核形式实现。其中生命教育视频录制和健康爱情观调查、PPT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建构等作业要求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与队员合作,在一定程度能发展其沟通、协调以及合作的能力,使其形成“團队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由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让理想信念入学生脑、入学生心。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同时也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或运用技术解决具体心理问题,而应引导学生树立“爱己爱人、助己助人、共同发展”的观念,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学生成长为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世界“公共人”。在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性,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元素,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与切入方式,把思政元素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课堂以及学生的头脑,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和谐关系”价值引导贯穿课堂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莫春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20(8).

[2]林崇德.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赵萍.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实现“课程思政”的思考[J].科技资讯,2020(15).

[4]刘桂萍,孙达.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1).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职业院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21KY15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容迪(1984— ),广西河池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王泌(1989— ),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心理学。

(责编 黄健清)1397FFDE-8CC8-41B4-B448-C5D1F41E30A6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心理健康
爱的共同体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