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6-03李胜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6期
关键词:木兰劳动青少年

李胜玉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特别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強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意见》还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它课程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一、在阅读讨论中理解劳动的意义

时下,笔者正在教的学生都是2000年代出生的,他们生活在繁荣富裕的新时代,享受着父母提供的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很少参加劳动,因为父母通常会告诉他们,“学生的基本任务就是读书”。因此,除了在学校有清洁保洁或小农田的浇水挖土这种劳动外,其它劳动是很少参加的。这样的生活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要理解劳动的意义,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本中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阅读去讨论。《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位50多岁的牧羊人,37年如一日地在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在荒原植树,最终将不毛之地之地变成了富裕的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就是一个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可以将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两点:1.结合关键信息理解文中牧羊人的人物形象;2.划出对比语句并理解劳动的意义。在达成第二个目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速读全文,思考:同一个村庄,为什么三十多年前是一片不毛之地,无人居住;三十多年后成为了生命绿洲和富裕村庄?这样,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基本上能得出答案:因为牧羊人三十多年如一日的艰辛劳动。如果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二、在评价总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但时至今日,还有人觉得清洁工脏,路上相遇,往往掩鼻迅疾而过;还有人嫌弃工地工作者,同坐公交时宁愿站也不同座。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也时有出现。这种现象表明适时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怎么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呢?比如,《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我们要敬业”时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事例,论证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梁启超先生的这一段话阐述了正确的劳动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事例有何作用?很多学生都能答出:是为了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时,教师就要进行评价总结: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从杨绛先生的《老王》我们能看出,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是有着正确的劳动观的。这从他们对老王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一般只能看到“老王的穷困卑微和善良”和“作者一家人对老王的关爱与尊重”。因此,我们就要适时引导学生从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过程中的生活片段去了解老王的品格,引导学生揣摩文本主旨:表现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于弱者的同情。我们还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将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劳动者赞美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与守护者”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相信经过这样有意识的渗透,青少年学生会慢慢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三、在文段朗读中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现在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想劳动、逃避劳动的现象时不时可以见到。这说明现在的青少年需要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教学《木兰诗》时,除了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大意外,我们还会引导学生去理解木兰形象。比如,我们经常这样设问:请以“从……看出木兰是……一个人”的格式来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在阅读全文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到木兰的勤劳、孝顺、勇敢、机智、谨慎、淡泊名利,但很少有学生能理解到木兰有热爱劳动的珍贵品质。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朗读“木兰凯旋归来拜见天子辞官不做要回故乡”这一段。通过朗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理解到原来木兰还有着热爱劳动的珍贵品质。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有写母亲热爱劳动片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热爱劳动的母亲给了朱德深远的影响:“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四、在写作实践中体会劳动情感

在写作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情感,从而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和内化劳动思想。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注身边人的工作,感受他们工作的辛劳,体会身边人的品质。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写作实践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他们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爸爸妈妈一天的辛苦工作,去感受劳动和父爱母爱,从而启迪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写作实践前,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放学后的观察任务:观察一个你熟识的人工作的场景,他(她)的工作给了你怎么样的感受?到了课堂进行写作前指导时,我们再投影出《背影》中父亲爬月台去买橘子的对比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去留意身边的劳动者,就能较真切地体会到劳动者的形象与情感,也就会较好地内化劳动思想、劳动观念。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与劳动教育的关联点,在教学实践中适时渗透劳动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燕红.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探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6).

[3]王彩虹.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1(10).

责任编辑  吴华娣21398F34-9AA9-47C7-B76B-62F3C59CFC0A

猜你喜欢

木兰劳动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热爱劳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