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SPOC、翻转课堂与实践指导的同步化教学模式研究
——以视听语言课程为例
2022-06-02杨亚洁
杨亚洁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 福克斯教授提出来的。这类课程能够有效针对几十到几百人的在线学习,融合实体课堂与翻转课堂进行数字化教学,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点。
翻转课堂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可以设置课程固有知识点,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实体课堂的部分可以结合项目式教学、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答疑与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
“视听语言”课程注重对影像创作中的画面和声音元素的使用技巧以及创作理念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能力,具备专业角度解读分析影视作品视听要素的能力,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把视听思维、技术手段与意念表达融会贯通[2]。
1 同步化教学模式的总体建设思路与目标
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建立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将课程知识点制作成富媒体,发布到线上SPOC课程平台。课前,让学生线上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课中,教师借由翻转课堂发布提问、讨论、头脑风暴等互动环节,考查学生知识点预习情况,之后延伸知识点内容,进一步巩固教学。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将预先设计好的实践主题发布给学生,面对面指导学生实践。课后,让学生把实践成果发布到指定的网络平台,实现“即时共享学训一体”的同步化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运用SPOC和翻转课堂,将以往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授课模式转换为以实践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化被动为主动,解决学生以往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无法学以致用,与实践脱钩的关键症结。
2 同步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2.1 SPOC平台建设
根据教师在超星尔雅网站上建立的视听语言SPOC课程,平台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一是课程内容板块,主要包含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章节知识点内容;二是信息管理板块,包含教师团队、班级管理、教学信息统计;三是互动板块,包含作业提交与批阅、互动活动与问答发起、网络打卡等。教师需重点制作课程章节知识点内容的图像、视频以及互动板块的活动设计。
教师根据课程的固有知识点制作互动性强的视频影像上传至网络平台,为院校师生提供教学资源共享。SPOC基础知识点的视频时长围绕单个概念的主要内容,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有效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教师根据每个模块的重难点录制拉片视频,拉片视频放置在每章板块的末尾处,数量以本章重难点的数量为参考,时长在10分钟左右,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多维度的理解。SPOC网站上的答题、讨论、问卷等互动环节尽量以图像为主要媒介,文字的部分多使用图表和图形来替代,学生的回答也需以图像为主,让学生尽快适应从文字到影像的思维转换。
2.2 运用翻转课堂
教师课堂授课需提炼课程重点内容,运用翻转课堂延伸固有知识点,根据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学习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提问或发起头脑风暴,让学生进一步在课堂上消化课前预习的具体内容,锻炼他们表达观点以及进行具象思维的能力。课堂互动结束后,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迅速发现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理解不到位,进而有针对性地讲解并答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2.3 课程模块的重新划分
教师根据每堂课知识点的重点内容,同步设置相应的实践主题,通过实践主题的多元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了解影视行业的准则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完善自身技能,为未来的实习实践打下基础。现以《视听语言》每日4课时,三周的教学时长为例,将课程教学以模块的形式划分,重新分配学时,规划每日教学与实践安排。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结合当日授课重点同步设置主题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教学重点平均分配到视听的构成、语法和修辞上,而是通过和理论相匹配的实践环节串联出影像的要素、构成等基础知识点,以实践还原理论基础。现以“视听语言”课程中构图这一节的重点内容为例,设计一日4课时的教学流程如图1。
图1 一日教学流程设计范例
教学流程设计,根据每日教学内容的变化会更换实践主题,在每日教学总时长不变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实践方案和实践学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反馈及问题,总结实践主题的教学指导及创作经验,根据影视专业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设计和修改实践主题内容。如动画专业可以创作动画作品相关的视频论文或短篇漫画为主要实践课题,而影视拍摄与制作专业可以让学生以拍摄视频博客的形式完成最终的实践考核。
3 同步化教学模式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3.1 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素养
教师在以往授课经验中发现,学生对于各大网站自媒体制作的电影解说视频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设计富媒体内容时需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网络自媒体电影解说视频的制作思路,引导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兴趣,把学生从单纯的看电影引领到分析和理解视听语言知识上来。拉片视频的制作需参考各大网站电影解说up主的视频特性,融入课程相关知识点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比较枯燥的理论基础[3]。
教师需利用课堂授课时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水平,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收集并整理足够多的数据及作品成果时,于学期末安排课程汇报,邀请校领导及专家学者参与,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进步及课程改革对学习的积极影响[4]。
3.2 信息化背景下的考核方式变革
3.2.1 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线上预习情况和线下到课情况,占总课程成绩的15%。其中SPOC课程预习占总成绩比例的10%,主要以学生在网站上的任务点完成情况、互动和答题情况进行评分。线下到课情况就是以往的课堂点名,占比为5%。同时,教师会根据校内大学生守则附加额外过程考核的前提,如:缺席3次线上互动答题或每日任务点完成比例低于90%的学生丧失课程实践考核资格,以确保学生线上学习的有效进行。过程考核以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情况为主要考察方式,缩减以往传统的课堂点名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比例。
3.2.2 随堂考核
随堂考核是以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交流、小组讨论及校内主题实践为主要考察对象,这部分的考核以校内主题实践为主,占总成绩比例的30%,课堂互动交流讨论占比5%。教师根据每次发布的主题实践内容,组织并记录学生在教室内、摄影棚、校内其他场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若学生在教室内完成实践内容,则由教师指导并记录学生随堂考核成绩;若学生在摄影棚和校内其他场所进行拍摄等实践活动,教师一人难以同时指导并监督所有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可以借由手机APP提交每日实践打卡,附上打卡时间及拍摄图像、花絮等内容,作为随堂考核的评分依据之一[5]。
3.2.3 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是以课程最终的主题实践项目为主要考察及评分对象,这个部分的实践多在课后及校外进行,占总成绩比例的50%。这部分成绩评定的依据包含实践打卡、作品汇报、实践作品评分及作品修改与上传四个部分,分别占实践考核成绩的分值比例为5%、30%、10%、5%。实践考核的打卡方式与随堂考核一致,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实践情况及问题,随机跟组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实践考核也按照前面提到的方式记录实践情况并根据行业规范评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需以实践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理论及专业技能的情况。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需依据科学、客观的评分标准,以最符合专业特性及课程特色的要求来评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与改革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于SPOC课程、翻转课堂、实践主题内容的反馈,如:课堂授课是否还需要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哪些地方需要更详细的讲解,是否存在部分实践主题难度较大等问题,注重学生反馈是同步化教学模式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
4 结语
基于SPOC、翻转课堂与实践指导的同步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明确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学习思维。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化设置能够确保高效课堂的形成,帮助学生尽快架构视听思维的通道,为实践创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能有效衔接课上课下的空隙,扩大课程教学影响力,促进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与专业融合。结合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课程作品,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有效的实践考核与评价方式能进一步巩固课程同步化教学成效,在不断改进和研究教学实践方案的过程中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