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体爆炸作用下地铁站台及围岩的响应规律

2022-06-02王桂林贺辰昊欧阳啸天陈相宇

高压物理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质点站台底板

王桂林,贺辰昊,欧阳啸天,翟 俊,陈相宇

(1.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2. 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重庆 400045;3.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5)

地铁站通常具有人流量大[1]、结构封闭等特点,一旦发生爆炸,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爆炸产生的能量还会影响地铁站结构的安全性,因此研究地铁站台及围岩爆炸响应规律对于地铁站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地下空间爆炸问题开展实验研究,成本高且安全风险大,因此国内外学者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例如:王勇等[2]基于LS-DYNA3D 算法,对某地铁区间隧道爆炸响应情况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隧道结构能抵抗10 kg TNT 炸药的爆炸;Choi 等[3]对隧道内外不同位置起爆的响应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为坑道易损性评估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Zhang 等[4]研究了典型矿山密封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性能;柴永生等[5]模拟了爆炸冲击波在地铁出入口的传播规律,为地铁及其他地下工程出入口部位的技术标准制定和防护装备设施设计提供了参考。有限元方法在模拟由爆炸引起的岩土体大变形问题时,常采用输入应力波的方式模拟爆炸应力,与气体爆炸冲击岩土体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岩土体大变形还会造成有限元网格畸变[6]。物质点法是采用欧拉法与拉格朗日法双重描述的无网格粒子法,将连续体离散成一组带有质量的质点,并在背景网格节点上求解动量方程,计算空间导数。物质点法兼具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的双重优势,能够避免网格畸变和对流项处理造成的误差和计算量增大问题[7],对物质交界面无需特殊处理,自动满足无滑移的接触条件[8],能够直接模拟物体之间的冲击现象。这些特点使物质点法在处理爆炸冲击[6,9]和岩土大变形[10-11]问题上较有限元方法更具优势。

由于地铁站结构多为混凝土结构,需要考虑爆炸作用下混凝土孔隙坍缩现象,因此在数值模拟中应选择适宜的材料模型。Holmquist、Johnson 和Cook 提出了用于模拟混凝土材料的HJC 模型[7],该模型能够描述爆炸作用对地下基础设施的损伤区域大小和损伤强度,为此,本研究将HJC 模型嵌入物质点法程序中,以模拟站台结构响应情况。

本研究依托上海某地铁站工程,基于张雄教授公开的开源版物质点法MPM3D-F90 程序[7],将HJC 模型嵌入程序,模拟地铁站内固体炸药爆炸冲击结构和围岩过程,探究爆炸作用下地铁站台及围岩的响应规律,以期为合理应对地铁爆炸灾害以及灾后人员救援、结构抢修和加固提供一定的指导。

1 材料本构模型

1.1 材料本构模型基本原理

针对站台结构和大厅底板等混凝土结构,采用HJC 本构模型进行模拟。该模型考虑了混凝土材料的受损情况和高压下混凝土孔隙坍缩现象,能够描述爆炸作用下地下基础设施的损伤区域大小及损伤强度[7]。

HJC 模型的极限面被描述为损伤、应变率与静水压力的函数,其破坏失效面可以表示为

1.2 应力更新

1.3 接触算法

本研究中多个物体之间的接触算法与文献[6]相同,受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赘述。

1.4 HJC 模型验证

参照Hanchak 等[12]的实验结果,模拟子弹穿越无筋混凝土板过程,记录子弹以不同初速度穿越混凝土板后的剩余速度,并将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模拟中混凝土材料采用HJC 模型,子弹采用理想弹性模型,具体参数与文献[12]一致。弹体初速度为1 058 m/s 时的侵彻结果如图1 所示,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子弹的冲击作用下混凝土质点受损因子呈辐射状分布。图2 显示了子弹剩余速度的对比结果,可见物质点法模拟得到的数据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模拟结果正确可靠。

图1 混凝土受损因子云图Fig. 1 Nephogram of concrete damage factor

图2 子弹剩余速度对比Fig. 2 Comparison of residual velocity of bullet

2 计算模型设置

2.1 物质点法模型建立

上海某地铁站站台全长271.7 m(其中有柱区域长205.0 m,其余为无柱区域),宽19.1 m,层高6.15 m。站台有柱区域均匀分布52 根方柱,站台与上部车站大厅之间的围岩厚度为5 m,方柱贯穿此围岩,将站台与车站大厅相连。站台本体结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厚度为0.9 m,标号为C40,内部结构的BIM 模型如图3 所示。

图3 站台内部结构的BIM 模型Fig. 3 BIM model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platform

约定模型中与站台列车运行方向平行的方向为纵向,与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横向。同时,为模拟车站上部的建筑物和人员荷载,设置站台埋深为5 m,并在模型顶部添加90 kPa 竖向荷载,模拟站台顶部建筑荷载。由于爆炸作用范围有限,为减小数值模拟的计算量,本研究按照无柱区域与有柱区域分别建立站台模型。无柱区域模型长度为99 m(5.2 倍横向尺寸),如图4 所示,模型整体尺寸为99 m×61 m×40 m。该地铁站台结构柱的标准间距为横向4.900 m,纵向7.125 m,距边墙6.100 m。结构柱将站台顶板和底板与大厅底板连接,据此建立站台净空内结构柱模型,如图5 所示。

图4 站台无柱区域模型Fig. 4 Model of the non-pillar area

图5 站台结构柱模型平面图Fig. 5 Plan view of structural column model of the platform

2.2 模型参数选取

表1 混凝土结构的HJC 模型参数Table 1 HJC model parameters of concrete structure

表2 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Table 2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urrounding rock

表3 空气(空模型)的物理力学参数Table 3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air (air model)

2.3 固体爆炸模型建立

JWL 状态方程已广泛应用于以TNT 炸药为代表的固体炸药爆炸过程模拟[13],且有大量的实验参数可供参考。JWL 状态方程为

表4 固体爆炸物参数Table 4 Calculation parameters of solid explosives

本研究参考李志鹏[14]在ALE 模拟中所用体积填充法的装药网格数目,选用的基础模型中爆炸物由8 个质点构成,每个质点的质量为50 kg,替换相应体积的空气,炸药爆炸的TNT 当量为444.4 kg[15]。爆炸物位于站台底板处,以模拟恐怖袭击中常见的固体爆炸装置置于站台层底板的爆炸情况。

3 爆炸作用下站台及围岩响应规律分析

3.1 爆炸作用下站台及围岩的响应压强

图6 为爆炸发生后4 和400 ms 时站台无柱区域顶板和底板的压强分布云图。随着爆炸后时间的增加,顶板和底板的响应压强峰值均逐渐减小。顶板压强在爆炸后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这是由起爆后爆炸物粒子撞击结构导致的,撞击点偏离了起爆点在结构顶板上的投影位置,当爆炸物被继续细化时,这种偏离距离会消失。响应压强以应力波的形式从起爆点向外辐射传播,使得站台结构内部既存在正压强也出现负压强,即站台底板和顶板既存在受压区也存在受拉区。400 ms 时顶板中心处出现正压强,这是由爆炸应力波向上传递到大厅底板后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导致的;而底板中心处正压强与负压强分布不规则是由于在爆炸作用下底部围岩出现塌陷坑,由底部地质界面反射回来的应力波又发生多次反射,使得结构底板压强分布不规律。

图6 爆炸作用下不同时刻结构顶板和底板的压强分布Fig. 6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and bottom plates of the structure at various times under the explosion loading

图7 为站台结构顶板中心质点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爆炸应力波在起爆后1.6 ms 时到达顶板,4.5 ms 时顶板质点压强出现峰值,为6.97 MPa,此后压强峰值和振幅快速减小,这是由于应力波在围岩-站台结构和站台结构-空气两个界面之间不断传播和反射,能量快速损耗,响应压强迅速减小。

图7 站台结构顶板中心点处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及局部放大图Fig. 7 Pressure curve at the center point of the top plate with time and its partial enlarged view

图8 为站台结构底板中心质点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从图8 可以看出,爆炸应力波在起爆后0.2 ms时到达顶板, 7.0 ms 时达到峰值200 MPa,随后迅速减小并在0 kPa 附近振荡,这是由于起爆后底板质点区域下方的围岩形成塌陷坑,使该质点处于悬空状态,不受反射波影响,因此响应压强迅速减小。底板质点先于顶板质点1.1 ms 受到爆炸作用,结合站台层高,可以求得爆炸应力波的传播速度为4 615 m/s,小于文献[16]中描述的5 800~7 000 m/s,主要原因是离散的空气质点减缓了传播速度。

图8 站台结构底板中心点处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及局部放大图Fig. 8 Pressure curve at the center point of the bottom plate with time and its partial enlarged view

3.2 爆炸作用下站台净空内爆炸超压分析

根据距地面3.0 m 高的监测数据,采用Kriging插值法,计算得到爆炸过程中起爆点附近的超压峰值分布,如图9 所示。可以看出,爆炸产生的超压峰值出现在纵向上偏离站台中轴线2.5 m 处,即出现超压峰值偏移,这是由于爆炸物位于站台底部,起爆后冲击波波阵面呈半球形,与3.0 m 高平面的交点与起爆点有一定的偏移距离。图9 中爆炸超压峰值为6.5 MPa,且在起爆点横向上出现超压峰值突变情况,这是由于初始爆轰应力波传递至隧道边墙后产生反射,与后续爆轰反应形成的应力波叠加,致使横向超压峰值发生突变。在以往研究中,站台净空爆炸超压峰值分布计算结果未出现这样的突变区域,其原因在于他们仅考虑了结构净空内压力分布,将结构-围岩界面简化为无反射边界,忽略了应力波由结构传递至围岩时发生的折射和反射现象[17]。

图9 爆炸超压分布Fig. 9 Distribution of explosion overpressure

Henrych[18]、Brode[19]、Sadovskyi[20]等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不同适用范围超压峰值ps的经验公式。Wu 等[21]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了更加精确的超压峰值公式

表5 超压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对比Table 5 Comparison of overpressur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mpirical formula calculation results

为评价爆炸对不同范围内人员的损伤情况,基于师光达[22]提出的爆炸对人员伤亡损失评价标准和图9,建立了人员伤亡区域云图,如图10 所示。可见,人员致死区域是半径为8 m、面积为200 m2的蝴蝶形区域,实际爆炸造成的伤亡区域面积远大于此范围,这是由于爆炸过程中产生的飞散弹片以及后期救治不及时造成的[23]。

图10 人员伤亡区域预测分布Fig. 10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asualties

图11 为起爆后400 ms 时围岩和车站结构位移分布云图。从图11 中可以看出,爆炸作用使站台结构发生整体沉降,最大沉降位移为2.57 m,起爆点下方围岩出现深度为1.64 m 的凹陷深坑。站台上下覆围岩均与大厅底板或站台底板分离。图12 为爆炸发生400 ms 时站台结构顶板和底板竖向位移分布云图。可见,横向上顶板位移分布较一致,纵向上则随着与起爆点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底板竖向位移在横向和纵向上均随距起爆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起爆点附近的底板位移急剧增大,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该处质点位移继续增大,该区域发生明显破裂。以下结合爆炸后应力波的传递情况,对站台结构和围岩位移进行分析。

图11 400 ms 时横向和竖向上站台及围岩的位移分布Fig. 11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s of platform and surrounding rock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t 400 ms

图12 站台结构顶板和底板的竖向位移分布Fig. 12 Vertical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s of the top and bottom plates of the platform structure

3.3 爆炸作用下站台结构及围岩位移

爆炸物起爆后,空气冲击波波阵面扩散到站台本体结构,此时本体结构受力发生振动并向围岩传递应力波。应力波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飞散的爆炸产物直接撞击本体结构,二是气流冲击波冲击至本体结构。爆炸应力波向下透过站台底板传至围岩,使其产生大量向下的位移,由于围岩之间的黏结力,站台侧向围岩也向下运动,因此站台结构发生整体沉降。与此同时,因站台底板受损,应力波向下传播较为集中,使得起爆点下方围岩产生较大变形,局部凹陷。图13 显示了塌陷坑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0~80 ms 内,受初始应力波的作用,塌陷坑迅速下沉;80~320 ms 内,反射应力波传递至围岩与站台底板接触面,降低围岩的下降速度,此时塌陷坑深度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另外,当站台底板与围岩整体沉降时,由于围岩的弹性模量较小,其沉降位移比站台结构大,因此围岩与站台底板发生分离。

图13 站台底板下部深坑深度随时间变化曲线Fig. 13 Curve of pit depth under platform bottom plate with time

站台上方围岩和大厅底板在向上传播的冲击波作用下相对于周围向上隆起,且大厅底板和围岩发生分离,这是因为冲击波传播至围岩与车站大厅底板接触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冲击波将减缓围岩整体向上隆起的速度。取距离起爆点20 m 处质点为参考点,分析站台纵向距起爆点5、10、15 m 处围岩表面质点的相对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4 所示。可以看出,各质点的相对位移随时间的增加呈现相似的平滑增加规律。首先0~350 ms 内,在爆炸冲击波及其次生波的作用下,围岩加速隆起;在350~400 ms 内,由于界面之间的反射和黏弹性边界的吸收,应力波能量全部耗散,围岩的位移也趋于稳定。

图14 围岩表面质点的相对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Fig. 14 Curves of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surface particles with time

3.4 站台本体结构损伤因子

站台结构的受损部位主要集中于靠近爆炸物的车站本体结构底板,为此,本研究着重分析结构底板受损因子的分布规律。

图15 为爆炸产生的本体结构受损因子分布云图。可以看出,受损区域呈椭圆形,其中椭圆长轴平行于站台纵向,这是由于站台横向尺寸小于纵向尺寸,竖向墙壁结构增加了横向上站台的稳定性,使其受损情况较纵向上的站台轻。图15 中出现了集中损伤区域,这是由于爆炸产物直接冲击本体结构造成的,而均布损伤区域是由空气冲击波冲击产生的。此外,当质点受损因子达到1 时会被判定为失效,此时底板有效承重区域分布不规则,致使后续质点受损因子的计算结果出现不均质性。

图15 站台受损因子云图Fig. 15 Nephogram of the damage factor of the platform floor

在站台横纵截面受损因子分布云图中,横纵向受损因子均集中在固体爆炸物正下方的结构底板,且在截面上损伤因子上小下大,底板上表面的受损程度小于底板下表面的受损程度,此外,由于结构底板内应力波在上下表面内反复反射叠加,导致中部区域受损最严重。通过底板截面受损区域的梯形分布,可以看出应力波在结构内的传播趋势。

3.5 站台有柱区域与无柱区域的爆炸响应对比

表6 列出了站台有柱区域和无柱区域在固体爆炸物爆炸作用下结构围岩、净空超压等各项指标的对比,其中:pm为净空超压峰值,Rd为净空超压致死区半径,nd为结构受损因子峰值,Cd为结构受损面积,pr、pf1、pf2分别为结构顶板、结构底板和大厅底板的响应压强峰值,dr、df1、df2分别为结构顶板、结构底板、大厅底板的位移峰值,dp为围岩塌陷坑深度。表6 中,站台有柱区域的pm、Rd、nd、Cd、pf1、df1、dp均较无柱区域有所下降,但pr、dr、pf2、df2有所增加。这是由于结构柱增加了整个结构体系的刚度,使大厅底板和站台结构顶板分担了炸药对站台结构底板的冲击作用,提升了站台结构的抗爆能力。此外,结构柱的存在增加了站台结构封堵率,削弱了爆炸冲击波的传播,导致超压致死区半径减小。

表6 站台有柱区域和无柱区域在固体爆炸作用下结构参数的对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various parameters under the solid explosion in the pillared and non-pillared areas of the platform

通过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站台有柱区域结构整体性优于无柱区域,抗爆能力更强。

4 结 论

将HJC 模型嵌入开源版物质点法程序,研究了爆炸荷载作用下地铁站台及围岩的压强、位移、净空超压和结构受损的响应规律,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结构在爆炸应力波作用下既存在受拉区又存在受压区;应力波在围岩-站台结构和站台结构-空气两个界面之间不断传播和反射,能量逐渐损耗,压强逐渐减小;空间内超压分布存在峰值偏移,同时在站台边墙处应力波与反射波叠加出现超压突变区;爆炸超压致死区域半径约为8 m。

(2) 结构体系在爆炸作用下会发生整体沉降,起爆点上方围岩和大厅地板相对周围向上隆起,起爆点正下方围岩出现塌陷坑,上下覆围岩短时间内会出现与站台结构体脱离的情况。

(3) 结构受损区域主要集中在结构底板,受损区域呈椭圆形,底板中部受损程度最严重,上表面的受损程度小于下表面的受损程度,站台有柱区域的抗爆能力强于无柱区域。

猜你喜欢

质点站台底板
天然地基下底板外挑对矩形有盖水池内力影响的研究
巧用“搬运法”解决连续质点模型的做功问题
新型有机玻璃在站台门的应用及有限元分析
八号站台的那只狗
板上叠球
另类的公交站台
质点的直线运动
质点的直线运动
相遇
铝蜂窝复合材料客车底板性能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