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究
2022-06-02许凤伟
【摘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新阵地、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但当前信息化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教师教学实践中要牢牢把握课程本质,破解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并且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综合能力素养,协调各个教学环节,做好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以期践行好思政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关键词】 信息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意义 问题 路径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各领域行业发展创造变革与转型的契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传授责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它表现出更凸显的意识形态性。怎样适应时代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助力思想政治理論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价值观引领的课程目标?[1]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一)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新阵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积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拓展思政教学的新阵地。
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思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打破时空界限,思政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平台发布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同步的拓展内容,平台资料也会定期更新,并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还可以登录校园论坛、公众号、校园官方微博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通过大数据统计直观地看到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通过他们对于实事热点的态度和评论,及时发现其价值观点上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平台发表观点加以引导,也可与线下的思政面授课程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综上,网上新阵地的拓展将有效助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升。
(二)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又一次迁徙来到线上,数量庞大的网民当中,青年学生无疑占到很大的比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和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网络和手机更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网上也留下了他们最真实的学习与生活的痕迹,搜索记录、购物习惯、个人兴趣偏好、生活作息等等,都被大数据一一记录。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去分析和研判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状况,去预测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动态走向趋势,使思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对象的思想动态,助力思政课线下课程中重难点问题的突破。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
只有先明确问题才能有机会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明确问题是什么。前文说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为教师提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帮助思政教师及时去发掘教育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明确问题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学生思想状况、行为动态等实际情况,去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方案,这也将是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设计方案,更加贴近学生现实需要,更加去注重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从而通过对问题的融入和解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提升课程的理论深度和实效性。
(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
信息化技术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是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展现形式。展现的可以是现实中的场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的内容,也可以是传统古代文化素材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内容等。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融入实现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将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加以展现,或是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此不仅营造了更加轻松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去激发学生情感触动的契机,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感染力。
二、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问题
(一)融合过程中过于重信息化形式轻课程质量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实质目的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但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当中,却往往会造成实质目标和操作手段的界限混淆。
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领域行业发展创造转型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2]
鉴于此,各大高校都应时代要求,为推动信息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比如建设智慧教师多媒体教室、录播室,引进先进信息化设备等,并安排专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进行教室管理和设备维护。同时,也采取了多种制度与手段来促进教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比如开展信息化研究案例评比、信息化技术教学能力比赛、信息化公开课展示等活动,以期能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但是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为应对信息化所开展的众多的活动和比赛,使得部分教师为了要完成活动任务而只是忙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与信息化技术手段机械嫁接,把注意力放到了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学习上,却忽视了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初衷是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与挖掘”。
信息化的急速建设必然会引起过分注重形式,可谓是舍本逐末,从而造成大量信息化资源的浪费,也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效果的弱化。
(二)融合中教学环节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融合绝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各个环节和要素的整体性融合。笔者认为所谓整体性,最基本的应该包含三方面: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化以及教学评价制度信息化。但是现实操作当中,多数教师大多把注意力仅仅是放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的信息化上,却往往忽视了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用上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方面。[3]
现实当中,一方面,引领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信息化”的问题往往未被重视,对于一线思政教师的理念更新和培训更是未被关注。另一方面,也没有专门针对信息化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
显然,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不能够适应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的新形势的要求的,因而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各环节之间整体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三)网络信息多样化对学生价值观带来多元化冲击
信息化媒介和手段的应用是把双刃剑。对还未踏足社会、身处象牙塔中的学生而言,社会经验甚少,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了解,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媒介。而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也在深刻变革过程中,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
我国社会本身又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在经历着深刻变革,因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极为复杂。面对数量庞大、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青年学生的认知程度常常只是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也就极易被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所左右和影响,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或利益集团所利用。因此,在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程中,也会带来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问题。在网络信息多样化的背景下使青年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上产生了许多矛盾之处,比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个人主义原则和集体主义原则、功利主义价值观和非功利价值观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模糊不清,阻碍青年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四)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
思政教育者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不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同时,在思政教学领域,要实现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对思政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尽管思政教师都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一方面,仍有部分教师存在信息化手段不熟练,使用不到位、不合理的情况;另一方面,存在着为完成任务和信息化的要求,重形式而轻课程质量的问题。从而导致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程度并不深,也并未通过融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融合中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其第一要义是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前文讲到,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了针对性和感染力,这是在知识传授层面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促进与创新。但是在价值引领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又有着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其理论之间也有着非常强的逻辑性。在实际操作中,信息技术手段的灵活多样、大众化生动化的展现形式有时会减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思想性、逻辑性。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思政教师对于一些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要严格细致得加以甄别,选择合适的信息化素材。在此基础上,将形象的信息化资源与扎实的理论讲授之间建立很好的衔接,以理服人,从而既实现了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素材形象的认识理论,又通过巧妙的衔接实现过渡,体会到理论本身的逻辑魅力,帮助学生增强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融合中要注重教学环节的协调统一性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当下现实的时代需要,更是思政教育变革发展的内生需要。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就要宏观把握、有序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协调统一的视角来推进二者的融合。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协调统一性,就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个层面着手。
首先,教学理念上,要始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信息化的融入只是手段,无论是用什么样的信息化形式,都要服务于这一目的。比如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把握,实质目的是思政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去发掘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学生思想中的现实困惑,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让教学贴近学生需要,突破教学过程当中的重难点内容,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强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其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内容以形象生动的信息化形式加以呈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率。但是需要牢记,信息手段的应用最终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服务的,要始终坚持以这一根本原则指导信息化素材的选取、信息化手段的选择等。
最后,强化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尽可能精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课堂表现、意志品质、学习效果等。比如云班课平台的经验值统计就是可以借鉴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结合设计调查问卷、访谈反馈等方式,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信服力。
(三)破解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
信息化时代下青年大学生面临多元思潮文化的冲击。面对数量庞大和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其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影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决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做好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思政教师应该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借助信息化手段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借助校园网站或是官方的校园论坛来实现。
在信息化技术手段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领导权”这一根本原则,思政教师须及时将这些官媒的声音通过学校官方媒体、思政教育工作平台予以发布,并且将之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把鲜活的时政材料与缜密的逻辑理论讲授结合起来,针对上述实例,尤其要从“新时代公民要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上深入讲解,做好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四)提升思政教师信息化综合能力
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度。
首先,要加強对思政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的培训,线上可以开设一些系统性的课程,在线下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到现场举办讲座,邀请走在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相关企业走进校园,为老师们进行现场培训。
其次,教师本身也应该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度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使自己的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增强,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最后,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熟练程度,要有一股不断探索求知的精神,对于新事物要勇于去尝试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许凤伟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参 考 文 献
[1]何静.信息化技术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实践探究——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知识文库,2021.10(下): 100-102
[2]黄钦,关鹏. 信息技术支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1(50): 22-23
[3] 马俊峰,刘殷君.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20.2: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