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课堂变革
2022-06-02王晓慧樊祥虎
王晓慧 樊祥虎
【摘要】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是一个的大的趋势,为我们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传统课堂的变革和创新成为了必然。如何看待“互联网+”背景下的新课堂形式、做好转型工作以及促进二者融合的研究对于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输出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课堂” 变革 智能化 “互联网+教育”
一、“互联网+”背景下课堂的含义及特点
“互联网+课堂”就其本质而言是课堂,是以课堂为依托,在尊重课堂本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我们重塑课堂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来进行指导和帮助。只有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把握教育的本质,积极去拥抱互联网时代,专注教育服务学生的理念,新的教育时代才会来临。“互联网+课堂”核心也在这四点上。虽然它强调教学上的创新和模式上的突破,但是其本质仍然是遵循教育规律,仍然是育人,这种本质是一种不以人为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技术的更新,观念的进步,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内容,快捷高效的传递方式,但课堂的核心仍然是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教师只是扮演着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多重角色。在我们把握这些本质的前提下去拥抱互联网,打造出一个动态的,深度融合的,硬件流畅的,软件优化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的所谓的“互联网+课堂”。
二、“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变革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互联网具有极其强大的开放性、连通性。教师角色的转变就是指教师如何通过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角色以应对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般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上的督促者。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从时间到空间都是近乎以指数的形式扩张,学生获取知识由课本走向互联网,深入大数据,飞向云端。如果老师仍深陷知识传授者的桎梏中,只能够将极其有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探索知识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角色,转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以深入大数据中撒网捕鱼的“渔”。提供知识,不如提供资源,提供资源不如提供发现资源的途径,提供发现资源的途径,不如训练学生这种能力寻找和内化资源。所以教师在担任学习资源提供者角色的同时,也要教学生自己动手去开发这种资源。
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地转变自己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角色,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植入“互联网基因”。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只有自己平时注意提升和运用互联网思维,才能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还要注重自己在这方面专业上的发展,时时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整合多方面资源,以便捷高效、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伴随着视野的拓宽渗透着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组织形态的转变
首先,从人数上来看,在线课堂对于学生的容量 几乎是无限的。学生可以跨越地域,跨越国籍,跨越时间来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讲学最多的时候才三千人,但互联网课程动则点击率上万。举这个例子并非是在夸大互联网课堂的作用,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不能够被机器大生产的,学生的培养需要与教师交流,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也需要因材施教。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互联网课堂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强大的资源整合性。
“互联网+”课堂的组织形式或许不会直接颠覆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或许仍旧需要每个学生都来学校,都有一张桌子,一个固定的同位,一群长期相处的伙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科技再怎么发展也不能取代我们这种本能的需求。但是”互联网+”课堂的优势在于当我们打开paid或教师打开交互的多媒体后,课堂便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一节课可能是几个学科的交叉,或是几十种几百种教学资源的综合。
其次,“互联网+课堂”的组织形式更像是系统。它不是单纯地强调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而是由教师、学生、硬件和软件共同构建一种人性化的科学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动态的不断升级的,这种升级伴随着教与学的优化,升级的目的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课堂系统的升级优化一方面靠老师与学生们的长期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则是将大数据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的建模(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行为和经历建模、学习者建档、领域知识建模、趋势分析、学习组件分析和教学策略建模等),获取优质课程资源和数据资料,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优化该教学的教育模式。这种大数据的引入使得教育更加科学化,管理的职能化作用更突出。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总结性的评价,它借以知识的掌握水平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它是一种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考试机构等对学生进行的“定性”评价,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评价的标准缺乏多样化和科学性。虽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仅以这种方式来评价学生未免太过单薄。它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以及对于学生个性的评价,只是单纯地将学习这一方面作为判断学生的标准,衡量智力的标杆,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互联网+课堂”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多元评价,评价主体上表现为多元化,方向上从单向转为多向,评价主体间的互动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强调被评价的学生也应参与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这意味着在“互联网+课堂”中学生也能够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既是对学习上的客观反思,也是学习着心态上的主观调适。除了包括学校中的评价以外,家长等各方面也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建立一种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能够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完成动态评价。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一些新的评价手段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如:电子档案袋评价、概念图、量规、学习契约、范例展示等教学评价在“互联网+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新型评价手段的介入,使得“互联网+课堂”中的评价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全面。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性评价,摒弃了在传统课堂中以学习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
“互联网+课堂”中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它主要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强调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潜力。真正地做到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评价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比较科学、全面、系统的信息。
三、“互联网+”背景下课堂学习的变革
(一)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一种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以重新审视思考方式来看待用户、市场、产品、企业价值链以及商业生态中的各行各业。简答来说就是强调我们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周围的事物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审视。在“互联网+课堂”中除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外,还要强调学生是互联网用户。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着能够从互联网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自己所学的内容。
在从前我们所强调的学生为中心可能是这样一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他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同伴的影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此时学生的角色是一种人到人传递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互联网用户思维,学生的角色可能是这样的,学生为学习的中心,他的周围围绕着平板、电脑、手机。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了一种人与端的中心,融入了一种端到端的传递。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要主动更新学习理念,转变学习观念。一方面,要树立信息化的学习理念,增强信息意识,能够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所需信息、筛选有用信息。学会能够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利用网络进行攫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要强化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联通世界的窗口,里面各种资源应有尽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纷繁的信息又容易使人在其中迷失。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信息需求,以便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地筛选出自己所需求的信息。
(三)学习过程的优化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习者的完整学习过程是这样的:课前预习,课上由教师进行传授,课下作业巩固,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其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相对于“互联网+课堂”来说是非常被动的一种学习过程。它主要的知识来源是课本和教师的传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还是局限于一个狭隘的面,既缺少学习资源的拓展又缺少学生身心上的主动参与。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反馈上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学生缺少直观的学习过程反馈以至于对于学习过程缺乏整体性的认知。
在“互联网+课堂”中,网络学习信息网络数据急剧增长,学生学习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和教师工作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源于大数据的积淀,学生学习的过程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互联网+课堂”将互联网的大数据引入课堂。近几年来,全球掀起了一股“大数据”的热潮,大数据以其强大的功能,特殊的整合优势,帮助我们对于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大数据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建模。包括对于学习者自身的知识进行建模、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建模、对学习经历进行建模等等。这种建模可以使学习者对其自身的领域知识的学习、学习趋势的、学习组件等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习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及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反映出哪些方面的不足,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完善。这种大数据的分析模式,学生使用得越多,其积累的数据也就越多,适用性也就越强,分析也就越准确。这使得“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成了一种成长性的课堂,它会通过用户的互联而变得更加完美,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变得更加趋向于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发展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在这种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更好、更全面、更科学的成长。
四、“互聯网+”背景下课程内容的变革
(一)课程内容智能化、多媒体化
在传统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往往以分科知识为主,强调内容的基础性,比较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而忽略了能力的提高。课程内容缺乏灵活性,不能够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内容刻板,容量十分有限,课程的设计上缺乏人性化。这种人性化的缺乏,既体现在课程内容上,也突出体现在其形式上。
在“互联网+课堂”中,互联网依靠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将更多的内容纳入到了“互联网+课程”中来,因此“互联网+课程”的内容大大的拓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领域的前沿知识都时时地刷新着课程的内容。这种“互联网+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陈旧的现状。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还使得课程的外在封装形式更加的立体化、智能化、可视化、富媒体化。交互性的增强亦是“互联网+课程”内容的一大亮点,课程内容不再是刻板的知识,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情景交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到这种课程内容的交互中来。
传统课程编写的课程内容一般都是比较冗长和封闭的,内容往往不够清晰,缺乏人性化。在“互联网+课堂”中,课堂内容的组织和编写就像维基百科一样,采用比较开放的组织形式,由一些具备相应的资历的专业人士或者是专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共同协作,进行编写以及封装等,使得“互联网+课堂”的课程内容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全面,更加的多元。
(二)课程形式走向产业化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互联网+课堂”一个重大的变革就是其课程形式上的产业化。“互联网+”本身就是强调的一种跨界融合的思维,它的目的是促进各行各业的融合与发展。“互联网+课程”的产业化发展既是与经济与市场的跨界融合,也是实现其经济效益,推动其向前发展的一个动力。最近,新闻头条上出现在线教师网上授课动辄每小时上万的新闻已屡见不鲜。由此“互联网+课程”产业化的巨大发展潜力可见一斑。
“互联网+课程”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并不意味着课程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一切都随着市场发展。因为过度的强调市场往往就会导致课程走向了利益的极端,变得不再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教育这个产业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虽然它被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其自身始终沿着历史的方向发展,这种独立性使其不会过度的偏离,始终以生产力为核心曲线前进。因此“互联网+课程”无论怎样的市场化,怎样的产业化,我们都不能够丢掉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课程要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来展开的。要解决这个顾虑,一种新的“互联网+”的教育行为模式为我们指明了出路,那就是教育众筹。
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导向,以众筹的形式汇聚具有这方面教学专长的各级各类专家、教学人员,共同协作分工,从而完成某一教学项目。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研究过程、跟随教师共同学习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课程的开发也得到了一定的收益。
五、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然向我们走进,“互联网+”的浪潮代表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做到顺时应势,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课堂变革,认清“互联网+”课堂的本源,积极作为,应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王晓慧 邹城市孟子湖小学
樊祥虎 邹城市杏花村小学
参 考 文 献
[1]杨通知,田海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探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8,(6).155-158.
[2]施贵菊,杜尚荣.本质意蕴与价值追求:新常态视野下的教学变革 --兼论互联网+时代我国课堂教学[J].江汉学术,2018,(4).112-117.
[3]苗莲娜,赵国宏.浅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的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5).107-108.
[4]黄博,乔志.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9).146-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