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侗族刺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2-06-02石子健

关键词:机遇挑战新时代

石子健

摘 要:以侗族刺绣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立足相关民俗学理论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基础上,就新时代下侗族刺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一次初步梳理,并针对其所面对的现实发展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及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新时代下侗绣传承保护工作的飞跃,从而为实现侗绣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时代;侗族刺绣;发展;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TS9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2)01-007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少数民族文化内核所展现的传统技艺尤为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视察曾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1]民族文化遗产要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主动在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发力,把保护与经济增收有机扣合,从生活和精神上夯实少数民族的自我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为引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從侗族自身来看,侗族社会从来不是静止不变的,每次的社会发展里面既蕴藏着机遇,也充满着挑战,但适时而变是侗族人民面对自然条件生存下来所形成的精神特征,也是侗族的个性所在。正因如此,动态的发展为侗族文化注入了灵性的根与多彩的魂,纵使在发展中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侗族传统文化乃至加速其走向衰落,可从大历史格局来看,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永远停滞在“传统”中不变。[2]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保持侗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挥好侗族刺绣的民族魅力,学会在与时代的融合中求得生存的空间,在创新当中主动赢得成长的契机。在保留原有独特民族本真的同时拓展新的时尚元素,开创侗族刺绣复兴的新局面,重塑侗族刺绣的美好艺术世界。

1    侗族刺绣概述

刺绣是中国传统技艺的优秀代表,自产生已植根于中华千年,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工艺体系,是古代手工业和美术设计业的杰出代表,每个地区刺绣均有其特殊所在。相同的是,手法均以针和线作为基础工具,在织物和布匹中凭借织者的艺术理解进行构图设计,形成图案、文字、花纹及综合样式的工艺品。侗族刺绣既吸纳了中华刺绣的精髓,又创新出属于自己民族体系的手工技法,是侗族人民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在生活用品中寄予了深厚感情寄托的艺术呈现,独具民族特性。侗族刺绣已成为侗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列为市级、省(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这种工艺技法不受底布经纬组织的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构思和艺术才能。”[3]侗绣绣技是构成侗族刺绣立体精美的基础,并存观赏与实用两大效用。采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根据图案特点综合运用针法,有意识地连接于被绣物品上,针随线动,所绣图饰线路分明,颜色搭配相宜,造就出侗族刺绣的自然本味。经过时间的历练,产生出连环绣、铺绒绣、结子绣、错针绣、盘绣等多种绣技。图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系,凝结着这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的淳朴认识,并逐步在实践中转化为日常审美和崇拜的象征。侗族人民崇拜自然,热爱自然,故而也将自然万物渗入进自己的日常审美当中,形成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表征,而侗族刺绣恰好借图案的有机设计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拜。

“侗族刺绣的纹样包含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等主要类型,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环境的差异,这些纹样普遍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形象特征及造型方式也往往较为原始,是侗族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手艺,也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4]侗绣动物纹常见有蜘蛛、鸟、鱼、龙蛇等花纹,以蜘蛛纹较多;植物纹多以树纹、菊花、麦子花、葫芦、竹纹、瓜子纹为常见,尤以树纹、竹纹为主。侗族还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刺绣纹饰,如太阳纹。侗族崇尚太阳,拜祭日神,背带绣一大圆形,旁边缀以8个小圆形,是典型的太阳纹构造;“卍”纹亦为太阳纹的另一种表现。同时,侗族妇女在刺绣中还会从具象物体中演化出抽象图案形式。将几何形图案糅合于一处,创造出区别于具象图案的抽象艺术,丰富了样式库。除此之外,在具体构图上,侗族刺绣一般采用单独纹样、连续纹样、适合纹样及综合纹样等4类方式进行。如侗帕、帐帷、锦被、床单等大件用品,一般采用单独纹样;小件用品诸如童帽、背带、口水巾、荷包等则根据形状尺寸采取适合纹样进行绣制;挎包、火药袋、鞋面,采用适合纹样;最常见及最考功夫的当属综合纹样,根据绣品特性进行布局设计,赋予绣品以生命的动力,行云流水,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性。[5]

2    新时代下侗族刺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发展和教育的提质增效,使侗族刺绣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都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困境,如何能在新时代下积极趁势而上,有所作为,化解挑战实现有序承接,并以此构筑民族地区产业化的再生,从而破解发展与传承所出现的对立无序状态,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

2.1    新时代下侗族刺绣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身处大山之中的民族优秀文化开始展现于世人眼前,并借助网络及高效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侗绣与世界的互联互通,种种的发展机遇无不在向这项古老而又精巧的技艺发出了向新时代前进的进军号。

2.1.1    国家政策引领,为侗族刺绣发展指明方向

一是从法律高度认可侗族刺绣的作用及意义。国家于2011年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16年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国家、省(自治区)均以法律的形式推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由此看出从国家到地方对于民族技艺保护的重视程度。侗族刺绣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被纳入非物质文化保护范畴之列,明确了其在侗族精神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受到法律及政策的相关扶持和保护,为侗族刺绣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化基础。

二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机扶持。要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共同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地对少数民族进行扶持。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增大,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技艺得以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为少数民族地区致富增收的同时,使得文化保护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2.1.2    网络经济兴起,为侗族刺绣销售提供路径

网络经济的崛起,使得处在大山深处的侗族刺绣能够与外界搭建起沟通交往的桥梁,令更多人在网络时代更好地了解到侗族刺绣的艺术魅力。借助电商平台及直播的传递效应,足不出户就能将侗族刺绣艺术传播出去,以少数民族的迷人风范赢得市场青睐,逐步实现侗族刺绣产业化。在经济效益的带动下更多侗族人重新关注并学习这项古老的技艺,从而达到了传承的目的。同时,借助侗族刺绣对侗族文化习俗进行了有效传播,形成以侗族刺绣为中心,拓展延伸发展相关产业的路径。吸引更多的人到侗寨旅游观光,体验民族风情,例如,通过网络经济将侗绣打造成一种极具风情的“民族网红”,吸引更多的人到侗寨旅游观光,体验民族风情。

2.1.3    三方密切协作,为侗族刺绣有序传承探索方法

传承是对侗绣最好的保护,只有实现了有序传承,才能为侗族刺绣生存找到一条生生不息的道路。在探索侗族刺绣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参考的有益做法,其中以 “校/企/技艺传承人”三方协作共同推进侗族刺绣发展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将侗绣技艺传承人请进校园,以文创及旅游为市场导向,以教育传承侗绣技艺为出发点进行侗族刺绣技艺传授,创新研发旅游服饰品,同时积极引入商业机制,在实践中找到契合市场需求的侗绣发展之路。通过“校/企/技艺传承人”三方协作,既能将侗族刺绣引入校园并以此教育学生,使得侗族刺绣传承得到了切实有力保障;也能通过市场需求及时对侗绣进行改良优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侗绣影响力,同时又能将侗族刺绣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增收与保护的双目标。

2.2    新时代下侗族刺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2.1    年輕一代的选择影响了侗族刺绣的生存空间

进入新时期,年轻一代的侗族人走向了以学校为教育主体的教育模式,不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转而追求更为高效的知识学习。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方式对于培养侗族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因以学校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方式的介入,使得年轻侗族人为了能实现自我的更好发展,逐渐脱离了原有侗族的父子相承、母女相承的家庭教育模式和文化环境,原有的侗族刺绣更多地被当成一种业余爱好进行传授,艰难地维持着这门技艺的传递。虽然现在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传承过程中仍处于弱势状态,传承之路仍然艰辛。

2.2.2    织品图饰与现代艺术审美的碰撞

刺绣是一种对审美与时尚要求极高的艺术品,在发展中要善于推陈出新才能赢得市场青睐。传统侗族刺绣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目的是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其次才兼顾审美需求,故而在图饰创新能力上稍显不足。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对侗绣的图饰创新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导致侗族绣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年轻一代侗族人随着眼界的开拓和对于时尚的理解,对固守传统、停滞不前的民族刺绣失去了兴趣。此外,缺乏一定高端人才对侗族刺绣从绣法到图饰的时尚把握和有效革新。在与现代艺术审美的激烈碰撞中,侗族刺绣便更少了一份竞争的底气和力量。

2.2.3    手工刺绣与机器生产的矛盾

手工刺绣与机器生产有着天然的不对等关系。相比于手工刺绣,机器生产有着生产时间短,生产量大,款式设计便利与质量相对较优的特点,最主要的是机器生产实现了物美价廉的目标,应对市场的变化,能短时间实现较为可观的盈利。手工刺绣所耗用的原料和精力是机器生产的数倍以上,产量自然也无法与机器生产形成竞争。唯一可以胜于机器生产的,就是手工刺绣更具灵动性和唯一性,有着机器生产所无法比拟的情感和心意表达。虽然手工刺绣仍在老一辈侗族人民中留有一定位置,但在新一代消费主力面前,手工刺绣更多地会被当作工艺品来定位。

2.2.4    保护手段不充分

由于缺乏相关资金支持,在全面完整了解侗族刺绣的产生、发展及图饰收集上仍存在一定不足,尚有未进行归档保存的侗绣资料,整个研究体系仍处于构建完善之中。在保护过程中没有注重对技艺演示进行必要的视频和图片拍摄录制,仅以文字作为原始基础,缺乏必要的动态展示,很难将侗族刺绣精髓表达清楚。此外,侗族刺绣缺乏充分妥当的保护手段及相关资金支持,人才流失严重,虽然现在还有一些侗族妇女仍在刺绣,但与三四十年前相比,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境地。[6]

3    新时代下侗族刺绣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府顶层设计

政府部门要做好侗族刺绣发展的长远规划,立足侗族刺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研判,以问题意识倒逼解决方法的产生,逐步递进,以时间为节点,以侗族刺绣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为着力点,促进侗族刺绣的蜕变。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及时扶一把,搭把手,激发出侗族刺绣的内在活力。侗族刺绣作为侗族人民精神与文化的体现,政府应通过在侗族节日中举办侗绣宣传活动,运用侗族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深入了解自己的特殊文化内涵,在了解深化的基础上形成认同感,增强侗族刺绣在年轻一代心中的归属感。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以侗族刺绣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首先从法律的角度认可侗族刺绣在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有意识、有步骤、有目的地推动侗族刺绣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侗族刺绣的竞争力,确保侗族刺绣后继有人。其次,设立支持侗族刺绣产业化和文创化发展的法律保障,特别是确保侗族刺绣创新知识产权不受他人侵犯,维护好侗族刺绣产业化和文创化的竞争环境,从根本上保障侗族刺绣独特民族风韵得到长足发展和有效提升。

3.2    推动侗族刺绣设计生产特色化

侗族刺绣作为一种兼具实用与审美的作品,必须立足于时代需求和时尚走向。积极吸收市场意见,在图饰、印染及针法上做改进,在突出时尚审美的同时保持好侗族的民族风范。积极做到兼收并蓄,从侗族传统中寻找时尚的灵感,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住侗绣设计的度。积极引导侗族刺绣传承人与外部商业资本进行合作,利用商业资本构筑起传承人工作室,在侗族地区进行有益探索。

“品牌效应在当代社会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做好民族品牌的打造工作,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7]只有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将侗族刺绣特点激发出来。针对市场不同人群进行产品的设计,打造以“高端艺术欣赏品”“中端艺术品”及“普通日用品”3种产品,根据市场的需求作出调整,保持侗族刺绣品牌的效益。在做好侗族刺绣品牌同时,必须坚持手工刺绣为先,把心意融入到优美时尚的作品图饰中,在获得购物者认同的同时保持住侗绣自身的特色。

3.3    积极落实侗族刺绣教育专业化

侗族刺绣一切的发展动能,都离不开人在其中所起的基础作用。面对侗族刺绣人才流失的严峻形势,拓宽技艺传授的接触面,积极加强传承人与职业技术学校的联系。学校是专业学习的最佳场所,要想真正实现正规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侗族刺绣教育,就必须将侗绣与专业教育有机契合,让“师傅”进学校,让侗族刺绣成地区特色专业,以学校为平台,实现侗族刺绣的有序传承。积极发展以“校/企/技艺传承人”三方协作的教育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刺绣学习为基础,以创新刺绣图饰和改良针法为要点,使学生在职业教育系统培训中掌握一技之长。

3.4    促进侗族刺绣动态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侗绣在不断地沉淀、延伸、嬗变,它在造型、色彩、构图上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最终形成了当下世人所见、侗家特有的传统民族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侗族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体现出其特有的民族艺术精神。”[8]“侗族刺绣中的精美图案、绚丽色彩、巧妙构图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也体现了和律、韵、神的浑然统一。”[9]侗族刺绣的发展,不是单纯为经济利益而考虑,无论怎么变化,侗族刺绣的根必须要回归于保护传承之上,以活态保护的姿态看待侗族刺绣的动态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持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能。民族传统文化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学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适合前行道路,侗族刺绣积极把握市场的风向变化,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技术的改良和纹样的改进,结合侗族地区的秀美山水,以灵动的绣法触动视觉感应,构筑独具匠心的侗绣神韵。

做好动态保护工作,首先要拓宽保护手段,不能仅仅依靠文字的表述形成档案保存,更多地要通过视频拍摄、照片摄制等直观手段将侗绣的制作过程完整保存、呈现;其次,组织侗族刺绣传承人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通过开设侗族刺绣讲坛、交流会等形式重新引发广大民众对这项传统技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EB/OL].[2019-07-16](2021-05-18).http://www.xinhuanet.com/2019-07/16/c_1124761316.htm.

[2]姚丽娟,石开忠.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2.

[3]阿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侗族刺绣[J].贵州民族研究,2011(03):155.

[4]康凯.侗族刺绣的纹样类型与美学特征[J].大舞台,2014(07):227-228.

[5]杨秀芝.侗族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7.

[6]杨筑慧.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侗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83-84.

[7]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5-22,158.

[8]陆丽娟.写文化:侗绣服饰图案在当代绘画艺术的文化表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24-31.

[9]温婷.论侗族刺绣的审美意蕴[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5):39-41.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ng Embroidery in the New Era

SHI Zi-jian

(College of Arts,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1,China)

Abstract: Taking Dong embroidery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relevant folklore theory and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Dong embroidery in the new era,and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greatly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Dong embroidery in the new er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Dong embroidery.

Key words: new era;Dong embroidery;development;opportunity;challenge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新时代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