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服妖研究综述

2022-06-02陈晨

关键词:文化环境服饰

陈晨

摘 要:服饰作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等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其妖异现象成为一种政治预象,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近20年以来,学界围绕服妖的内涵、出现时间、类型、成因、意义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学术观点。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总结目前国内服妖研究的学术特点和未来可能发展的空间,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饰;服妖;文化概念;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TS9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2)01-0060-06

服饰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传统礼制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历朝历代都有其特有的、程序化的服饰制度。每个时期服饰的款式、衣色以及饰品等都有所不同,但其所反映的服饰制度维护的等级关系的实质未变。然而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思潮及风尚等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变化,表现出与传统服饰相违背的服饰及其他服饰行为,却遭到了正统人士的不齿,有意将其与社会的政治事件、灾异征兆相联系,称为“服妖”。“服妖”现象始萌于汉代,流行于唐代,宋代进一步发展与推广,明代得以兴盛,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服妖在服饰、文艺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胥洪泉《漫话中国古代妇女的奇装异服》、李祖旺《浅议中国古代服妖》等相关论述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析。21世纪以后,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学者们立足于传世文献,从服饰、政治、文艺等领域对服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专题研究,对服妖的内涵、类型、成因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史料的相对匮乏,加之这些研究多以史学、文学、服饰学等不同学科为出发点,因而对服妖相关问题的判断存在差异。基于这一情况,本文拟以服妖为考察中心,爬梳近20年来学界关于服妖所提出的不同理论,并对其亟待深入讨论的问题予以思考,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深入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服妖现象带来一定的思考与启发。

1    研究现状

1.1    服妖的内涵

目前,关于服妖的内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与总结,强调的重点虽有所区别,但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强调服饰的奇异。部分学者将服妖解释为“不同于常制服饰样式及着装理念的服饰”,主要以李祖旺、陈宝良等学者为代表。李祖旺通过分析历代服饰的发展历史,认为服妖即与现实常规服饰审美相违背的着装,也就是时人所谓的奇装异服。[1]陈宝良则从强调服饰的“奇”,将服饰上的男女错位以及各种怪异服饰归为服妖一类,并剖析了服饰妖异现象背后的伦理观念与当时服饰时尚之间的关系。[2]

二是凶祸征兆的警示。吴康在其所撰著作中将服妖解释为:“服妖指衣饰怪变,异常制,占象者谓是体貌不恭,国家君主强调凶祸之兆。”[3]也就是说,本是不同于常规的、新奇的服饰,在国家意识形态里将其与灾异谴告联系起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渲染下服妖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部分学者在已有服妖内涵表述的基础之上,对其概念进行了调整与完善。付晓彤考证了历代对服妖的态度经历了赋魅至祛魅的过程,进一步指出凡是与性别、身份、所处场合不符的服饰,只要与王朝更迭、战乱以及人事变迁等相互联系的服饰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服妖。[4]

1.2    服妖出现的时间

学者们关于服妖出现的时间均持基本相同的观点,认为服妖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尚书大传》卷二:“貌之不恭,是为不肃,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汉书·五行志》亦曰:“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由此可见,在汉代服妖现象开始进入了官方书写者的视野之中,并成为一种用以品评历史人物与昭示警诫的文化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孟琳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以现存的古籍文献为史料,考证伏生应是《尚书大传》的传授者,然后由其弟子编辑而成,从而以此推断服妖最晚可能出现于汉武帝年间。[5]姜爱萍亦赞同,认为服妖于汉代出现,但具体时间还无法推断。[6]

1.3    服妖的类型

历代服妖的类型稍有不同,通过梳理目前学界关于服妖的研究成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服饰的求新求异、男女混装以及服饰僭越等。姜爱萍、刘露、喻仲文等学者是服妖类型研究的代表。基于对相关史料的考证,他们认为服妖主要表现为女着男装、胡服胡帽以及其它僭越礼制的服饰行为。刘露选择汉代的服妖现象为研究命题,认为在汉代不符合其服饰规定的服饰行为都有被视为服妖的可能,主要包括“不符合场合和身份”、“流行服饰与外来服饰”等5种类型。[7]

男女混装现象多出现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武周时期、明中晚期。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龙玉潭为代表,主要是以性别意识、心理學等为理论基础,探讨该时期服妖背后所隐含的服饰文化。龙玉潭、梁惠娥结合社会心理学与性别意识的相关知识,采用了文献调查的研究方法,分别阐述了明代中晚期女着男装、男着女装的着装模式,并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明代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研究现状,对后续服妖之男女混装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8]就女着男装而言,孙彦贞指出,女效男装不仅长期存在古代,乃至近现代也有出现。服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理念。[9]

部分学者也将衣服(包括颜色、款式等)、鞋帽、装饰品等归为服妖,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日渐丰富。胥洪泉指出古人将违背妆饰的行为与灾异现象相比附,将此类违礼妆饰行为也归为服妖。[10]牛犁和崔荣荣结合明代中晚期服妖的相关史料,探讨了明中期以后服妖风俗的表现形式。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文献考证,证明成化年间以后,民众对服饰开始呈现出趋新慕异的态度,而在国家意识形态里将服饰的求新求异视为服妖风俗的表现。[11]赵芬芬认为宋代的服妖包括服饰的颜色、款式、配饰、妆饰以及其他不符合传统礼制规定的服饰行为。[12]李志生也持类似观点,将鞋帽与头饰等也纳入服妖的考察范围。[13]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逾礼服饰与奇装异服皆谓“服妖”,而进行判断的唯一标准即是否与当代的政治事件有关。以上成果主要关注了服妖的类型,其中男女混装现象是21世纪以来服妖研究的重要方向。

1.4    服妖的成因

学者们基于史料对服妖的成因提出了各式判断,综合来看有几个方面,即:思想理论、政治用意、书写者的推动以及其他方面。

一是源于思想理论的影响。首先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董仲舒的解释下充满了神学的神秘主义色彩,将灾异刻画成天意的警示与谴告。赵牧认为汉代的服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和“灾异学说”相融合的产物,预示着社会上已经或将要发生的灾难。[14]李剑国和孟琳认为“服妖”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之上的非理性附会,这种神秘主义的灾异观念在汉一代兴盛,其余波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15]其次是魏晋玄学,这一时期主要以“名教”与“自然”的争论为理论依据。刘璐在其文章中指出东晋文人与思想家在“名教”与“自然”思想方面的争论也波及了服饰领域,服妖是其主要的外在表象,并认为东晋时期诸多文学中的服妖情节与谶纬神学相印证,而对于“左衽”胡服的批判态度则彰显了东晋时期大部分文人群体的夷夏意识。[16]最后是宋明理学,姜爱萍还指出,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两《唐书》中的服妖现象产生了差异。有唐一代,社会较为开放,唐人对于奇异服饰体现出巨大的包容性,未视其为灾异。至于宋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强调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正统,因而本在唐人看来如此普通的或流行的外来服饰,宋人视为服妖。

从以上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服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主流文化的变迁,乃至个人因素的影响,服妖内涵的外延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这也就意味着如何认定与品评服妖都与其特定的文化环境紧密相关。

二是源于政治用意。学者认为服妖实则是一种政治问题,是政治统治在服饰领域的延伸。王静对汉代的“妖”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汉代开始了对先秦以来的所谓怪异、反常现象的记录传统,将与其相关的现象与人事更迭相联系,成为统治集团巩固统治与维护秩序的舆论工具。[17]宋艳萍从刘贺继位前后的妖祥现象为切入点,分析得出妖祥现象产生于西汉中期当时政治形势与神秘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上。[18]喻仲文和罗雨也通过分析《新唐书》所记载的16例服妖现象,以唐中晚期的社会现状为历史背景,认为唐代服妖的实质则是映射、抨击唐代女性干政与藩臣叛乱。[19]以上研究成果从史学的角度主要关注了服妖的政治内涵,服色、样式等一系列的服饰规定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氛围,“天命正统”成为王权博弈中的主流精神支柱,论证着最高权力无可置疑的正统性与神圣性。

三是书写者的肯定与推动。宁稼雨指出《世说新语》的作者对服妖现象给予了完全不同于正史的态度,认为南朝时期的服妖现象在《世说新语》作者肯定与赞赏的态度下,某种程度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0]蓝佩文以《汉书》所载服妖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考证指出,服妖其实都是由史官对所载人物以及事件进行筛选、解读、记录后的呈现。[21]田家溧则以《汉书.五行志》所载昌邑王妖冠事件为例深入剖析,指出两汉书中服妖书写与构建的背后也显示了史官的立场与心态。[22]赵芬芬还认为“征应”是史家叙述服妖事件的书写方法,史家对语言加以转意与加工,因而服妖事件的诠释语言虽简,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郑睿娴则以明中后期的文人笔记为关键史料,指出晚明文人对于服妖并无史学家那样排斥的态度,甚至部分文人对此服饰行为表示赞赏。服饰亦成为明代文人群体表达自我的重要手段。[23]

四是其他方面。胡祥琴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的出现与东汉以降的礼制衰落、风俗变异等社会现象息息相关。[24]李静红也提出宋代手工业的发展、程朱理学的兴起、辽金宋民族文化的交流等因素促使宋代产生了女性服妖现象。[25]此外,李任飞简要论述了历代奇装异服的特点,认为服妖是人们追求自由与社会要求秩序间冲突的产物。[26]傅如意和曹旭则以何晏为研究对象,以其成长经历为切入点,揭示其服妖背后的心理动机。他认为何晏喜爱女子服饰是源于他童年被压抑的情感,他在幻想的世界里涂脂抹粉、身着女子服饰,从而达到满足自我精神的需求。[27]

综上所述,服妖的成因并非单一,它是综合多方面因素的产物。就整体的研究成果而言,现今对服妖成因的研究相对较多,学者们围绕思想理论、政治统治、书写者以及研究对象的个人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要注意的是,历代对于服妖的书写态度和文化内涵都在不断地改变,但有一点贯穿始终,即与传统礼制中服饰的规定是否相违背。

1.5    服妖现象的意义

学者对于服妖现象意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政治统治、社会文化思潮、服饰文化与文艺的互动、审美情趣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等方面展开,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首先,服妖成为统治集团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重要舆论工具。持这一观点的有姜爱萍、宋艳萍、孙淑松等学者。他们认为服妖是灾异与政权形式的非理性附会,是政治统治通過阴阳五行学说和图谶理论在服饰领域的延伸。通过“阴阳五行学说”“灾异学说”“符瑞”等理论来构建“服妖”的观念体系成为历代王朝社会的一种政治现象,服妖逐渐变成了以灾异和动荡来解释王朝更迭、人事变化的政治附庸。

其次,服妖体现了每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文化思潮。学者们认为服妖现象综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具有丰富的时代文化特征。持这一观点的有刘复生、任宏丽、张志春、段敏、胡晓东等学者。刘复生通过分析宋代与前代服饰制度的不同,指出宋代在服饰等级制度上有所突破,呈现出“衣服无章,上下混淆”的服饰文化,认为宋与周边民族形成的“衣服变古”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也彰显了双方文化交流的互补性。[28]任宏丽和张志春指出服妖是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受到了儒家思想、传统礼制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影响。[29]陈宝良则以儒家经典“男女不通衣裳”为着眼点,指出明中晚期的服妖多出现在具有性格狂放、行为怪诞等特点的历史人物身上,认为这一时期的服妖实际上是明代经济繁荣后商业社会文化生活特质的体现。[30]段敏和胡晓东通过对东周时期逾礼服饰的考证与梳理,认为其背后暗含了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中时人对身份认同、求强图存的渴望与寻求,以及在社会开放文化氛围下的跨性别意识。[31]

最后,服妖彰显了服饰文化与文艺的互动。傅江经过缜密的分析考证,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妖现象反映了当时特有的服饰风尚。[32]付晓彤则以明成化年间以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为切入点,认为奢靡之风对服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享受稀奇华丽、精巧别致的服装及饰品成为时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物化表象。[33]孙淑松和黄益通过对清代家庭的富裕程度、统治者对各阶层服饰规定的分析,认为反传统服饰的背后隐含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表现了时人对服饰美的追求,并提出礼崩乐坏后上层社会人士的精神世界出现了空虚糜烂的特点。[34]陈宝良指出在明代中晚期社会巨变下知识分子将其视为不祥之兆,“妖言”“妖物”与“妖事”等频频出现,从侧面给我们展示了明代中晚期社会与文化的基本风貌。[35]张雪飞和杨晓明则从20世纪初女性服饰变革的角度,探讨了服饰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能动作用,以服饰审美与社会评价变化为例,从而窥探当时的思想变化,乃至社会递进。同时也指出,20世纪初女性从服饰禁忌中的挣脱体现了其对服饰审美与个性自由的追求,从而肯定了服妖对于文明秩序重建的意义。[36]以上学者持基本类似观点,认为服妖所展现出来的服饰新样式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服饰风尚,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当时服饰的创新,而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服妖起到了承载文化的功能。

还有部分学者从文学、美学角度对服妖进行了讨论。王子佩根据《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指出服妖体现了魏晋文人拥有不同于前人的精神追求与自然人格,追求自由与个性的服饰成为姿容美的衬托。[37]唐丑末通过分析明中晚期马尾裙与水田衣流行的原因,指出服饰审美在晚明已经转向为关注自身需求的个人审美观,形成了流行于明中后期的服饰审美风尚。[38]梁致宁则以艺术理论学为研究视角,审视了明代审美语境下服妖现象的新变化,指出明代服妖是商业化社会发展的生活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世人的社会心态。[39]

此外,部分学者认为服妖也反映了研究对象个人意识的觉醒。龙玉潭认为明晚期男女混装现象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社会风尚开明等多方面条件下形成的时代潮流,表达了世人对于传统礼教的反抗以及个性自由的向往。[40]郭小文认为魏晋时期的服妖多出现于上层社会的士人阶层,反映了这一群体在复杂社会现状下的精神诉求。[41]值得注意的是,学者开始关注特定群体的服妖研究,重视研究主体的个性与共性,为后续服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2    服妖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2.1    服妖研究的学术特点

纵观近20年以来学界对服妖现象所展开的学术成果,学者们就服妖的内涵、类型、成因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成果显著,呈现出一些较为鲜明的学术特点。

其一,研究范围较广。如今国内对服妖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学者们较为重视服妖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在联系,探究了历代服妖现象与社会历史的双向互动,将服妖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二,研究视角多元。基于学者们不同的学科背景,服妖研究较多地从史学、文学、心理学、服饰学、美学等学科的角度解读服妖现象,皆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其三,以细化特定人群来研究服妖现象成为主流,主要探讨特定人群产生服妖的原因及特征,呈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特点,但学者对服妖的研究大多是以男女混装现象为研究命题,而对于其他人群的服妖现象较少涉及。

其四,论多著少。笔者在读秀、超星等数据库均未搜索到国内出版的以专题形式来研究服妖现象的著作,仅检索到1993出版的《六朝史论集》与2014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服妖现象书写的文化内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妖相关研究多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呈现,学者们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考证了各个时期的服妖现象,围绕服妖的内涵、成因、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论断,但目前尚无以服妖为专题的系统性著作。

2.2    服妖研究发展的空间

服妖成为了一种兼具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内涵双重功能的文化概念,并且积极地活跃于社会生活中,对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已有不同历史时期服妖相关研究的梳理可知,服妖现象历代皆有,而且随着文化环境不同阶段的表现,服妖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诸多领域学者给予了服妖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视与关注,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同时后续研究中仍存在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进一步挖掘与拓宽相关研究资料。从当前的研究资料来看,服妖的相关史料较少,多集中在历代《五行志》,或穿插于人物纪传当中。加之相关壁画、画像砖等出土资料也较为匮乏,这为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增加了难度。鉴于此,后续研究要对史料做适当挖掘与拓宽,既要深入挖掘相关传世文献,还需密切关注相关的出土资料。但如何界定出土资料是否与古代的服饰妖异文化相关联,则需要将新史料与同一历史时期的服饰做对比,以期产生新的认识。

其次,走出学科的界限,拓宽研究的维度。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古代服妖的相关理论研究集中在心理学、美学、服饰学等学科,较少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部分学者也利用大数据分析了服妖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但研究的焦点比较单薄,如对服妖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实际上,绵延千年的服饰妖异至今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中,足以说明其包含的神秘主义信仰的观念影响之深远,通过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为深化对当代社会相关服妖文化的认知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启示。

最后,对服妖的解读与阐释还有待加强。部分学者注意到史官在服妖书写中的心态与立场,却忽略了服妖“征应”因果关系书写下的实质。实际上史官置身于社会与历史的背景之中更多的是遵循历史记录中“一事一灾”的书写原则。服饰妖异虽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始终未变,即历史书写对汉代以来的谶纬神学理论的主导与利用。服饰妖异现象,之所以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存在于历代正史的书写中,是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简单叙述及評价,已经内化为一种群体所认同的具有思想文化、历史价值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參考文献

[1]李祖胜.浅议中国古代服妖[J].饰,1996(1):26-27.

[2]陈宝良.“服妖”与“时世妆”:古代中国服饰的伦理世界与时尚世界(下)[J].艺术设计研究,2014(1):39-47.

[3]吴康.中华神秘文化辞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513.

[4]付晓彤.从赋魅到祛魅:“服妖”内涵的嬗变[J].爱尚美术,2017(6):104-107.

[5]孟琳.唐前“服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4:5-6.

[6]姜爱萍.唐代“服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10.

[7]刘露.“服妖”由来考――汉代服饰统一下的服饰怪异[J].科教文汇,2016(2):168-169.

[8]龙玉潭,梁惠娥.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服装学报,2020,5(4):345-349.

[9]孙彦贞.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女效男装[J].中国历史文物,2007(4):81-87.

[10]胥洪泉.漫话古代妇女的奇妆异服[J].文史杂志,1999(2):2.

[11]牛犁,崔荣荣.明代中晚期“服妖”风俗考[J].服饰导刊,2013,2(3):21-24.

[12]赵芬芬.论宋代“服妖”现象[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13-20.

[13]李志生.唐人对女着男装为“服妖”说的接受史[J].唐史论丛,2020(2):209-224.

[14]赵牧.汉代“服妖”透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5(3):75-73.

[15]李剑国,孟琳.简论唐前“服妖”现象[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427-433.

[16]刘璐.东晋文人的服饰意识[D].济南:山东大学,2019:58-68.

[17]王静.汉代“妖”现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103.

[18]宋艳萍.刘贺的妖祥与西汉中期的神秘政治文化[J].中原文化研究,2019(6):45-50.

[19]喻仲文,罗雨.唐代的服妖与政治预象[J].理论月刊,2019(10):80-86.

[20]宁稼雨.《世说新语》与《晋书》中“服妖”现象解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2-18.

[21]蓝佩文.魏晋南北朝服妖现象书写的文化内涵[M].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35-40.

[22]田家溧.汉代冠服体系的发展演变及意义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

[23]郑睿娴.明中后期“服妖”研究―以笔记和小说为考察重点[D].西安:西北大学,2017:27-44.

[24]胡祥琴.略论魏晋南北朝正史《五行志》中的“服妖”[J].社会科学战线,2014(9):89-96.

[25]李静红.宋代女性“服妖”现象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4(6):114-116.

[26]李任飞.如何看待历朝历代的奇装异服现象[N].中国青年报,2020-11-24(10).

[27]傅如意,曹旭.何晏的服妖和食散[J].文史知识,2021(1):123-128.

[28]刘复生.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兼论“服妖”现象的社会意义[J].中国史研究,1998(2):9.

[29]任宏丽,张志春.浅析中国古代“服妖”特征[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2-33.

[30]陈宝良.明代的服饰时尚与审美心理的转变[J].艺术设计研究,2012(1):41-45.

[31]段敏,胡晓东.东周时期逾礼服装现象的辨析[J].服饰导刊,2021(1):1-4.

[32]傅江.“服妖”的一点思考―从“服妖”看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新尚[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六朝史论集[C].合肥:黄山书社,1993.

[33]付晓彤.“物妖”益增:明代时尚观念的兴起[J].艺术工作,2018(6):18-23.

[34]孙淑松,黄益.晚清“服妖”现象的探讨与反思[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8-43.

[35]陈宝良.说“妖”:明代中晚期社会与文化的异动及其妖魔化[J].安徽史学,2015(1):12-25,66.

[36]张学飞,杨小明.从动还是能动,跟着还是引领着——20世纪初中国女性服饰变革与社会变革[J].民俗研究,2020(5): 72-86.

[37]王子佩.自然人格与《世说新语》的审美精神[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10-11.

[38]唐丑末.明代女性服饰的美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40-45.

[39]梁致宁.明代女性服饰中的“服妖”现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52-53.

[40]龙玉潭.明中晚期男女混装现象考析[D].无锡:江南大学,2019:34-38.

[41]郭小文.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服妖”现象浅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40-43.

Research Overview on Fu Yao in China

CHEN Chen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Yan’an University,Yan’an,Shaanxi 716000,China)

Abstract: As the carrier of 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clothing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economy,culture,and art.Its bizarre phenomenon has become a political foreshadow,and it is a relatively special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In the past two decades,the academic circle has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appearance time,type,cause,and significance of Fu Yao,and has obtained some insightful academic views.Through the combing and analysis of the recent research result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Fu Yao and the space for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Key words: clothing;Fu Yao;concept of culture;cultural 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服饰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猜朝代
浅析文化环境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
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文化对行动的影响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台湾原住民服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