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抗疫素材,厚植学科素养
2022-06-02吴筱芳
吴筱芳
【摘要】通过教学厚植学生学科素养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如何巧用抗疫素材,将政治课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笔者结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实践试做探析。
【关键词】巧用;抗议素材;厚植;学科素养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战果。放眼全球,疫情依然严峻,我国进入了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对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后疫情时代。抗击疫情的每一场战役中都有许多鲜活的素材可用于政治课堂,如何讲好抗疫故事、将抗击疫情的感性材料与深刻的理性启示融入教学中,落实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厚植学科素养,是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实践试做探析。
一、在情境体验中增强政治认同
增强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其不仅是政治认知的过程,更是激发政治情感、坚定政治信念、付诸政治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增强政治认同的高度出发,精心选取抗击疫情的时政案例,深入挖掘抗疫典型事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设计有探究价值的情境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导学,引领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增强政治情感,坚定政治信仰。
有道是“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笔者在讲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时,广州正面临着新冠肺炎病毒Delta变异毒株的正面考验,笔者精心挑选了本地区抗击疫情的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深入挖掘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置了主人公王明“宅家之烦”“宅家之思”“宅家之明”“宅家之悟”四个环环相扣的情境。情境一“宅家之烦”直击西关疫情,引导学生结合八年级学生王明一家宅家的烦恼以及2020年初广州能迅速复工复产的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最大的保护;情景二“宅家之思”是王明宅家看到两则因擅自离开封控区域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新闻,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由和法治的关系;情境三“宅家之明”通过视频介绍广州多个区开展全员免费核酸检测以及特殊群体可提供上门检测核酸的服务,启迪学生感悟平等的真谛,深刻领悟到党和政府采取这样的措施正是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体现;情境四“宅家之悟”展示了本次疫情防控期间,广州市委市政府尽最大的力保障每一位市民的合法权利,快速高效收治病人、采取管控措施,本着应检尽检的原则,全员核酸检测,保障特殊群众的生活,党员志愿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冲锋在前、坚守到最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系列动人画面,学生深受触动,认识到党和政府用切实的行动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四个教学情境实际上是一气呵成、一案到底的有内在关联的连续性背景材料,蕴含着党和国家的发展思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施行,因为这场抗“疫”战斗是大家共同的经历,每个学生都有切身体会,加之教师在课堂中不失时机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战中的“成绩单”,学生整节课始终浸润在对党和国家高度认同的氛围中,学生在情境中达成政治认知,在慎思中深化政治认同,这种对政治认同感的培育丝毫沒有说教的痕迹,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体悟党的初心和宗旨,进而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在问题探究中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既是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广州本轮疫情的小规模爆发是Delta变异病毒株在中国第一次出现的社区传播,在疫情应对方面,广州有五大方面的创新:一是病例全基因检测,快速锁定传染源;二是改变密切接触者概念,采取不同的防控模式;三是首创了黄码制度;四是严格措施防止外输;五是积极开展封闭封控区域的动物监测,通过这一系列科学应对举措,我国应对德尔塔变种病毒社区感染的第一阶段战“疫”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广州防疫的经验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既是阻断疫情蔓延强有力的盾牌,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尊重规律、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的最佳范例。
笔者在《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中,让学生直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辨析中作出判断和选择,在呈现与分析中厚植学科素养,在比较与鉴别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情境一:《宅家之烦》王明是居住在严控区域的八年级学生,和家人处于居家隔离的状态,一家人纷纷谈起了居家隔离的烦恼。
设问1.王明一家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自由?
设问2.如果他获得了所谓的“自由”,将会来带什么后果?
设问3.这样的限制有必要吗?
学生在追问思考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由于Delta株病例的病毒载量高,呼出气体毒性强,密切接触者概念因此改变,进而政府采取不同的防控管理模式,这样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对自由最大的保护。追问之下,在自主辨析、思考中轻松达成教学目标,科学精神的培育也呈现水到渠成的效果。
情境三:《宅家之明》在疫情给市民带来担忧的关键时候,广州各区开展多轮不分户籍的全员免费核酸检测。
设问1.为什么政府要开展多轮不分户籍的全员免费核酸检测?
设问2.“行动不便者可预约上门核酸检测”是否对排队的广州市民有失公平?
在第一问中学生不难得出政府这样做有利于迅速排查病毒的传播范围,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不分户籍、全员免费实则体现了公平、机会均等的原则;第二问中有学生认为“有失公平”,教师顺着学生思路追问“若行动不便者因各种因素未能参与核酸检测,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学生马上想到会使疫情防控存在一定疏漏,可能导致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风险,因此,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既是科学防控疫情的需要,也是平等的一种体现。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思辨中既内化学科知识,又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涵养了科学精神。
三、在案例分析中提高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参加法治国家建设。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政治学科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法律法规知识,若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法律条文,会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疫情期间发生的许多法律案例,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培育学生法治意识。
笔者在讲授“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时,采用了南沙一对夫妇因瞒报行程引起新冠肺炎传播的严重危险被依法立案侦查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对夫妇为何被立案侦查?既然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为什么《传染病防治法》和《刑法》又要对人身自由进行约束呢?是否相矛盾?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对案例材料进行解读,认识到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但同时法律并不袒护损害国家、社会、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的行为。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社会规则养成和法治观念养成的重要阶段,采用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激起思维涟漪,引导学生自觉内化,使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入脑入心。
四、在战“疫”过程中践行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素养,要求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展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积极行使政治权利、履行义务。公共参与素养并非自发生成,而是需要历经知识学习、实践尝试等过程才能获得。在这场全城战“疫”中,学生不是旁觀者,而是参与者。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本在教室里上课的小伙伴们上起了网课,还要做好防护措施配合政府好做一轮又轮的核酸检测。教学时,适时引入战“疫”过程中的典型素材,引发讨论,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共参与的理解。
笔者在讲授“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这一知识点时,引导学生思考:疫情防控期间,广州市民享有哪些权利、应履行哪些义务?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保障这些权利?还有哪些人也承担了什么责任?学生经过思考即可感悟到,其实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危难时刻显本色,勇于战疫敢担当”。 这次疫情,大家看到了广州的行动力、看到了广州人万众一心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学生为社会担当责任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公共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参与公共生活。
生活即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最真实不过的社会公共事件,给学生上了一堂生活的大课。巧妙利用疫情中的各种素材,结合教材内容,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帮助学生厚植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张陟遥.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N].中国教育报,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