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发展批判性思维何以可能

2022-06-02黄彦婷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5期
关键词:批判性辩论思政

黄彦婷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塑造人价值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主要课程,无疑肩负着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任。本文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对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功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美国哲学协会(APA)于1990年发表的《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指示的声明》明确指出,必须要确保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不是局限于课堂的,而是可以运用到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公民生活中的。如果一个人熟练掌握了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却不能对其进行恰当的运用,他就不能被视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由此可见,思政课程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必须联系实际、联系问题,在实践中进行。基于此,可以从思政课堂内外两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1. 在辩论中外显内在思维

辩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举行小组辩论让学生学习思政课程(如右图所示)。首先,教师联系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问题,把问题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分析思考、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等工作;其次,在思政课堂为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相互质疑、教师追问等过程中将内隐思维外显;最后,辩论结束后,思政教师根据课堂辩论情况进行总结和查漏补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种开放的“辩论”式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探究者,思政课程知识的“挖掘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通过辩论,学生内在思考过程被展现,批判性思考的技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得到运用和训练,促进其辩证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的养成;思政教师成为苏格拉底式的设问者,通过观察学生被“辩论”可视化的思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追问和点拨,提高课堂辩论的有效性。

2. 在生活中挖掘原初价值

思政课程的本质是传递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共识的课程,是一门传递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课程,是一门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激发和唤醒学生理解和认同价值观的原初意义的课程。思政课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要回到实践中,要尽可能回到原初意义发生的活动中。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的社会调查、社会体验、社会探究等活动,还原价值观原初意义的发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记录活动的过程、困难、问题等,并结合书本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反思。通过这种“课堂获知,实践体验,记录反思”的模式,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理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教材与时政同频

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时代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解答时代课题。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我国进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师要具备“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当下的新情况、新概念、新问题引入思政课堂。

1. 捕捉社会热点

要使思政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利用好“社会热点”这一资源库,运用思政理论知识分析和讲解这些问题和事件的“矛盾”,逻辑清晰、旗帜鲜明地批判和评析错误思潮和虚假言论。例如,在中学阶段,讲到“消费和消费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类似“H&M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的相关社会热点话题,運用社会主义观点和理论对此类事件进行批判,再结合“消费者的权益”的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评析,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立场,增强学生的权益意识。

2. 关注政策焦点

政策作为国家为解决某一问题和现象所制定的办法,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思政课程可以通过关注并解读“政策焦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究,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思政教师可以将“双减”政策文件节选引入课堂,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和梳理,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双减”政策背景、分析政策制定的原因、比较新旧政策、推断政策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困难等。通过这种“政策入课堂”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促进学生更全面、客观、准确地看待问题,更好地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三、单一思政与立体思政融合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人格气质和认知技能要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出发,训练学生的阐述、分析、解释、评估、推论等能力。因此,思政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从两个“相结合”出发。

1. 学科思政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追求客观事实的思维,寻求以公正和客观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和看待问题,找到“公正和客观的角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因此,跨学科教学方式成为思政课程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思政教育要挖掘各个学科中的思政内容,找出学科知识中的“思政基因”;另一方面,要把思政元素融入各个学科中。例如,大中小学通过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中国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小学阶段可以在外语课中从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多角度地进行“中西文化鉴赏”,中学阶段的外语课可以加入“试译‘一带一路’等政治名词”的练习,大学阶段的外语课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身积累讲解“中国梦”。学生在各阶段的外语学习中对思政课程的解读和认识不断加深,在翻译、阅读、阐述等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概念、纠正错误,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

2. 线上思政和线下思政相结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政课程可以通过结合线上思政和线下思政,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包容的教学环境等优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开发网络“思政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主流媒体信息、思政相关的电子书、思政纪录片等,打破思政学习的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网络“思政讨论区”,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提问、讨论、质疑、交流的平台。在“思政讨论区”中,学生可以大胆提问,共同探讨思政热点问题,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建设“舆论监测点”,在给学生提供表达和提问平台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通过学生网络言论来洞察学生思想动态,对出现错误思想苗头和发表错误言论的学生,及时进行线下引导教育。“线上思政”和“线下思政”双驱动,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关注和发展,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四、思政与心灵共振

在工具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思政课程学习的目标和过程被功利化,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技能,对学生心灵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心灵成长的过程,其次才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推动人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反思意识的觉醒,是学生心灵成长的一部分。因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思政课程必须是关注学生心灵的,要以学生兴趣为“主线”,以学生困惑为“凭借”。

1. 以学生兴趣为“主线”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兴趣与训练是有目的的活动的相关的两个方面”,没有兴趣引领的训练是无意义的,没有训练扶持的兴趣亦会是短暂的。因此,思政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线”,配合高效的思维训练,不但要“寻找学生的兴趣”,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关注的“点”出发,启发学生对思政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适当结合网络用语,切实改进话语风格,创新表达模式等,变“潮”变“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热情,鼓励学生对思政“潮”概念、“新”表述进行“冷”思考和“深”理解。

2. 以学生困惑为“凭借”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将好奇心称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学生因好奇心对某一现象和事件产生疑惑,其内在的求知欲驱动着他进行提问、思考和学习。因此,思政教师应以学生的困惑点为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解答学生的困惑。思政教师要抓准学生思想认知的矛盾点,直面学生提出的“敏感尖锐的问题”,接受学生的质疑和追问,在解疑中展现理论的魅力,展示辨析的过程。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政课堂上,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如不预先为问题设定唯一或标准答案、尊重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回应、形成平等的师生互动等,从而使学生拨开思政模糊点、化解思政困惑点、生成思政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位思政教育工作者坚持以思为要、以政为旨、以人为本、以心为源。

猜你喜欢

批判性辩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