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莞式慕课:信息化行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探索

2022-06-02冯春艳王征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东莞市名师教研

冯春艳 王征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义。自国家提出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现实问题。本文立足于教育公平视角,探索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莞式慕课:东莞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全国人口流动的版图中,东莞一直扮演着人口流入地的角色。从2001年开始,东莞市随迁子女学生数量以每年约3万人的速度增长,2021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达112.8万人,在此期间,新建学校迅速崛起。然而,在增加学位供给的过程中,出现了新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民办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校各自发展等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这样的“人口倒挂”而导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不仅仅是东莞特有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基本问题。

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东莞市人民政府深入研究,多方求证、研判,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来化解难题。东莞全市中小学开展“慕课”教育改革,探索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支撑下适应教育发展实际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幅度变革教与学方式,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大型慕課——“莞式慕课”。“莞式慕课”是指在东莞市层面所构建的开放的、多元的、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主要包括莞易学、东莞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东莞慕课平台、东莞市教育视频网、微课掌上通等,类型包括慕课、微课、优课、教案、课件、习题、多媒体素材等,目的是为全市教师提供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推动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共生、创新发展。

二、模型构建: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路径

本文立足于调研视角,从问题出发,制定信息化行动计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莞式慕课”实施路径模型(图1)。区域性的信息化教育改革通常都存在着阶段性、力度不足、经费难以持续供给等问题,制定高层次的行政推行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因此第二步为制定本土化“慕课”推行机制,然后制定实施机制。资源是“慕课”的核心,第三步是资源建设。在推行“慕课”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等多种形态的教学模式,而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教研的指导与引领,因此,第四步是构建“慕课”教研体系。第五步,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慕课”教学模式。

(一)调研咨询:寻求教育问题智慧型解决方案

调研坚持问题导向,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教育工作者,另一个层面是教育专家。基于两个层面调研结果,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莞市教育局决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资源库,解决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并通过机制创生、资源创建、教研重构、模式创新,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莞式慕课”解决方案。根据国家育人方向和信息化改革要求,制定“莞式慕课”的实施策略:第一,根据国家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制定全市范围内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相应政策、规定;第二,设立专门部门统筹管理、推进信息化在硬件、软件上的建设;第三,建立专项资金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政策的实施力度;第四,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团队,以“慕课”为主要建设目标;第五,以微课、课堂录像为主要的“慕课”形式,搭建多方平台、渠道,汇集优秀的“慕课”资源;第六,在信息技术使用、教学资源应用等方面,加大对全市教师的培训力度。

(二)机制创生:建立全面执行促生化改革架构

基于充分的调研咨询,2015年开始,东莞市制定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慕课”实施机制,形成了全面执行的促生化改革架构(见下页图2),藉由财政机制促生教育系统性变革,通过管理机制统筹协调系统性改革,以试点机制先行示范引领改革。

在财政机制上,建立了“统一+自筹”的机制,市政府统一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莞式慕课”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2016—2020年市政府共计投入1.8亿元,用于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激励引导民办学校添置更新信息化设施设备等。各镇(街道、园区)和学校自筹资金,投入相应的建设经费。

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了“市教育局—镇街教育管理中心—学校”三级层级结构。市教育局层面主要是制定政策、统筹管理;全市4个城区和28个镇街教育管理中心主要是执行推行任务,并在镇街层面组织、协调学校硬件安装、大赛参与、学习交流;学校层面主要是全面响应、落实、执行。相较于其他具有较大行政区的地级市而言,这样的区域划分增强了管理的实效性,缩减了管理的层级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在试点机制上,首先在松山湖镇、石龙镇两个镇街以及117所试点学校进行“慕课”教学改革的试点,再进行全市大范围的推广。

(三)资源创建:打造优质教育一体化资源平台

东莞市通过引进、自建和采购三种方式,已形成了国、省、市、镇、校一体化的“莞式慕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截至2021年,“莞式慕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已形成系列化、精品化、课程化、全覆盖的规模。

引进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借助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省教育视频网”,进一步丰富了“莞式慕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

自建的“莞式慕课”数字化教育资源占比50%,自建形式主要包括微课大赛、市级公开课、名师优课、主题开发,主要是由市优秀教师开发,按照“点击用”“改造用”“创新用”三种方式进行分类指导、逐步推进。

采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来自北京四中网校的线上教学应用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下载、上传微课,依据个人对平台贡献度获取相应的积分奖励,上传一定数量的优质微课会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方面给予照顾加分;学生可以在假期、放学后等课余时间直接观看平台上的微课、优课学习,利用平台上的试卷进行测试。

除了在全市层面构建系统的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各级各类学校也自行搭建了独具特色的“慕课”学习平台。

(四)教研重构:构建“莞式慕课”立体式教研体系

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东莞根据近6年“莞式慕課”开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莞式慕课”立体式教研体系(图3)。该体系以“市——镇——校——组——教师”为分级教研架构,以“日常性学科研讨——阶段性专题研训——常态化工作应用”为具体教研线路。基础教育各个学段学科均建立了网络群、圈、站的线上沟通交流平台,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研训社区,这成为“立体式”教研体系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

“立体式”教研体系中包含五种教研类型。第一,以“莞式慕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为慧教育资源应用,打造相邻镇街的“片区联动教研”;第二,依托“莞邑良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汇集优秀名校教学资源,由名校名师引领进行“名师教研”;第三,邀请教育领域专家,结合理论前沿进行实地指导的“专家教研”;第四,通过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学科信息能手的指导,形成“工具拓展教研”;第五,通过征集优课、教学比赛所进行的“竞技教研”。在疫情期间,上述所有类型的教研均正常在线上进行,线上听评课、专题研讨、专家讲座、工作坊等研训活动一直通过信息化平台持续开展。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指向教师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立体式”教研体系的目标是打造一支“橄榄型”队伍的教师,即具有较高一级素养的教师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素养有待提高的教师,后者通过学习不断向前者靠拢,最后使得绝大部分教师都提高了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

(五)模式创新:形成“莞式慕课”进阶式教学模式

利用“慕课”进行教学,并非只有唯一的教学模式,经过探索,目前东莞已经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进阶式 “慕课”教学模式: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双师课堂和翻转课堂(图4)。

在线名师课堂属于“输血”式课堂变革,利用名师这个“外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组织省市名师,采用“名师授课+助教答疑”的方式,借助“莞式慕课”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中的“东莞学堂”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学生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在线学习,每次可容纳1万名师生在线学习。

远程同步课堂是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1位教师+2个课堂,属于“活血”式课堂变革,促进学生的主动生长。远程同步课堂是异地的两个录播室,同步声音和画面,教师身处其一,同时为两个教室的学生上课。该方式主要用于送课到校和网络教研活动,已经开展了110多场市级远程同步课堂。

双师课堂也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属于“造血”式课堂变革,由高效学习转向为智慧学习,2位教师+1个课堂,属于远程同步课堂的升级版。双师课堂通过网络实时植入式、直播式等方式,针对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由一位名师进行线上远程教学,另一位教师则负责线下互动辅导教学,两位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翻转课堂也是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前置,学生在课外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微课、PPT等)自主学习知识,课堂上则主要开展合作、探究、互动教学活动。翻转课堂属于“换血”式课堂变革,从智慧育人转向育智慧人,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阶思维等素养。

除了上述比较经典的“慕课”教学模式之外,试点学校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与操作流程,比如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小学的“一模三核六策略”高效课堂、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的“核心循环”教学模式等。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2021年度“强师工程”专项课题“莞式慕课2.0——打造东莞‘品质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创变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108)、广东省教育研究院“5G+智慧教育”专项课题“基于莞式慕课2.0的5G智慧教学模式创变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DJY2021Ga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东莞市名师教研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