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渗透核心素养的课例实施

2022-06-02黄海花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5期
关键词:润腔旋律生命

黄海花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为抓手,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思想上的领悟,能够欣赏并创造真善美,提升综合素养,达到育人的目的。依据音乐学科特点编排学习内容,高中阶段内容划分为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必修模块课程,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课程。新课标拓展了学生音乐课程的选择空间,增强了学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美育格局。

一、审美感知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生命之歌》,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特点,感受和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感悟音乐在生命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节主要描述生命诞生、生命成熟、生命终结的过程,通过欣赏获得生命真谛感知和审美感知。

1. 旋律分析,引导审美体验

谱例:《槟榔树下摇网床》片段。

歌曲主线在曲头曲尾呼应出现,用了大三度、小三度和纯四度组成柔和的旋律线,平稳舒缓,柔和甜美,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旋律线色彩,感知生命诞生的美好,获得审美体验。

2. 速度分析,引导情绪体验

音乐的速度与音乐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比较热烈和欢快的情绪使人振奋,速度一般都稍快;而悲伤、忧郁、沉重、肃穆、柔和等的情绪,速度一般稍慢;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赞颂等的情绪,一般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师生共同哼唱《槟榔树下摇网床》,感受歌曲速度后提示学生速度与情绪的表现,学生加深了对生命诞生的温柔甜美的感受,进一步获得情绪体验。

3. 节奏组成,引导结构感受

这首歌有两组基本節奏,节奏1中八分音符的工整组成,体现了妈妈的温柔甜美,节奏2中附点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密集组成及切分音的出现,使曲子不失天真活泼和童趣梦想。

4. 和声分析,引导和弦色彩

谱例:《槟榔树下摇网床》片段。

聆听合唱版,第二声部采用较多的纯四度和纯五度完全协和音程,孩童稚嫩的声音构成的和声使旋律更为丰满柔和,更具表现力。第二声部用衬词“唔”,表达了妈妈温柔的母爱,学生通过声音获得美的感受,获得生命诞生成长的和谐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感知。

二、艺术表现

1. 模仿润腔,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艺术作品,会表达。很多民歌运用了倚音与波音、滑音的润腔,特别是陕北民歌、信天游,歌者通过润腔生动地表现平直、高亢、热烈、狂放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气神。必修模块《歌唱》第三单元《歌唱奥妙》第3节《润腔与韵味》之《赶牲灵》,歌曲采用倚音和滑音的润腔,形象地表现了陕北赶牲灵者长途运输货物,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教师可范唱润腔,并指导学生进行单字模仿,使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大胆进行艺术表现,获得心理体验,能生动表达歌曲内涵。

2. 重唱体验,深化内涵表现

把握艺术作品,会表现。必修模块《歌唱》第二部分第四单元《重唱情趣》第1节《二重唱》,鉴于潮州地区学生初中阶段接触二重唱和合唱的机会比较少,音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教师首先要通过声音的表现来吸引学生,从音色的变化、声音的共鸣、声音的效果,引导学生认识重唱是什么,重唱和独唱有什么区别,重唱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再通过反复练习,强调基础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二重唱声音的了解和感受。

在课后实践与表现上,可以布置学生尝试寻找与自己声音相融合的同伴进行《深深的海洋》二重唱实践,强调两个声部声音要协调。或由学生自寻一首二重唱歌曲,注意音色表现特征。可在第二课时给予学生艺术表现和实践的空间,师生适当点评,培养学生艺术表达的自信心。

三、文化理解

《音乐鉴赏》模块第三单元《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用不同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文化,各具民族性和生命力。

1. 音乐要素助力文化理解

本单元的《槐花几时开》,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地方音乐文化。歌曲的旋律一开始就出现了“i”的特点,让学生思考这与一般歌曲有何不同。提示:一开始就出现高亢的音调,有着开门见山,和方言音调一致的地域文化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注意该曲出现了从低音“[6] ”大跳10度到“i”的特征,这种富有特色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有从低到高的直爽,朴实醇厚的色彩,形象表达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特征及人文风貌,反映了古老民族歌曲的神韵和生命力,具有川南神歌的特征。

通过音乐要素及歌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突然连接到自由的长音,关注节奏的自由性,关注歌词的特点、内容的表达方式及语气衬词和当地方言有何关系,教师总结山歌的特征及地域乡土文化。歌词只有短短四句:“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用简单的歌词,通过节奏、旋律音调的独特表现,生动地表达了故事情节。

2. 音乐体裁助力文化理解

本单元《上去高山望平川》,寥寥几句歌词却寓意深远,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想象力丰富,勾勒出西北地区的人文色彩。教师课前准备收集电视剧《柴达木之恋》片段、《湟中土门关乡红岭村2016年二月二花儿会》精彩片段,课中适时播放,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地域民歌表现的地域文化及风土人情。在画面感极强的课堂中,学生充分感受青海的自然风光和多民族文化风情特色、牧区风貌及原始的花儿曲调,深刻地抒发了青年男女含蓄而强烈的感情,表达望“花”兴叹的感慨。

总结本单元时向学生说明“花儿”流行的地区为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邻的广大地区。“花儿”是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音乐课程教学,特别是音乐鉴赏课,在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领略世界音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润腔旋律生命
春天的旋律
“润腔”释义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润腔文献综述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7月,盛夏的旋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