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优化策略
2022-06-02徐丰王定国
徐丰 王定国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之一。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政课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思政课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找准教学融合点,创设生活化情境,倡导体验式学习,坚持多元化评价,促进中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提升。
一、国际理解和国际理解素养的内涵
所谓国际理解,简单地说,就是指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同学者对国际理解素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从学科的教育功能来看,国际理解素养应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合作共担与面向未来、通晓国际规则与学会国际交往。
二、培育中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必要性
培育中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民心相通,需要提升国际理解素养;顺应时代发展,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需要提升国际理解素养;提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需要提升国际理解素养。
三、优化高中思政课教学以培育国际理解素养的策略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筑牢教学奠基石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高中思政课中有大量内容可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切入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经济与社会》“开放发展”,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与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哲学与文化》“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倡导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等等。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寻找合适的话题,有机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内容。
对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素材的挖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国际理解知识,如各国文化习俗、思维方式、法律道德、国际礼仪、国际规则等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二是国际理解能力,如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三是国际理解价值观,如家国情怀,理解包容、合作共赢和平等互利的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教师要深刻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素养要求,认真对照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善于发现其中的结合点,让思政学科知识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依托,让国际理解教育为思政课教学增色。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搭建教学脚手架
情境化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之一,能将学科理论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要优化情境创设,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面对真实的社会问题,开展真实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分析、比较鉴别中展示观点,形成认知,生成素养。
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方面:一要立足现实生活。置学生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理解素养的培育。二要基于主流价值观。国际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选取具有正能量、代表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素材。三要设置开放性问题。问题设置要坚持角度多样、过程民主、结论生成和导向正确。
如有教师在教学《经济与社会》“开放发展”时,利用央视三则新闻《美国挑起贸易战 中国持续降低关税》《美国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欧盟开征报复性关税 多国“抱团”怼美国》创设情境,设问如下:
问题1:美国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世界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
问题2:假如你是美国总统,你将怎样调整你的对外政策?
问题3:你怎么评价中国的关税政策变化?
该情境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向正面,设问开放,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于我国秉承全球意识、开放心态的认同,也提升了学生全球意识这一国际理解素养。
(三)倡导体验式学习,铺设教学操作台
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国际理解知识,提升国际理解能力,更要有国际理解行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1. 组织课堂模拟,增强课内体验
当前,课堂仍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养成素养的主阵地。课堂模拟是增强学生课内体验的有效途径。
课堂模拟是以实践性任务为主导,强调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生活性,并通过合作探究、协商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课堂模拟要求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所扮演的角色的立场,明确所扮演的角色的利益诉求,学习表达诉求的方法、途径和规则。课堂模拟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树立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培养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有教师在选择性必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组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模拟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联合国的有关知识、立场文件的写作规范以及会议的一般流程,还形成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严谨钻研的学术态度,增强了公民责任感以及国际交往、国际沟通的能力。
2. 参加社会实践,强化课外体验
在思政课渗透国际理解素养时,要拓展教学场域,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进大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提升其综合素养。
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体验、感悟、拓展和升华所学知识并开拓视野,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东莞市一位教师在教学《哲学与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时,围绕东莞市万江街道鳒鱼洲文化产业创意园改造项目,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商榷活动议题,制定行动方案,收集活动素材,整理活动记录,提交改造方案,交流活动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素养。
(四)坚持多元化评价,注入教学催化剂
衡量思政课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效果,要坚持四个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比较性评价与目标参照评价相结合(比较性评价指的是将评价对象与同类个体相比较,目标参照评价指的是将评价对象的学习效果与既定目标进行比较);坚持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的操作要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
总之,思政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在思政课教学中注入国际理解基因,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