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大党何以乘风破浪

2022-06-02朱曼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朱曼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战略定力的生成既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武装、战略信念的坚定、自我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至高追求的人民性等一般逻辑维度。更因长期的革命、建设、新时代发展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格局洞察力、战略趋势预见力、战略拐点判断力、战略策略运用力的锤炼与养成,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战略定力生成的逻辑向度。深入梳理历史,多层次、多视角研究战略定力,对当前强化党的领导力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百年大党;战略定力;逻辑向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65-03

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回顾历史,简而言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既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9 191.4万(截至2019年底)党员,经历从小到大、由弱至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艰难壮大历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平坎坷成大道,争取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辉煌奋斗历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无数次面对生死存亡的艰难抉择,但中国共产党尤其是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总是能在重大危机、历史转折、时代机遇面前,保持战略自信、坚守战略意志、运用战略思维、采取战略行动,高瞻远瞩、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戒骄戒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此种战略定力已深深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政治品质,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定力更是保证我们的事业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的压舱石、指南针。故而梳理中国共产党战略定力的历史演进,尤其是战略定力的逻辑向度,对当前强化党的领导力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战略定力是指在长期复杂态势下,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基本趋势,克服短期困难、抵御各种诱惑,瞄准长期目标和主要矛盾,持续沉着行动的主观能力;是指在错综复杂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1]。

就内涵而言,战略定力既表现为沉静理智的战略思维,也表现出沉着坚定的战略行动,是行为主体认识、方法、实践辩证统一的能力体系的综合反映,集中体现出战略自信、战略意志的根本特征。具有迷茫中指方向、逆境中稳阵脚、发展中纠偏差、顺境中守正道的强大功效。故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有战略定力,就能够保持“泰山崩于前而其色不变”的战略从容和战略底气,也能够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韧劲和战略毅力,为实现国家、民族的长远战略意图、战略目标排除险阻、砥砺奋进[1]。

因此,战略定力应视作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战略能力的核心和灵魂,等同于人的精气神。有无定力及强弱,概略能视作政党、国家风貌之区隔。而在纷繁复杂的情势中,战略定力展开与发挥的云泥之别,端赖如下向度之分野。

一、战略格局洞察力

所谓战略格局意味着事关根本、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历史时态。而对战略格局的体认,又关涉主要矛盾间综合力量的比较、整体要素的考量、诸多变量的评判,从而得出事涉长远、关乎全局的定性认知、纲领指针。这就要求布局者眼光深邃而能洞察玄机,高屋建瓴而能拨云散雾,此必深具战略格局洞察力者而能为之。恰在此大战略的首要环节上,中国共产党一代代的领导集体、领导核心的表现呈献了一大批浓墨重彩的经典范例。

事如抗日战争,关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面对投降派的速败论、妥协派的悲观论、乐观派的速胜论等诸多杂音,以及国民党单纯抗战、片面抗战的路线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尤其是毛泽东同志以“战争的伟力蕴含于民眾之中”的深刻历史洞察力,通过辩证考量战争的性质、两国国力的短长、国际时局的演变等综合因素,指出了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中国人民最终必将赢得胜利的光明前景;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持久战、总体战的纲领方略。对扫清迷雾、破除杂音、统一认识、动员民众、赢得战争起到了关键的战略指针作用,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卓绝的战略格局底蕴。

再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世界东西两大集团的冷战格局,及其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复杂局势,加之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挫折,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自信的思想动摇、姓“资”姓“社”的问题迷茫。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到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冷静地告诫人们:社会主义经过长时间发展后,“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为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扫清了思想障碍。其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拨乱反正的战略格局胸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战略定力”的概念,强调“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这也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历史铁律,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归根到底是大国力量对比,最终靠的还是实力。我们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3]正是这种格局研判和战略思维指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战略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成为新时代因应变局、迎接挑战的总路线、总方针。呈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调恢宏、应对自如的战略视野。

二、战略趋势预见力

既然战略格局意指历史事件的长时态演进,其重点必然是主级趋向的总括性把握。历史的演进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历史事件的时态呈现,往往千折百回、跌宕起伏,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结构性冲回特征。这就使历史时态在主级战略格局之下,呈现出次级波段性的战略趋势演化。而战略趋势的演化,必然引致总体战略任务的分解,引导战略重心的调整以及战略策略的选择、战略时机的判定。而当一历史事件展开之初,如何预见战略趋势的演化,则有赖观察者能洞悉事物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事物矛盾的冲突与转化有切实的体悟,方能于事态中条分缕析,提纲挈领。

仍以抗战为例,在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持久战、总体战总方略后,对于抗日战争的总进程,根据对战线的伸展、敌我双方资源消耗与补充等变量的观察,毛泽东同志预见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将分成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率领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斗争策略,不断发展壮大党领导的抗战力量,对抗戰的胜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趋势预见也为抗战的实际进程所证明,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前瞻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判断,邓小平同志结合当时国家综合实力较弱、发展任务繁重的现实,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于开放的国际关系竞合格局中取战略守势,而埋头发展的策略也为中国赢得了极其重大的战略机遇。

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主要聚焦于国际关系中合作减少、竞争增加,开放减少、封闭抬头,遏制与反制,摩擦与动荡急剧攀升的逆向潮流。而基于此种预见,结合国际关系竞合格局有向竞争格局转化的态势,以及中国综合实力长足进步但仍有不足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于内政外交上适时而动,开始展现积极有为的风貌,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不一而足。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敢于战略相持,又勇于赢得主动、赢得挑战的战略意志、战略后劲。

三、战略拐点判断力

既然战略事件的时态呈现,具有阶段性、结构性的趋势冲回特征,那么在阶段的衔接点、冲回的转折处、趋势的峰谷位,必然出现战略拐点。而对于战略拐点的判读,关乎战略行动的展开、战略策略的选用以及战略时机的选定。

继以抗战中的武汉会战为例,武汉会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中国达到了全面进攻的顶峰。此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意识到,一方面随着战线的延长、剧烈的战争消耗,日本已无力保持全面战略进攻态势;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以牺牲巨大的空间换时间战略,也是将将抵御、撑而不崩,也无即刻转入反攻之可能。故而此处,中国人民的抗战进程将发生第一个转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转换,这是敌我战略实力的弱平衡形成的战略失速拐点。针对此一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认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应从战略防御阶段配合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抗战,转为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开展山地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行动上来。经此,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了抗战力量,增强了战略相持能力,并为迎接战略反攻做好了战略准备,体现了战略时机把握的精当。

在解放战争中,通过战略防御阶段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大踏步机动寻求歼灭敌之有生力量,战略进攻阶段将战争引向敌占区进一步削弱敌之战争潜力的战略安排,极大地改变了敌我战略实力对比。针对此种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判断由战略实力急剧消长引发的战略失衡,将形成一个战略加速拐点。中国共产党果断行动,发起战略决战,寻歼敌之重兵集团,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极大地缩短了战争进程、加速了全国的解放。展现了非比寻常的战略勇气、战略决心和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

而在新时代,基于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的战略认识,面对全球因畸形发展、贫富分化、极端保守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泛滥等引发的治理失序风险,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意识到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必须也必将得到改变。作为胸怀人类解放理想,致力人民幸福的中国共产党理应站出来为改变不合理、不公道的世界而积极作为。2012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明了方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悉国际政治规律、明晰国际发展形势、结合实际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判定全球战略失序拐点,催生新秩序、改变人类命运的战略出击。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战略清醒和战略自信,显现了深厚的战略情怀。

四、战略策略运用力

当战略拐点的判读浮现后,随之而来的战略行动又必然依一定的战略策略而展开。简言之,战略策略即围绕战略任务、配置战略资源而做战略布局、战略破局或战略突发事件处置的环节、步骤和技巧。对行为者规划统筹、组织调度、危机应对的运用能力极具考验。

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立意高远的战略构想,也是立足当下的宏大战略任务,且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相伴相生。如何破题布局,实在是千头万绪。从国际经贸合作入手破题,以“一带一路”倡议先行先试推动布局。有别于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意识形态挂帅、赢者通吃、零和博弈的做法,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通联策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以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以易接受、见效快的新型合作方式,为改善全球治理体系格局,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不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更是影响深远的战略突发事件。面对突发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果断、措施科学、统筹有序、调度有方。先以断然决心封城封省,阻断疫情扩散;继之调度全国资源支持武汉主战场;兼顾抗疫与生活、抗疫与生产之合理安排。依靠医疗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即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基本恢复了社会的正常化。

新冠疫情的爆发与控制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战略危机应对能力,更因新冠疫情全球范围内蔓延、西方主要大国防治失效、应对混乱的背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契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领导全球抗疫,提供无偿援助,作为全球抗疫战略大后方输出巨量医疗用品支持各国抗疫,更将新冠疫苗作为公共卫生品无偿捐献。结合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对疫情下的苦难世界指明方向、伸出援手,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也成就了中国共产党驾轻就熟运用战略策略化解危机、乘势而上的典型范例。

在新时代,中国不仅要面对战略布局、战略突发事件议题,也会面临着守成大国、反华势力遏制、打压的战略破局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战、舆论围剿战、贸易战、科技战、颜色革命战、领土割裂战等等花式繁复的战略遏阻行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如经济上,面对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以及疫情带来的经济全球化阻力,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上提出打基础、补短板,扶持与鼓励卡脖子环节的科技突破。舆论外交上,改变被动辩护的形象,敢于主动设置议题,反守为攻。战略安全上,通过军备威慑、军事对峙、安全立法等手段展示实力与决心等等。凡此种种,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战略破局之举,剑指战略对手的立体化、全方位围堵围攻。而党中央这一系列的战略策略调整与安排,在实践中收到了奇效。经济上,抵住了贸易战、科技战和疫情的冲击,使中国成为疫情下主要国家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安全上挫败了反华势力祸乱中国的图谋;军事上,回击了挑衅、重创某些国家蚕食我疆土的野望;舆论上,赢得了国内民心,增加了民众的支持度,国际上赢得了信任,收获了尊重与赞誉。

经由上述战略事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战略定力的有无和大小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新时代发展的命运和前景。一般共识上强调战略定力的生成机理源自战略信念的有无、科学理论的思想武装、自我革命的不断推进及至高追求的人民性维度。但从战略的实践特性上讲,战略定力的把握应遵循战略格局洞察力、战略趋势预见力、战略拐点判断力、战略策略运用力的逻辑向度。从而在人的主观能动层面上理解,战略不仅具有科学的属性,战略的实践更有艺术的属性。如此,战略定力的发挥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就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来决定。因此,深入梳理歷史,多层次、多视角研究战略定力对当前强化党的领导力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海军.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N].解放军报,2019-08-0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78.

[3]孙业礼.担当·定力·规矩——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新概念、新韬略[J].党的文献,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