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欲解放:马尔库塞的人类解放方案

2022-06-02边策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解放文明

边策

摘 要:人类解放学说是马尔库塞哲学研究当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他指出西方的文明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人的本能不仅受到“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支配,还受到来自政治统治者的“操作原则”的管控,人要受到“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的双重压迫,人的自由无时无刻不处于压抑的状态之中,因此马尔库塞主张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进行结合,将人类解放寄托于人的本能解放,要求去实现人的本质——爱欲的复归。

关键词:爱欲;文明;解放;马尔库塞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52-03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著称,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西方文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深受技术理性的统治,社会中的人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奴隶,质言之,文明的进步加剧了人的本能的压抑。因此社会中的人都沦为“单面人”,即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现代人呈现出的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这具体表现为人们丧失了自由和创造性,仅仅极力追求物质满足,而忽略其自身的精神需要。在马尔库塞看来,这是由于人的历史就是被压抑的历史,文明持久地征服着人的本能。马尔库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他把弗洛伊德的爱欲思想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进行了有机结合,指出人的解放道路就是实现作为人的本质即“爱欲”的复归,因此提出了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主张,通过对爱欲本能的解放从而达到全人类的真正解放。

一、爱欲与文明:被压抑的文明

弗洛伊德将爱欲看作是人的本质所在,而这一思想就构成了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研究的根基。弗洛伊德根据人独特的心理结构提出了“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其中“意识”是生命体后天形成的,它包括“自我”和“超我”两种人格;而“无意识”则是人的先天的机能,涉及生命体的两种本能,即生命本能(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人的本能追求“一种纯粹的、作为自在目的的满足”[1]7,但是就其现实而言,人的本能并不能完全得以满足,这是因为人的本能要受到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支配,也即马尔库塞所说的:“个体的生存似乎有两个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原则为特征的不同方面”[1]8。生命体的无意识形态所追求的是一种快乐原则,以获得快乐、消遣和享受为目的,实现本能在各个方面的满足;一旦当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个体便会产生不快感甚至痛苦,因为人在现实生活当中难免会遭受到各种物质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所谓的“现实原则”。而人的爱欲本质往往具有一种“前瞻性”,它会要求人能够为了获得最终更大程度的“快乐原则”,暂时地放弃自己面前的短暂的快乐。但是,文明并未完全取消快乐原则,换言之,快乐原则在文明本身中仍然继续存在着,只是进入了一种深层存在的意识之中。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物质生产资料的匮乏和生产技术的低下,人不得不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而放弃快乐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丧失的不仅是快乐,人的本能更是被无情地压抑。放弃暂时的快乐果真能获得长久的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马尔库塞认为“弗洛伊德的术语没有在本能的生物变迁与社会历史变迁之间作出恰当的区分”[1]25,因此,他提出了兩个表示特定的社会—历史成分的术语,即“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额外压抑”是相对于“基本压抑”而言的,在物质资料匮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下,“自我”为了能够获得自我确证和保存,人的本能所受到的是基本压抑;随着文明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进而物质资料得以极大丰富,人的本能除了受到基本压抑之外,还受到来自特定的统治机构附加的控制所引起的额外压抑。在人的本能受到双重压抑的过程中,现实原则也就进而转变为操作原则,质言之,操作原则就是现实原则的现行历史形式。

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民众还是统治者都无法摆脱操作原则的束缚,压抑性文明对人的生命本能进行无休止的操控。这是因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一个政治资本管控的时代,表面上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就其实质而言,人无时无刻不受到生命政治的宰制,一方面,政治权力系统将人驯服成对其有用的主体,另一方面,又使人丧失了真正的主体性。这就是王庆丰教授在《生命政治学与治理技术》中所提到的:“生命政治的这一过程是主体化和去主体相统一的过程。”[2]在操作原则的支配下,呈现出了这样一个可悲的事实:在“正常”的生活工作中,人作为个体“自由地”经受着双重压抑,这样便将压抑变成了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因为他要欲求的东西便是假定他要欲求的东西。他的满足不仅对自己有利,更对他人及其社会有利,从中获得一种微不足道的“幸福感”;除此之外,这种零星的幸福感不仅产生于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甚至还产生于他的工作时间当中,这种幸福不仅能够使他继续投入工作之中,更使得他和其他人的劳动不休止地维系下去。这也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在操作原则的统治下,人的身心都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1]34

二、爱欲与解放: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呈现

(一)从性欲到爱欲

在弗洛伊德那里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爱欲和性欲,他在《自我与本我》《文明及其不满》《精神分析纲要》中对于爱欲一词的用法表明,他所谓的爱欲是性欲本身的意义的扩大,也就是马尔库塞给弗洛姆的一封信所断言的“弗洛伊德并没有把爱欲等同于性欲,而是将性欲看作爱欲向温柔和爱慕的自我升华”[1]5。升华概念指的是性欲在某个压抑性现实原则统治下的命运,是本能的目的和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即本能的目标不再是体现在“与异性生殖器的接触”,而变成有机体本身生命的满足。他所提到的“性欲”可以是同人的生殖器官相关的对于异性的肉欲追求,也可以是人追求快乐而得到的充分满足。显而易见,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是一种爱欲性欲化,他认为所谓的“爱欲”就是两性之间的情爱关系。而马尔库塞则认为性欲和爱欲是两种不同的本能,将两者进行了严格的划分,性欲仅仅指的是两性关系的欲望,而爱欲是指人的生命本能,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性欲,还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等各种生物欲望。就性欲和爱欲所呈现的效果来讲,性欲所能达到的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满足和快乐,时常伴随着痛苦和不愉快的因素;而爱欲则是能够获得一种持久的,更为全面的快乐和满足,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这是因为爱欲所涉及的器官是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爱欲的活动涉及的是人类的全体活动。

以上指出,马尔库塞将性欲和爱欲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因此他并不认为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性欲不加限制地满足,质言之,他所谓的爱欲解放并非等同于性放纵。在19世纪的欧洲人们深受沉重的性压抑,在现代文明当中,性压抑是人们所广泛谈及的话题。在马尔库塞看来,性自由或者说是性放纵始终带有欺骗性,这是因为性自由的自由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受到压抑性文明所支配的,其丧失了自由的实质。因此,作为人类解放的唯一途径只有爱欲解放。爱欲作为性欲的扩充和提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涉及的不只是表面肤浅的肉欲的满足,而是更深层次的对于整个生命体的各个方面的满足。所谓的更深层则体现在从限于生殖器至上的性欲满足上升到对于整个人格的爱欲满足。

(二)爱欲解放的核心:劳动解放

弗洛伊德认为,工作为由“力比多”构成的各种冲动的释放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他没有区分“异化的工作”和“非异化的工作”。而马尔库塞认为工作有“异化的工作”和“非异化的工作”之分,工作和爱欲的关系体现的是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冲突的,真正的冲突是发生在“异化劳动”与作为人的本质的爱欲之间的,换言之,“能满足爱欲的只是非异化的工作,是人的各种器官和机能的自由消遣”[1]5。异化的工作仅仅是出于自我保存的目的而不得不进行的社会生产,其远远不如非异化的劳动的目的那样纯粹,即除了满足爱欲,别无他物。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马尔库塞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在《手稿》中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人的劳动完全是一种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人的劳动已经变成一种被迫的活动,它仅仅是出于维持生计的目的所进行的劳作,而不是一种发自人本性的自愿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便是要实现对劳动的解放,也就是说消除异化劳动是人类解放的首要前提。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观点对马尔库塞产生重要影响,马尔库塞在马克思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爱欲与劳动相联系,认为劳动是所有爱欲活动中的最基础的活动,更能体现出人追求快乐的本性。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劳动的解放是爱欲解放的关键所在。只有在这种条件下,爱欲进入了劳动领域,消除异化劳动,使人摆脱异化劳动的痛苦,才能使人在劳动中实现自身并得到满足。

马尔库塞之所以将劳动解放看作爱欲解放的关键,是因为劳动具有的特殊性质。首先,劳动不仅像其他爱欲活动一样可以满足人们发泄欲望的需求,还可以生产出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劳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除此基本目的之外,还是一种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手段。其次,劳动在我们的全部的生命过程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如果劳动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也就意味着作为人的本质的爱欲无法得到释放,那么快乐原则也就无法发挥其功效,那么人的大部分时间就无法摆脱压抑性文明的统治。再次,劳动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提供了机会。与异化劳动不同,真正意义的劳动是一种出于自由意志、自主自觉的活动,质言之,劳动不再作为人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因此,真正意义的劳动可以使人真正地享受爱欲发泄的自由消遣活动。最后,劳动并非是个人的孤立性质的活动,而是涉及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解放往往呈现出的是一种“力比多”的发泄的状态,这也会对其他与劳动相关的活动“爱欲化”。劳动“爱欲化”就意味着在快乐原则支配下的劳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是处于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关系,更多的则是一种“力比多”关系,因此,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力比多”的桥梁。

三、非压抑性文明建立的可能性:爱欲解放的道路构想

在弗洛伊德看来,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文明的历史结构就体现着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但是马尔库塞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之所以文明与爱欲、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导致的物质的缺乏、生活的贫困。那么,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当下,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社会是否可能呢?马尔库塞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他提出爱欲解放学说的目的就在于要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破除压抑性文明对人的爱欲本能的束缚和压抑。

针对革命主体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3]278这就说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要实现人类解放就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这一革命的主体就只能是无产阶级。但是,马尔库塞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已经不合时宜。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逐渐摆脱了过去受到资产阶级的沉重压迫的贫困状态,因此,许多工人安逸于当前的生活,甚至享受着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福利,从而丧失了批判意识和反抗意识。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变化,脑力劳动在劳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现在的工人逐渐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工人的概念,从单纯的沉重体力劳动转变到拥有“知识”要素的脑力劳动。由此可见,当今的工人不仅丧失了批判意识和反抗意识,甚至还被资本主义同化。所以,马尔库塞认为工人阶级业已不可能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的革命主体,而新的革命主体应该是第三世界的被压迫者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穷人。他把革命的主体寄托于“新左派”上,所谓的“新左派”,就是指流浪汉、嬉皮士、被压迫的妇女和儿童、青年学生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之所以将革命的主体归于这些人,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富裕社会给他们带来的福利,因此他们仍旧具有较为强烈的反抗意识。

由于現代资产阶级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且已经掌握了强大的统治机器,作为革命的主体的“新左派”显然是无法与其进行直接的抗衡,因此马尔库塞在革命的道路问题上,主张采取非暴力的革命手段。所谓的“非暴力革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的“大拒绝”的革命方式,即拒绝一切统治的服从。马尔库塞又把“大拒绝”的革命方式称作“总体革命”,即总体的、全面的革命,革命的领域不仅要涉及政治和经济领域,更要渗透到文化和人的本能领域,其中他最为关注的就是人的本能结构的革命,也就是关乎人的本质的革命,这是他整个革命的核心所在。

马尔库塞的人類解放学说在历史生存的阐释学框架和视野中,对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所忽略的人的本能结构的解放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解放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理想的乌托邦的泥潭。

第一,马尔库塞首先揭示出在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爱欲本能受到沉重的压抑的现象,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使人成为丧失了主体性的“单面人”。同时他也认识到当代的工人阶级存在革命意识逐渐淡薄,有被资本主义同化的危险等问题。马尔库塞主张从人的本能革命出发,以“大拒绝”的革命方式走一条总体性的革命道路,丰富了人类发展史中的人类解放思想。同时,马尔库塞的人类解放思想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所处的那个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科学技术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人的劳动却逐步沦为异化劳动,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相结合,进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二,纵观马尔库塞整个人类解放的方案,始终是从生命本能的视角去看待文明和解放问题的,试图将人类解放直接寄托于人的本能的解放,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解放学说带有浓厚的弗洛伊德理论的色彩,因此,他的批判理论是一种心理理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学说的目的就是去摆脱压抑性文明的统治,警醒人们去摆脱被枷锁束缚的自由,从而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但是在具体的实现道路上,他又把社会革命诠释为一种“审美革命”:放弃了将无产阶级当作革命的主体,试图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通过非暴力的革命方式去对抗资本主义强大的统治机器,这种设想有多大的现实性可想而知。因此,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学说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人类解放方案,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尽管马尔库塞的人类解放方案呈现出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我们不能由于这一点将其解放理论搁置一旁,笔者认为马尔库塞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人自由和本性的压抑这一现实问题比他的解放理论本身更有价值,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马尔库塞要摆脱的是什么,其导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马尔库塞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精神、勇于冲破资本主义文明的理论勇气、建立一种新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决心是值得敬佩的。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王庆丰.生命政治学与治理技术[J].山东社会科学,2020(10):4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解放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马尔库塞对新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贡献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