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的视频里,看到的是你自己”

2022-06-02刘舒扬田亮

环球人物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阿木小哥动画

刘舒扬 田亮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各不相同,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把中国讲给世界听。一张张中国面孔,一个个中国故事,汇聚成一个真实、立体、可爱的中国。

村里有个女孩叫“小哥”

在YouTube上拥有882万粉丝的“滇西小哥”其实是个姑娘。她的粉丝数量与福克斯新闻网(FOX)等西方主流媒体在YouTube上的粉丝量接近。“小哥”麻花长辫、头戴竹笠、身穿布衣,一只名叫“大王”的阿拉斯加犬晃着脖子上一串铃铛,兴奋地跟着“小哥”上山、下地。初春约三五好友去山里采一箩筐野菜,盛夏在田田荷叶中折取几株做成消暑解渴的花草茶……一幕幕田园生活吸引了大量海外网友,最高的一期视频播放量达到了4000多万次。“小哥”说:“真没想到有这么多外国朋友会了解、喜爱我的家乡。”

“滇西小哥”和家人生活在云南保山大秧田村(视频截图)。

她的本名叫董梅华,自称“小哥”是觉得它活泼俏皮,“滇西”则是指家乡云南保山的地理位置。这里天高云淡,四季如春,有淳朴的人情味,又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加持”,是个天然的创作宝库。但在小时候,正是大山困住了生活,山陡地薄,务农不易,父母带着她和妹妹阿霞四处打工,那时的“小哥”只想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寻找美好的生活。转折发生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父亲生病了。她陡然发现,与父母相守的记忆实在太少,手里捏着要签字的病危通知书,她下定决心,回家去,一家人的团聚比什么都重要。

大山还是那个大山,但时代已飞速变换。2016年12月20日,“小哥”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名字起得很俏皮,“捉了只萝卜精,剁了腌成萝卜干”。在3分38秒的时长中,几根白胖的萝卜从土中被拔出、去缨、切割、晾曬、腌制,一旁还有只啁啾的小鸟站在枝头,蓝天白云就是天然的幕布。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象已经跃然屏上。

然而播放量却屈指可数,“为什么我这么好的内容,没有被人看到?”“小哥”又拿起手机跑进山里,拍了一期油炸竹虫,从怎么寻找有这种昆虫的竹子,怎么砍竹子、找竹虫拍起。“什么看着有云南特色,就拍什么。”渐渐地,她发现,夺人眼球不如馋人味蕾、解人乡愁,网友更爱看的,还是他们一家人分享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平凡幸福。

爷爷奶奶一辈子都生活在村里,带他们出去走走是“小哥”一直以来的心愿,可惜还未实现她就已经回乡。2018年,她试着给老人做了他们从来没吃过的牛肉汉堡:用刚摘的野番茄做番茄酱,用鸡窝里还热乎的鸡蛋和一勺雪白的猪油制作面饼,撒上芝麻,以木炭为火将其烘烤至金黄,最后加以组装,一个中国乡村版的汉堡就这样诞生了。视频在YouTube发出后,迅速得到了海外网友的关注,有上百万的人观看,这是她在海外播放量的一次大突破,也大大出乎她的预料。她本来担心被网友批评“汉堡不正宗”,结果评论中没人在意汉堡的做工或口感,反而是祖孙的情感、文化的碰撞让网友们动容。来自美国的Gabbi Green在评论区写道:你用筷子这个古老的器具,把汉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谢谢你对美国美食的好奇和尊重,也希望能跟着你了解更多云南美食。有一位自称滇西小哥“菲律宾头号粉丝”的网友说:你不仅教我们做饭,还教我们如何感恩和爱我们的家人。还有一位外国老人,身患癌症,饱受思念亡妻之痛,他平生第一次下载微信、使用翻译软件,只是为了告诉“小哥”:通过你的视频,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

没过多久,“小哥”又拍了一条“全毛豆腐宴”。翻山越岭间,她收割豆苗;簸箕翻飞中,她颠出翠豆;屋前小院里,她和奶奶推盘碾磨、熬煮成浆;烧柴点炭后,她耐心等待一团团豆腐长出雪白的绒毛。最后,油炸毛豆腐、蒜苗炒毛豆腐、水豆豉拌毛豆腐、红油豆腐乳,一顿“全毛豆腐宴”准备齐当了,一声保山方言“快来吃饭嘞”召唤出一家五口饱餐一顿的温馨时光。这条视频在YouTube创下了4000多万的播放纪录,评论区一条点赞近三千的留言写道:“在各国语言中,‘晚饭准备好了有不同的发音,但它们的情感是共通的。”

“小哥”的风格越来越清晰。她会保留各种真实的环境音,砍甘蔗的声音、采莲蓬的声音、锅中翻炒的声音;她说着保山的方言,从不做过多的讲解,语言仿佛不再重要了;妹妹阿霞、弟弟小豪和可爱的“大王”有了更多镜头,阿霞去地里拾山药豆,小豪上山打栗子、摘果子,“大王”吃芭蕉叶,在泥潭里打滚,这些都是乡村特有的样貌。从前,“小哥”经常这样问自己:大家喜欢我什么?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解答,“从我的视频里,看到的是你自己,是你和家人的一日三餐,是你在电视吵闹的背景下和家人说说笑笑的温暖”。

爷爷有另一种“中国功夫”

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造出一座桥,这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阿木爷爷就成功地在小溪上架起了一座木拱桥。只见他先把四方长木条放到一块板子上,手执刨子在木条两侧边缘打磨,向前、向后、向前、向后……那刨子在阿木爷爷手里好像变成一把指哪削哪的刻刀,把原本横截面是四方形的木条削成了“凸”字形。接着他拿起一根圆木,将凿子抵在木上两道平行的刻痕中间,挥起羊角锤一下一下地敲击,直到凿出一段“凹”字形中空——恰与刚刚的“凸”字形木条紧密地嵌套。整座拱桥均是通过这样两个凹凸部位的相互咬合组装而成的,兼具美观与实用。

这段展示榫卯技艺的视频很快火到了海外,在YouTube上收获了上千万播放量,人们讶异于这古老的中国手艺今天依然能用得上。阿木爷爷还做过各式各样的鲁班锁、将军案、微缩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平平无奇的木头一经他手仿佛就能变为精妙无比的“神作”。外国网友连连赞叹:“这是把3D打印机装到脑子里了吧,真正的大师!”“简直是另一种中国功夫!”D4902AB4-8349-4BC7-B388-7D7244E450B4

上图:阿木爷爷做了50余年木匠。左下图:阿木爷爷和他制作的鲁班凳。右下图:阿木爷爷把木工技艺与磁悬浮、静音水泵结合,做出流水奥运五环。(本组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高超的技艺由50年木匠生涯锤炼而成。阿木爷爷本名王德文,山东聊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他身为长子,14岁时就跟着村里木匠学手艺,讨生活。那时习惯,拜师就意味着3年没工钱,他只能一边帮工一边“偷师”,别人干活时他在旁边看,等到忙完了再找废木料练手。日复一日,他的技艺日渐精进,到20岁时,已经有人找上门点名要他干活。在漫长的岁月里,木匠这门手艺为阿木爷爷和家人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如今又为晚年的他打开了一扇传播中国传统手艺的窗。

2017年,阿木爷爷从老家赶到广西帮儿子儿媳照顾孙子,闲暇时他就拾起老本行摆弄下木头,既逗乐孙辈,又打发时间。儿子王保成觉得有趣,提议由自己掌镜,把做木工的过程拍下来。“拍鲁班凳是父亲的建议,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王保成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鲁班凳是由一整块木头经过锯、刨、磨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未打开前它形似枕头,但只要沿着正确的线路打开,它就能变成一把凳子。研究鲁班凳是阿木爷爷的乐趣之一,当《环球人物》记者问及不同类型的鲁班凳有什么区别时,他几乎不假思索,侃侃而谈,仿佛一张张鲁班凳就在眼前,供他“解剖”。即使如此熟悉,拍摄第一条鲁班凳制作视频时,阿木爷爷还是提前几天画好图纸、不断练习;正式拍摄时,对画线、刨、锯、凿、钻每个步骤,他小心谨慎、精心打磨。这样前后忙活了3天,才凝练成观众看到的3分钟视频。而那条13分钟的拱桥制作,则花了整整半个月的心血。

林超从2011年起开始创作《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受访者供图)

阿木爷爷的视频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写镜头特别多,在有限的时长里尽力清晰呈现每一个步骤,这是他特地叮嘱儿子的。“我想让大家对木工技艺有更充分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这门手艺。”有外国网友留言询问具体制作方法,不懂英语的阿木爷爷就通过翻译软件详细作答,这种不藏私的态度也让海外网友们感受到中国匠人的真诚。

阿木爷爷的YouTube账号目前已经积累了142万粉丝。儿子告诉他,外国网友除了跟着视频学做手工,也想直接购买他的作品。谈及此事,阿木爷爷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咱们中国文化走出国外我很高兴,希望这些木头物件也能走出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木工制作中来。”

“我希望世界人民大团结”

当《环球人物》记者与林超取得联系时,他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你可能不熟悉林超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下简称《那兔》),一部豆瓣平均得分8.5分、单一视频平台总播放量超5亿的现象级动画。林超是它的原作,也是编剧。

这名“80后”云南小伙现居成都,至今仍在创作《那兔》剧集。他的音色很干净,表达简洁利落,不乏幽默,语速不疾不徐,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历程如数家珍,也正是这份对军事知识的热爱直接促成《那兔》的诞生——2011年1月11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战斗机歼—20在成都黄田坝首飞,林超备受鼓舞:“那一天可以说是全国‘军迷的狂欢节,都觉得我们国家太不容易了。”他刚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不久,萌生了用漫画反映我国军事装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一过程的念头,这就是后来的漫画版《那兔》。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军事、外交事件是这部漫畫的主要内容。为了把厚重严肃的历史画得好看,林超以动物代表国家,并将其拟人化。主角团设定为一群兔子,也就是“种花家”:“那时我们一穷二白,大家都闷起头来求发展,就像一只默默无闻的小白兔。而且十二生肖里,兔年过后是龙年,也寄托了‘腾飞的期望。”温顺可爱的兔子为求发展,时而手持板砖,时而破口大骂,形成强烈的“反差萌”。其他国家的动物形象则主要依据《时局图》这幅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漫画,“鹰酱”“毛熊”“脚盆鸡”渐次出场,纵横捭阖、你来我往。因为形式新颖,语言诙谐,漫画《那兔》很快便小有名气。

林超想让这只兔子的故事走进更多人心里。2015年前后,他尝试做动画设计。为了配合动画的需要,他对原画的用色、勾线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整体造型依然保持了简洁的线条风格,“避免给观众带来认知上的困难”。林超对《环球人物》记者分析道:“往往越简单的造型越不会受到排斥,而且会带动观众关注造型以外的东西,比如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

《那兔》动画每集约7分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中拣取最合适的内容?想象中这个过程应该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但林超有他的方法——看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面的内容大家都学过,接受度自然更高。在此基础上,能否打动自己,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些能感动观众的情节,第一个哭的人是我”。初期给动画找素材时,林超在一所兵营中看到一幅上甘岭军事地图,中美两方鲜明的炮位数量对比让他非常震撼,身旁同行人一句“真不知道抗美援朝这些‘神仙是怎么硬抗美军优势装备的”更是戳中了林超的心窝。林超就此坚定了在动画中增加抗美援朝内容的决心。最终,这个在漫画中着墨不多的内容,在第一季12集动画中占到近1/4的篇幅。

《那兔》动画中,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一集《铁原阻击战》。

D4902AB4-8349-4BC7-B388-7D7244E450B4

2021年2月,林超创作《班公湖烈士纪念》画作,致敬中印边境冲突中的5位戍边英雄。(本组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动画这种视频形式,要讲好故事,除了好造型、好内容,还需要恰到好处的节奏感。画面、音乐和情绪相结合的每个具体点位,林超都是一次次试出来的,有时他要花五六个小时才能找到,一旦找到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观众情绪共振,弹幕集体刷屏。

许多人都对《那兔》中这一幕记忆深刻: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多年后,已是垂暮之年的老兔对着昔日阵亡战友的英魂哭着喊出那句“我好想你啊!”配合着2014年3月28日首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新闻影像,背景音乐《追梦赤子心》的前奏随之响起,一声声叩在观众心上。这段被网友们称为“那兔名场面”“泪崩必备”的动画,林超也是流着泪做完的。在片尾播放与本集内容相关的真实照片和视频,是《那兔》的惯例。“《那兔》只是个引子”,林超说,他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些动画故事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从2011年至今,关于这只兔子的故事,林超已经讲了十几年,自己也随之成长。大约五六年前,林超去东北某高校讲座,从在场同學口中,他得知有学生看了《那兔》后报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当天正在亚丁湾护航。这股被《那兔》激发的壮志豪情,反过来也成为敦促林超继续前行的动力——讲座时,他正因苦于学习新知识而犹豫是否着手制作《那兔》大电影,如今,大电影已在积极筹备中。在2020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的烈士肖思远,生前也是《那兔》的粉丝。“当我得知烈士的头像是兔子,战友去祭奠还特地摆上志愿军兔的模型时,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通过我的努力,激发更多年轻人为我们国家做一点事,成为我最大的愿望。”

对于《那兔》取得的成就,林超直言“满分10分,只能打5分”,他说,等全世界的人都在聊“你看了《那兔》吗”,分数就可以往上提了。这正是他最近在忙活的事情——把这只兔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讲到“一带一路”上,讲到五湖四海中,“希望在有生之年,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D4902AB4-8349-4BC7-B388-7D7244E450B4

猜你喜欢

阿木小哥动画
不再孤独的阿木
心花怒放
果然
快递小哥
天才!快递少年!
小矛趣生活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朕日理万机,等有空再取
阿木老叔就职记之正篇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