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6-01许佳虹林玉森卜紫欣邓颖琪
许佳虹 林玉森 卜紫欣 邓颖琪
摘 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立足实际,根据乡村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本地发展模式”,通过改革破壁垒,走上创业致富路。本文以揭阳市榕城区厚洋村彭祖文化园为研究对象,发现村里一直以羊毛、机绣和服装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不足,缺乏资本支撑,人才引流困难,从而引起了我们的深思,通过寻找发现,“文化赋能产业”对于助力揭阳市榕城区梅云街道厚洋村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乡村的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许多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其中有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通过因地制宜,构画出了不同的乡村振兴风采面貌。对于厚洋村来说,“文化赋能产业”的发展模式无异于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厚洋村以工、农业为主,带贫益贫能力较弱,但其有彭祖文化园、深港等名胜古迹,文化资源丰富,挖掘其产业价值并适当开发特色文化旅游景点,通过培育和发展彭祖文化园、水上游乐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化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经济竞争力。
一、厚洋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当地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不充分,文化产业化的产业链完善力度不足,社区内彭园和彭祖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开发和发展不足,经济得不到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也较贫乏,村内人们收入水平较低,特色产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近年来,通过在外企业家的支持,一些大型水上游乐园等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兴建落实;同时,彭园目前处于修缮的状态,且已被揭阳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对彭园的保护意识以及对彭祖文化的传承意识显著提高。
二、厚洋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人才数量不足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越高,越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有赖于人才结构的持续优化与之协同匹配。厚洋村经济条件相对低下,在教育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较低,人才数量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上有着一定的阻碍。
(二)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揭阳市的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有了发展,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人对自身文化产业的认定,也同样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厚洋村的文化体制进程依然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在文化市场上并没有拓展,对于彭祖文化园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较低,厚洋村的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有待挖掘。
(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不足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传统村落急剧减少,全国平均三天就有一个传统村落消亡,导致附在村落上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随着消亡,传统村落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消亡,导致乡村文化难以有附着的载体,乡村文化也难免呈现颓势,最后随之灭失。厚洋村的文化资源相对较少,但乡村文化有一定的传播价值,当地人对文化资源的传承不够重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没有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投资。
(四)缺乏资本支撑且人才引流困难
厚洋村的经济相对落后,主要以加工业为主,当地收入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特色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当地人主要将资本投资于加工业和轻纺工业,对于文化产业缺乏资本支撑,对于彭祖文化園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发展缺乏资金的支持,对于文化的发展缺乏人才、人员的带动,由于当地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交通不够发达,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引流困难。
三、厚洋村彭祖文化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当地收入水平较低且特色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彭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当地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彭祖文化的发展传承可能受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留守群体庞大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当地思想观念陈旧,对彭祖文化的认识不清,不能认识到文化建设的效能和文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效果,习惯于将文化当作意识形态,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功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识相对薄弱。此外,没有将文化产业作为独立产业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而且人财物的欠缺,导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利用不恰当等问题的出现。村里的留守群体庞大,文化素养不高,对现代思想观念和创造意识不熟悉,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三)宣传模式固化且不符合当地实际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保持它原有的特色和味道。当地社区没有根据厚洋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彭祖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宣传模式固化,不利于推进当地彭祖文化园和彭祖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双线创新发展。
(四)投资渠道少
厚洋村一直以羊毛、机绣和服装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缺少资金的支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管理要做好统筹规划,当地没有优化融资环境,形成多元发展、多措并举的融资格局,从而导致后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解决的对策
(一)科学与多元投资渠道的拓宽
根据彭祖文化园、深港等名胜古迹的实际传承与发展情况,明确所接受投资的用途,对投资费用的高低作出充分评估,通过专业的投资企业带动,从而充分利用投资资金支撑当地彭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外,该彭祖文化园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该彭祖文化园应当在遵守国家法律前提下,充分运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
厚洋村拓宽科学与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引导更多的资本流向农村,发挥资金合力,从而有效支撑当地彭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制定有效的措施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1)文化产业化
厚洋村有彭祖文化园、深港等名胜古迹,文化资源丰富,通过文化产业化拉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因此,厚洋村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挖掘文化产业价值。厚洋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社区内有石马山、彭园、深港、天后圣母宫等名胜古迹,近期彭园附近兴建了“神港公园”,文化资源丰富,合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适当挖掘与包装,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适当开发特色文化旅游景点。因地制宜,依托后洋村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及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等因素,在政府引导、贤人带动等模式下,找准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激发培育新的乡村旅游项目,为当地的留守人群等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果。
(2)产业文化化
社区产业初具规模,有大中型企业十多家,而产业文化理念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产业发展的速度,所以,产业文化化成为了社区产业规模、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方面,为工业、农业产品注入文化内容,以工业、农业为基础,以文化带动,注重文创设计与产业相结合;另一方面,增强产业的文化理念,赋予当地产业深厚的文化蕴意,传递文化,赋能产业,创意引领,高质量发展当地传统文化产业,巩固厚洋村脱贫攻坚的成果,缓解厚洋村文化产业低迷的难题,带动脱贫致富,增加贫困村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助推国家脱贫攻坚, 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新时代厚洋村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3)产业结合
厚洋村以工、农业为主,带贫益贫能力较弱,因地制宜,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培育和发展彭祖文化园、水上游乐园等特色文化产业与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引领,加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产业的耦合,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提高当地经济竞争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这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秘诀,而厚洋村内人们收入水平较低,青年群體普遍外流,留守群体较为庞大,所以必须要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一方面,强化当地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回流,积极采用鼓励政策缓解人口外流的问题,村里文化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保障村民就业,促进村民创业,让人才回流。
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人才的引进,发现人才,引进人才,通过建立科学的引进管理规程,提高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数量,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促进乡村繁荣。
(四)坚持理论振兴
深入厚洋村贫困户,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政策下基层的宣讲活动,宣讲国家相关政策,阐释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心,引导社区人民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正确认知,鼓舞社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志气。此外,用先进典例加以阐释与弘扬彭祖文化园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携同和引导当地村民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彭园和彭祖文化等,进一步深化乡村德治建设。
五、结束语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其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中至关重要。而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传统村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措施,使得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相映衬,推进社区产业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结果,赋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延平,李明生.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匹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177-192.
[2] 余雁舟. 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因及实现路径[J]. 创造,2021,29(10):34-40+72.
[3] 刘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旅耦合研究[J].旅游纵览,2018( 12) :152.
[4] 赵纪博;费新枝.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农庄规划设计———以武汉市蔡甸区玉月山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 19) : 138-142.
[5] 于宛燃.不同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的问题和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初探[J].山西农经,2022,(02):38-40.
[6] 冯圆芳.文化产业应重视“产业的文化化”[N].新华日报,2021-12-1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