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师法治思维
2022-06-01何叔芹
摘 要: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教书,同时还承载着育人的重任,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建立不仅是维护自身权益、待人处事的一种指导思想,还会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教师的法治思维的强弱会对学校、学生乃至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当教师的权益与各方面的因素产生冲突时,教师该如何提升法律意识,如何利用法治思维去解决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高校教师;法治思维;法律意识
一、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时代背景
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全民的法治意识逐渐加强,各行各业在法治思维的有效保证下有序地运转。对于高校而言,依法治校也是维持学校各项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的保障,高校作为培养新一代青年人才的摇篮,如果各项工作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教师的工作、学生的言行没有约束,那学校的整体发展将会失去平衡,完全陷入混乱状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法治是根基,对于学校来说,法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高校教师培养法治思维的意义
高校教师作为学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对于其他专业的教师而言,也许并不能像法律专业的教师一样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了解各种法律事务的运作流程,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完善的法治思维,用法律意识去解决各项的复杂事物相对来说是具有可实施性的。当教师通过法治思维的建立,将法治思维贯彻进教学工作中,以法治思维来约束自己的同时以自身价值为导向去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法治意识,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作用,促使学生的法治意识也得到提升。学生在学校所形成的法律思维,对于在校期间的言行具有指导作用,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做,当这些思想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头脑里,将来迈入社会,接触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之后,对于社会中的是非对错就能够具有清晰的认知,这将成为获益终身的一项课程。同时,当教师的合法权益与各方的关系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为自己发声、化解各方面的矛盾,这都需要通过建立法治思维作为自身行为及言论的理论支撑,让整个的处理交流的过程在合理合法的监管下进行,而不是依照个人的主观意志去分辨是非对错,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把法治思维作为约束自身行为规范的基本思想,更要懂得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用法律手段去保护自己。
三、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体现
(一)教师与学生
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中,除了有传道授业的义务,同时也有管理学生与保障学生权益的义务。教师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及教学过程中将法治思维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意识,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要适度地通过思想教育去正确地引导,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莽撞行事,别人犯法,我们不能也用犯法的方式去进行回击,要懂得用法律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去维护自身权益,去惩处违法的行为。同时,在管理学生的日常工作中,教师也随时需要秉承一颗公正的心,不因个人喜好去误导自己的判断,也不因个人利益去影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既不搞强制主义,也不放任其行为,用法治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与学校
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聘用关系,学校会用一系列的教学制度来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学校的一员,教师理应认真去学习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并将这些规定作为自己教学、管理、社交活动的行为指南。要知道,在学校,教师或好或坏的行为都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教师不能做任何有损学生、学校以及自身形象及利益的事情。同时,当教师的合法权益与学校发生冲突时,也应该拿出应有的法律意识,与学校进行沟通协商。
(三)教师与社會
在学校以外,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教师个人,也是学校整体形象的一个有效反映,教师有任何不正当的言论都会通过飞速地在社会中进行传播,这不仅会对教师自身的社会地位形成破坏性的影响,对学校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不断充实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不仅需要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潮流,还应该随时去了解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现在有很多的专业领域,所做出来的成果都是终身责任制,所以,教师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警醒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将这些讯息传递给学生,在工作中不做任何有背国家法律、学校制度的事情,除此以外,还需要坚决抵制不利于国家发展、学校建设的行为及言论。
(四)高校教师增强法治思维的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培养法律意识的建立,学习一定的法律常识,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学习归纳,为建立法治思维打下理论基础。可以经常邀请法学专家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讲座,通过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去提升对于法律思维的认识;举办法治知识理论竞赛、法治辩论赛,鼓励学校的师生都参与其中,对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师生进行奖励。其次,当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后,就要学会用法律思维去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遇事沉着冷静,依照法律规定去面对矛盾,坚守法律底线,不触碰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可以参观当地执法机关的日常工作环境,从切身体验中领会法治思维带来的精神力量;征集生活中有关遵纪守法的小故事,并以此为蓝图,制作宣传片来进行宣传,带领学生共同建立一个法治的校园环境。最后,对于学校层面,需要健全法治体系,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建立民主信箱,积极听取各教师对于法治体系建设的建议,让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为学校的有序运转、法治建设出一份力。
在高校法治法规的约束下,学校、教师、学生、职工等校内各方角色,在处理各项事物时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大家都需要朝着营建一种有秩序性的法治环境做贡献。作为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建立良好法律思维,对身边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对守法行为进行宣扬鼓励,从多方面提升自己,朝着优秀教师的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霍文达.略述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的发展历史.交通高教研究,1996( 4 ).
[2]胡弼成,廖才英.高等教育法规的实施与监督[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58-261.
[3]赵楠,常春.浅论高等教育法规与合格的高校教师[J].科教导刊,2015(22):69-70.
作者简介:何叔芹,女,1990.12,苗族,籍贯湖北恩施,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