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凡尔赛”的友谊:我的植物你的名字

2022-06-01

华声文萃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种植物学家凡尔赛

植物拉丁学名,是为了方便世界上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都能使用统一的植物名称而创造的。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创建了双名法,即每种植物的名字都是由属名和种名两个拉丁字单词组成,终结了植物名字混乱的历史,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学家们也得以自由交流。从此,植物学家们多了一种浪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感谢一个人,就以他(她)的名字来命名一种植物,千古留存,这是植物学家们给朋友的最高礼遇,也是最独一无二的见证。

把生命都给了工作

陈焕镛(1890-1971)院士,是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奠基人之一。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担任《中国植物志》第一届主编,也是最早进行植物标本采集的中国植物学家之一,在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胡桃科等植物分类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发表植物新属11个,植物新种及新组合613个(其中新种520个)。

陈焕镛的儿子陈国仆曾说,陈焕镛把生命都交给了工作,花了百分之两百的精力在他最钟爱的植物学上,其他事情几乎无暇顾及。然而翻阅陈焕镛的档案资料、书信往来,从他命名的植物新种以及其他人以陈焕镛名字命名的植物里,我们依然得以一窥这位植物分类学家在繁忙的工作中,通过植物命名,与国内外植物学家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海南采集,九死一生

1919年秋,刚从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硕士毕业的陈焕镛,回到祖国的首站就是到当时还鲜有植物学家踏足的海南岛,进行了为期九个多月的植物采集。当时的海南岛还是“瘴疠之地”,条件异常艰苦,在海南中部的五指山,陈焕镛先是被毒蜂蜇伤,左手肿得像拳套一样,随后还染上一种奇怪的热带间歇高热病,高烧至40摄氏度以上,病情凶险,被人用担架抬出来,差点命丧海南。

这次海南岛采集的标本中就有木兰科植物标本。上世纪30年代,陈焕镛开始对木兰科植物分类进行研究,采集了更多的标本;50年代,开始木兰科植物的繁殖、育种工作;60年代,陈焕镛发表了绢毛木兰、石碌含笑、观光木等木兰科特有单种属。

1997年,木兰科专家刘玉壶发表新属焕镛木属、新种焕镛木,致敬陈焕镛对中国木兰研究先驱性的贡献。正是陈焕镛打下的木兰科植物学研究基础,才使得后来华南植物园成为中国木兰科植物研究中心,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中国木兰科活植物基因库——木兰园。

陈焕镛对中国现代植物分類学影响深远,不仅在他生前,即便在他逝世后的50多年里,依然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植物新种陆续发表面世。从1924年到2019年,以陈焕镛姓名来命名的植物新种达44个,如陈氏耳蕨、焕镛报春、焕镛螺序草等,其中有11种发表于陈焕镛逝世后。除了国内的植物学家,还有13种由来自美国、芬兰、日本等国外植物学家命名,陈焕镛在国内外科学家心目中的知名度和地位,可见一斑。

植物学界大佬们的惺惺相惜

从1921年陈焕镛发表的第一个新种山核桃开始,由他冠名发表的新属有11个,新种及新组合613个。这些属名和种名里面,涉及纪念人名的多达41位,这些人几乎都是和陈焕镛关系密切的同时代植物学界同仁,其中包括国外学者16名。

发表于1925年的长叶榧,是陈焕镛献给待他如师如父的杰克教授的。杰克对陈焕镛可谓有启蒙之恩,也是他在阿诺德树木园攻读硕士时最重要的导师,他曾连续4年选修了杰克的林学课程。

1919年,钟观光在广西十万大山边境那良地区采得一种树大花香的木兰科乔木,1963年陈焕镛鉴定为新属观光木属,并将之定名为观光木,以纪念钟观光的开创性工作。

陈焕镛以胡先骕姓氏命名的植物新种胡氏栎、胡氏芮德木,分别发表于1928年和1934年。见证了当时植物学界两大领军人物“南陈北胡”的深厚友情。

在多年采集中,陈焕镛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植物采集员,包括左景烈、陈念劬、陈少卿、黄志等。黄志润楠就是由黄志于1936年在广西大瑶山采到的标本,一直到1953年才由陈焕镛命名发表,用以表彰这位出色的采集员。而发表于1954年的少卿绣球,则致敬于我国著名植物采集家陈少卿。

跨越国界、跨越时空,一个个的植物学拉丁名,见证了植物学家们不朽的友谊。

(综合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澎湃新闻)

猜你喜欢

新种植物学家凡尔赛
贵州发现蕨类植物新种绥阳耳蕨
蒲公英
藏起来的书
新语
西藏发现植物新种
“凡尔赛”的意义与用法
凡尔赛C5X
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二十四)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新邻居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