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对经济发展支撑影响及对策探析
2022-06-01周志刚
周志刚
【摘 要】文章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深入研究江苏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规律与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也呈增长趋势,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影响需通过有效方法解决。
【关键词】经济发展;高技能人才;回归模型;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2)03-0137-03
江苏是全国经济大省,202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0万亿元台阶,连续12年人均GDP位居全国首位,江苏的经济发展成就与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战略密切相关。“十四五”期间,江苏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目标要超过15万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1]。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仅需要高水平研发人才,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而经济发展对江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有重要影响。
1 问题的提出
江苏经济发展以创新为导向,除了高水平领军科技人才,大量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在生产、运输、服务等领域岗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技能人才在我国分为初、中、高3个等级,高技能人才一般指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2-3]。各行业领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由高职院校承担,其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创新中心的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
随着江苏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如何破解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已成亟待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江苏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规律与趋势,为江苏开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2 有关数据及指标选取
本文分析2006—2020年在江苏就业的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数据,预测“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全省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趋势。将GDP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值和就业总人数作为模型选用的指标。GDP总值代表全省经济增长总量,直接宏观影响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是全省社会投资中占比最大的投资,其投资变动趋势可以反映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其他产业的需求变化,這些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且集中,选用这个指标可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就业总人数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总体基础,能反映全省经济发展态势,也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制约因素,因此选用该指标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影响因素。
通过查阅《江苏统计年鉴》可得2006—2020年江苏GDP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值和就业总人数(见表1)。根据表1数据,重点讨论江苏经济发展对全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和发展趋势。
3 江苏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规律与趋势
3.1 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人数趋势
根据表1中第2列数据,可得2006—2020年在江苏就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人数数据,据此可得出该列数据散点图。根据散点图可看出,2006—2020年江苏高素质技能就业人数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由于全省生源数量下降,随后两三年就业人数下降后又呈上升趋势,2012—2020年在江苏就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数量缓慢下降又上升,并且趋于稳步上升。
3.2 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人数与经济发展指标回归分析模型
通过分析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人数与各项经济发展指标的关系,预测未来5年江苏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将表1中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人数作为待预测的目标函数记为Y,GDP总值(X1)、固定资产投资总值(X2)和就业人数(X3)作为经济发展指标。
根据先验知识,从上述3个指标来看,GDP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值和就业总人数对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人数的影响明显,同时为体现X1和X2的交互作用对Y的影响,用X1×X2代表它们的交互作用。同时,就业人数的人均GDP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值也会对高技能人才就业人数产生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运用Minitab编程求解,得到模型(1)的回归系数(置信水平α=0.05),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计算出相关系数0.88,回归效果较好;进一步与统计量F的值为9.44超过临界值,p的值远小于(α=0.05),回归效果显著,回归方程(2)整体上可用。根据模型(2)计算值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模型计算人数,与Y的实际数值的拟合效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回归方程(2)的拟合效果好,整体上可以反映江苏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3.3 江苏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分析
根据回归方程可知,GDP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值和就业总人数在2006—2020年呈快速上升态势,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速较慢,总体均呈上升态势,根据结果,江苏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随着GDP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总人数的增长而增长,同时,全省GDP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值及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加强了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因此,未来江苏经济转型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增长将是持续稳定的。
3.4 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未来几年数据预测
根据回归方程(2),可以预测“十四五”期间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情况。首先对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值进行预估计。全省GDP总值X1根据“十四五”期间GDP增长率预估保持每年5.2%~5.7%的增长速度,按照年均5.6%计算得到(见表2第3列);固定资产投资总值X2,参照“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比例约为10%,按照年均增长率10%计算得到(见表2第4列);全省就业总人数X3由于近几年比较稳定,按照4 750万人左右保持不变计算。将2021—2025年各经济指标的合理目标值代入方程(2)计算,得到江苏“十四五”期间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预测数据(见表2第1列)。
4 人才供应与需求对比分析
“十四五”期间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呈增长趋势,主要受全省GDP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值的直接影响,由此看出高素质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正相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若都能在3年后在江苏就业,就可以较好地解决江苏经济转型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但是,每年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人数通常少于对应年份的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人数,主要是由专转本、退休学等因素造成,如招生录取人数少于或等于需求人数,那么就会导致人才供应不足。虽然受疫情的影响,出国人数减少,留在省内人数增加,但是高职院校生源人数依然不足。2018—2020年江苏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人数高于对应的2021年和2023年毕业年份的预测就业人数,人才供求较为平衡,预计可以较好地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而2021—2023年预计3年高职录取人数低于对应2023年、2024年和2025年毕业年份的预测就业人数,就会导致高素质技能人才供应不足,2025年供需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这会对江苏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影响。
5 对策建议
未来5年,江苏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对应年份的在校生人数呈平稳下降趋势。为实现江苏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5.1 生源计划方面
(1)增加高职招生计划。江苏整体生源数减少,在保证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基础上,适当增加高中招生计划数、中职升入高职的招生计划数等,以及适当增加为外省招生计划人数,从总体上增加江苏高职招生人数。
(2)大力开展在职员工学历和素质提升计划。持续大量开展“社招”工作,江苏有一批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的中专及初高中学历的一线基层岗位人才队伍,他们对理论、技能、学历及其职业发展有强烈的需求。政府部门应持续开展对在职员工的学历提升和素质技能提升计划,给企业和员工专项补贴,针对不同行业和产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培训,也可针对各市重点和优势产业进行定向提升培养,进而从在职员工中遴选出一批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出台引进外省高素质技能人才计划。未来5年除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外,还可根据各市产业行业特点,针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出台市级层面的激励政策,包括在落户、学历提升、培训及买房落户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
5.2 全省高职院校布局方面
(1)做好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的保障。政府部门围绕江苏“十四五”发展重点目标,构建与江苏经济大省、教育大省地位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布局,促进全省高职院校与经济发展尤其是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由政府层面统筹一批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为经济发展提供本科层次甚至硕士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全省统筹资源、因地制宜,出台省级顶层政策制度。
(2)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提升院校内涵。江苏高职院校在全国属于“领头羊”,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数量排全国第一,但并不意味着江苏高职教育已经进入“质优”状态,江苏高职教育更应注重内涵建设。以“双高”院校和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内部治理水平提升、产教融合等为契机,提升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贴近产业实际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建设产业學院、搭建产教平台、集聚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等途径,切实打造具有“工匠”烙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3)以全省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江苏高职院校布局和发展要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将高职院校布局优化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建设、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打造“创、产、学、研、转”等中心;面向产业发展布局,集聚优质高职院校资源,打造特色、优质、品牌的高职院校和专业;根据经济发展内在需求,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规模与质量,加大对办学质量好的高职院校向职业技术大学发展的力度。
参 考 文 献
[1]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政府工作报告[R].2021.
[2]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何文章,张学英,凌光,等.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及趋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7):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