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罗蒂后人文主义与传统人文主义的间距
2022-06-01郭小霞
郭小霞
摘 要:人文主义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变化的姿态。本着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在梳理人文主义动态内涵的过程中,将后人文主义与传统人文主义作为互相发现的对象,在关注人文主义内涵继承性的同时,重点观照人文主义内涵的创新性。本文旨在从人文主义聚焦的对象、聚焦的语境、聚焦的范围三个角度着眼,探析罗蒂后人文主义与传统人文主义的间距。
关键词:传统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间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4-0091-03
“间距”的概念是法国汉学家朱利安提出的。他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举办的“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国际高端对话暨学术论坛时,从“间距”出发,研讨中西对话的思想与方法。他指出了“间距”与“差距”的三点不同:“首先,间距并不提出原则认同,也不回应认同需求;其次,间距把文化与思想分开,因而在它们之间打开了互相反思的空间,思考得以在其间开展;其三,间距的形象不是整理、排列、存放,而是打扰,它以探险和开拓为其志向,间距使众多的文化与思想凸显为多姿多彩的丰富资源。”[1]从中可知,“间距”反对立场、反对认同原则、反对同化的逻辑,对话的双方互为彼此的他者,强调的是双方互相观照、互相反思、互相发现,在距离中展现对话双方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
本文让传统人文主义与罗蒂后人文主义互相注视,从传统人文主义出发,去发现罗蒂后人文主义所蕴含的新思想。对传统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罗蒂后人文主义的界定是分析问题的第一步;在对三者清晰界定的前提下,笔者选择人文主义聚焦的对象、聚焦的语境、聚焦的范围为着眼点,探析罗蒂后人文主义与传统人文主义的间距。
一、对不同阶段人文主义的界定
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丰富的。董乐山在阿伦·布洛克专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译序中谈道,“即使在人文主义的发源地西方,这个名词也含义多变,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会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2]人文主义虽然始终强调以人为中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人文主义的表现形态在不断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人与神的冲突。启蒙运动时期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批判理性对人文主义的丰富。19世纪工业革命的经验让人对自身重新认识,人的乐观、进步的信念受到冲击。20世纪非理性兴起,人的情感无节制,新的人文主义出现。
本文中的传统人文主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19世纪的人文主义。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来认识人文主义的话,显然传统人文主义是以中世纪以神主导为参照系,而后人文主义的兴起又是在继承传统人文主义的发展。王宁在《“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风云:走向人文主义》一文中谈道,“后人文主义是伴随着人文主义的危机而来的,是后理论时代的一种新的理论思潮。”[3]并进一步分析到后人文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意识产生怀疑,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并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陈世丹在论文《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義》中认为后人文主义是对传统人文主义赋予人的优先权、中心性、绝对性、超越性、自主权等一系列特权的解构[4]。蒋怡在《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一文中指出:“后人文主义灵活多变具有强劲的增值能力,能派生出众多不同的含义,形成一场跨越文学、政治、人类学、生物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批判实践。”[5]从中可以看出,后人文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强劲的跨学科性质。
由上可知,后人文主义对传统人文主义的继承在于谈论的中心为人,发展在于对人、人权等的重新认识。美学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理查德·罗蒂在专著《偶然、反讽与团结》中通过对人的语言、自我、人生存的社会重新描述,建构了“人文主义乌托邦”:人们小心翼翼地直面偶然的世界,在反讽中寻找个体的审美,在揭示围观残酷的前提下走向共同体式的团结[6]。在专著《后形而上学的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中对人性、真理、人权、伦理等重新论述;在专著《哲学与自然之镜》提出人通过不断的创造自我,从而变得更好、更有趣、更有效。在专著《后哲学文化》中涉及人从自我情境发展、人与他人交往发展两个方面,即人一方面要善于根据新的形势不断重新编织自己的信念之网;另一方面人需要在不断地与别人、别的共同体、别的文化交流中超越自我,不能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罗蒂不仅在思想内涵方面与后人文主义相契合,而且对人、人权等的认识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等多领域,其思想的丰富性、跨学科性也是后人文主义的表征之一。
可见,罗蒂是一名后人文主义者。刘剑在其专著《走向后人文主义:理查德·罗蒂的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中也认为“罗蒂的人文主义批评既守护传统人文主义价值,又迎接后哲学文化的挑战,是一种后人文主义文学理论。”[7]罗蒂的思想始终聚焦于人,但是他看到了人的偶然性、多样性、差异性、变化。
二、人文主义聚焦的对象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通过人们普遍对古典学问复活的态度、信念表现出来,而复活古典学问的目的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培养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在崇拜经典和重视通过教育培养人等方面传承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统。卢梭将人需要按照自然的规律生活与通过教育来培养人联系起来思考。19世纪人文主义的传承性表现在强调人的能力。布洛克在其专著中分析道:“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这四位作曲家的音乐代表了任何其他经验所不能代表的人文主义的精髓,把人类的深刻感情和新形式发展中的无与伦比的创新力量做了完美的结合。”[2]歌德在此时也谈到需要发展人的感官、理性、想象力、理解力等所有能力。与歌德同时代的思想家、作家也对人自我修养能力的塑造充满信仰。传统人文主义始终关注着普遍性的人,人文主义者不断反复要求哲学要成为人生的学校,致力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075F75E1-5BA6-4C2A-80D0-6D4BF375CF44
以传统人文主义为参照,发现罗蒂的后人文主义思想关注到了个体的人,看到了人的差异性、独特性、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语言、自我、人生存的社会三个方面。第一,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谈道:“20世纪欧洲文化与科学语言——看作只是许多纯粹偶然的结果。”[6]语言是利用盲目的、偶然的、机械的力量不断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第二,罗蒂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吸收布鲁姆、尼采、弗洛伊德的观点阐释自我的偶然观。布鲁姆所谓的强健诗人就是“害怕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复制品或仿制品而已。”[6]布鲁姆和尼采都认为“强健的创造者是以崭新方式使用字词的人,最能体悟她自己的偶然。”[6]从布鲁姆和尼采的观点出发,罗蒂认为为自己的独特性找到独特的文字或形式,就可以证明自己不是复制品或仿制品。自我创造的实现来自语言的创造,语言是偶然的,自我创造也是偶然的。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从未进入经验的无数个偶然所造成的产物,唯有掌握到我们过去个人独特的若干关键性的偶然,才能在我们的身上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创造值得我们尊敬的现在的自我。”[6]从中罗蒂认为人的价值的发现需要依靠掌握自己过去个人的独特的关键的偶然来实现。第三,罗蒂认为“自由作为对偶然的承认,这项承认乃是自由主义社会成员的主要品德。”[6]所以,人们在承认语言、自我是偶然的产物后,也就是对理想的自由主义国家公民身份的认同。在一个自由主义社会里,人们在自由开放的交往中会达成共同的目标,但是在这共同的生活情境里,还保留着私人目标的多样性、个人生命的诗意性。
三、人文主义聚焦的语境
布洛克将任何以调查和理解人是如何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不断改变的心情为其目标的研究看作人文主义传统的一部分。由此可知人文主义在具体的、历史的、变动的语境中观照人。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得以传播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商业的扩张使教育的传统得以保留,另一方面得益于印刷术。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的进一步深入。哥白尼、伽利略在天文学领域的新发现,开拓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的认知,探险航行使新的文明不断被发现。牛顿、培根在为人类自然研究方面探索的同时,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分别在经济学、现代社会学等为人类在社会研究方面做探索。这些使得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相比文艺复兴时期有了新的突破,其一为哲学精神的发展,即为对权威、传统、习俗有效性等展开批判;其二为对理想政治的传达,即想通过艺术寻求一个由理性和公平来统治更好的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化经验的传承促进19世纪人文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巨大变革,具体表现为理想政治的不断实现,即“代议制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言论和出版自由、宗教自由、结社自由——已在整个西方世界确立”[2];以托克维尔为代表的公民人文主义的深化,即“为了民主本身的利益,相信自由价值的人必须积极投身于争取足够的保障来争取民主,来制约平等的大众社会中将会出现的权力的过分集中。”[2]20世纪纳粹德国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尖锐阶段,使得西方传统人文主义面临挑战,功利主义和泛情主义盛行,比较现实的人文主义意识到人的局限性和软弱性,以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坚守人文主義传统中人性本善和臻于完善的信念,强调“人类社会除了‘物质之律外,更重要的是‘人事之律——即收敛精约之原理,而使人精神上循规蹈矩、中节合度”[8]节制、内心的规范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文主义的新要求。
传统人文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罗蒂专著《哲学与自然之镜》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哲学的功能在于通过与生活于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人进行对话寻找到更新、更好、更有趣、更有成效的说话方式;在专著《文化、政治、哲学》中要求哲学家在讨论专门的哲学问题时要考虑其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意义[9]。在专著《筑就我们的国家》中,罗蒂反对权威,强调未来会无止境地发展,美国的民族性格仍在永远的发展过程中,赞同“杜威和惠特曼都把美国看作是在有限的、人的、历史的努力中领会终极意义的一次机会。”[10]希望通过依靠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塑造的民族历史形象、述说的民族过去的故事,动员美国人积极探索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黄勇在《后形而上学的希望》编后记中谈道:“罗蒂认为,哲学家的真正任务乃是发现我们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11]也可看出罗蒂始终对具体社会语境、具体社会问题的观照。罗蒂后人文主义思想中对具体、历史、变动语境的重视显而易见。
四、人文主义聚焦的范围
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达主要通过科学、政治、哲学、艺术来传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要是受过教育的贵族阶层,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通过文学、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去表达,彼特拉克用拉丁文经典著作、莎士比亚用戏剧、蒙田用文学形式的随笔使人文主义充满生命力,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将人文主义与绘画和建筑的著作交融汇合,米开朗琪罗用雕塑这种媒介表达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牛顿在科学领域、亚当·斯密在经济领域、孟德斯鸠在现代社会学领域、莱辛在美学领域、温克尔曼在艺术学领域、伏尔泰在政治领域、康德在哲学领域共同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共同支持“创建一个人道、教育与宗教分离、世界主义和自由的纲领,不受国家或教会专断干涉的威胁,并有权提出质疑和批判的世界。”[2]19世纪,穆勒、托克维尔是公民人文主义的代表;马克思立足于历史,从政治经济学出发思考人文主义;歌德、席勒将文学作为人文主义思想表达的武器。
罗蒂后人文主义思想涉及政治、法律、文学批评、语言、美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罗蒂在《后形而上学的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中提倡唯生物主义人性论、最低纲领自由政治学、非原则主义和情感伦理学、平庸主义法理学、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等主张[11]。在《偶然、反讽与团结》中罗蒂试图去协调私人的实现和人类的团结,他把该任务的完成寄托在小说家身上,读者和作者在共通感中,实现团结。同时,他对文学批评的方法、任务等做了论述,认为文学批评家需要把书本放在其他书本的脉络中,把人物放在其他人物的脉络中加以定位;把作家放在自己所属的时代中。“现在文学批评家不再从事所谓‘文学性质的发觉和阐释,而应该建议如何修正道德示范和顾问的准则。”[6]文学批评家应该发挥道德启发的作用。江怡在专著《维特根斯坦》中指出后哲学文化的特征之一为:“从不确定性、多样性、可能性出发,描述和显示人类的语言游戏活动。”[12]罗蒂也强调人类语言的偶然性、复杂性、多变性,也显示着后哲学文化思想。刘悦笛称罗蒂为“生活美学的大师”,因为罗蒂“直接将‘后现代伦理转化成了一种‘生活艺术,明确倡导‘审美生活作为善的生活的典范。”[13]罗蒂的美学与人的生活、善融为一体。
人文主义思想在当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世界格局下,人类全体面临着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疾病流行等生存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价值观,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延续。
参考文献:
[1][法]朱利安.卓立,译.间距与之间:如何在当代全球化之下思考中欧之间的文化他者性[M]//方维规.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王宁.“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风云:走向人文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3(6).
[4]陈世丹.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J].社会科学文摘,2019(9).
[5]蒋怡.西方学界的“后人文主义”理论探析[J].外国文学,2014(6).
[6][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刘剑.走向后人文主义:理查德·罗蒂的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8]段怀清.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在中国[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44.
[9][美]理查德·罗蒂.哲学的场景[M].王俊,陆月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0][美]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20世纪美国左派思想[M].黄宗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11][美]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的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M].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2]江怡.维特根斯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84.
[13]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73.075F75E1-5BA6-4C2A-80D0-6D4BF375CF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