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2-06-01李春强

家长·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过程思维

李春强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有利于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构建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实现数学素养培养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得到有效落实。为此,本文以利用精彩导入、设计课堂提问、组织实践操作、课堂反思总结为切入点,提出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其逻辑性表现得异常明显,无论是基础概念还是数学问题都十分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也就决定了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对数学知识学习和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很多教师已经明确认识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结合具体实例提出了几项策略。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数学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逻辑。在小学,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处于初级阶段。数学语言运用中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培养不局限于应用结构。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学习过程一般是按照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的。如果学生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更复杂的思维过程,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个问题的一半。例如,笔者在教学生理解三角形时,要求学生分组,用纸把学过的图形折起来或用小剪刀把学过的图形剪下来,然后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三角形的特征。

(一)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积累的学习经验浅薄,他们并未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容易出现不理解、易混淆的问题,这是其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这种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面对抽象的知识或问题时从逻辑化的角度做出理解,认识到其中隐藏的规律与联系,使形象思维作用于抽象的知识上,从浅层认识到深层理解逐渐过渡,从中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理解问题的考察要点,能将所学知识逻辑化表达出来,实现知识的有效理解。

(二)有利于构建整体性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知识整体上划分为三大模块,根据其难易程度分散在不同学段的数学教材中,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很多知识点都与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存在联系,很多数学问题,既能作为单独问题进行理解,又可联系或延伸出其他问题。为了适应数学学习的规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已知推理未知,利用现有知识解决不同形式的问题,转化基础概念和公式,将原本单独存在的数学知识或问题组合起来,在逻辑思维的作用下构建出整体性的知识结构,体现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规律。

(三)有利于实现数学素养培养的要求

思维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构成部分,小学是系统培养学生思维的起步时期,而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但对数学学习十分重要,同时对认识客观事物也同样重要。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体上遵循了数学素养培养的要求,能引领学生掌握理性的学习方法,从小就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满足其思维发展规律,为学习其他课程或认识更多客观事物提供支持,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精彩导入,启发学生思维意识

导入在课堂中占据的时间不长,但其作用却极其重要,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启发学生兴趣、思维、意识的重要步骤。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调动入手,引导他们在简单的导入内容中抓住感兴趣的东西,先产生求知欲,再启发思维意识。基于此,教师要合理运用游戏、视频、竞赛、故事、图片等导入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组合运用,从中融合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其主动思考导入内容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启发性的引导中产生逻辑思维。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利用儿歌导入新课,教师先导入儿歌:同学们,我们都听过东西南北方向的儿歌,谁能背出来呢?所有人几乎都会背,所以他们的参与欲望强烈,此时教师组织齐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背诵结束后教师总结:儿歌中表示的方向你们会区分吗?你们平时是怎么区分方向的?学生思考汇报。这个导入设计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设计课堂提问,拓展学生逻辑思维

提问无疑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可行路径,既能帮助其理解数学知识,也能检验知识学习效果,在问题驱动下思考、分析与推理,从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做好提问设计,注意提问的技巧性,不宜将课堂提问当作简单的你问我答,而要通过提问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一个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则可以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其主动探究推理,运用相互关联的数学知识理解问题,并将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逻辑化表示出来,从中拓展逻辑思维。例如,教学“面积”时,教师可认识面积单位环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1.面积单位都有什么?2.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确定的?同桌之间看一看,谁的手指甲盖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两人互相比画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这几个问题都与面积单位相关,学生带着问题逐步学习,先认识面积单位,知道其大小规定,再结合个人理解确定面积大小,最后达到认识面积单位的目的,整个过程从抽象到具象,在获取问题答案中发展了逻辑思维。

(三)渗透数学思想,推动抽象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难以凭自身能力解决小学数学的抽象问题。抽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学习思维。教师要重视对其抽象思维的培养。在课上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以数解形、以形助数的过程中使其更加深入地的理解数学问题,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抽象意识,并应用相关能力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分数与除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图中有一块圆形蛋糕,将蛋糕平均分给2人,每个人多少?”学生初次接触“分数”,难以理解[12]的具体意义,这时教师用动画将蛋糕表示为“1”,让其了解“平均分给两个人”用[12]表示;“平均分给三个人”用[13]表示。逐渐增加教学难度,在Flash动画中演示将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且平均分给动画人物的过程,让学生对动画人物得到的纸块进行记录,每次分得[14],结果每个人分得3个 [14]。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现在每个动画小人手中有多少个纸块?”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表示情况学习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学会计算[14+14+14=34]。在其掌握基本知識后,教师关闭动画软件,并提出问题:“如果有5块月饼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能分多少块?8个人呢?”通过提问引导其独立绘制出“月饼”图,使其在图形的帮助下解决[5/6=56]、[5/8=58]的计算问题。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在练习提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使用数学思想解决抽象难题,使其在该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考、理性分析的抽象思维习惯。EE60114C-D4FA-460C-B94C-214EB74E306C

(四)组织合作探究,提升综合分析品质

个人在解决复杂难题时经常会出现错看、漏看关键条件的问题,导致思维局限,影响问题分析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对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视水平,积极在课上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其能从更高的层面、更宽广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要以教科书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为基础,教师要注意控制探究题目的难度,在锻炼其思维品质的同时避免其生成畏难情绪。例如,在“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准备多个厚度为[3cm],长宽高各为[24cm]、[12cm]、[10cm]长方形塑料盒,并布置合作探究任务:“哪个小组能告诉我这个木盒可以盛多少水?”探究过程中允许学生犯错,比如,一些学生没有考虑到长方体厚度所占的体积,简单地认为计算长方体的体积[V=24×12×10=2880cm3]。各组计算出答案后派代表上台讲解分析思路、解题步骤与计算注意事项和答案,在各组代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各自的错误之处,使学生明确“容积”与“体积”的不同。之后,教师将水倒入长方体盒中,并用烧杯测量倒入的总水量[1.323L],让学生根据具体计算答案合作探究容积的计算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组内的各成员可以交换彼此的想法,在提出想法、探讨想法、论证想法的过程中引入拓展学习因素,从而锻炼个体的问题分析、逻辑考察的思维能力。

(五)类比习题练习,提升归纳演绎能力

类比归纳能力也是逻辑思维能力中的一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类比归纳能力,可以提升其数学思维品质,使其在短时间内探寻出不同数学习题的内在关联与差异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际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将典型习题、同类型习题、易混淆习題、不同类型习题展示给学生,引导其摸索不同类型习题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良好思维品质。例如,在“圆柱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典型练习题:“已知某圆柱底面直径为[8cm],高为[16cm],求其表面积?”使学生在练习典型练习题的过程中加深对[S表=2S底+S侧]、[S底=πr2]、[S侧=h×2πr]等公式的理解。巩固基础后,教师再出示变式训练题目:“某压路机前轮是圆柱形,其轮宽为[2.4m],直径为[1.5m],问前轮滚动一周能压路多少平方米?”“修建圆柱形沼气池,其底面直径为[4m],深[3m],在沼气池的四壁与下底面抹水泥,需要抹水泥多少平方米?”围绕着基本教学概念展开典型例题教学、变式例题教学,使学生在综合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为提升其逻辑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六)组织实践操作,促使思维活动可视化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手段,可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转化为具象化的内容,实践操作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体现其主观能动性,要求他们按照学习任务要求和个人的逻辑思维开展实践操作,根据实践结果确定学习是否有效,让逻辑思维可视化。例如,教学“统计”时,教师根据教材例题设计一个开放性的作业任务,要求在班级中任选五名学生,调查他们的姓名、年龄、身高、体重数据制作成统计表,并要求学生观察统计表后分析其中体现的数学信息,形成相应结论。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在课后时间调查与统计,根据统计表从不同角度对五组数据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将结论体现在作业中。这个过程既巩固了复式统计表知识,又在层次化的实践中锻炼了逻辑思维。

(七)课堂反思总结,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课堂反思既包括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又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此处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反思行为。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学习经验逐步累积,学习难度的增加要求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温故知新,在反思总结中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是一项逻辑化的学习活动。及时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课堂上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通常笔者会让其他同学对该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若学生都无法解决该问题,教师会倾心解答。在回答后,笔者会对该名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不管问题如何,笔者都会先进行鼓励,再指出问题,最后对其他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其学生也勇于提问。有效的评价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总结和归纳,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一些学生的特别想法,教师要做到细心留意,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每一个学生的提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总结习惯,引导他们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掌握方法、实时记录,尤其是面对疑难问题,在反思总结中将烦琐的数学知识清晰呈现,提高个人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将主要知识点分层次罗列出来,此时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哪些内容不熟练;再提供反思总结的时间,要求学生提出存在疑惑的地方,很多问题都集中在除的顺序和竖式书写格式方面,教师围绕问题细化讲解,有效梳理知识结构,在反思总结的习惯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注意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但这个目标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经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持之以恒的教学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宋行军)EE60114C-D4FA-460C-B94C-214EB74E306C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过程思维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