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方法
2022-06-01张洪东
张洪东
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数学教学受到关注,尤其是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有效方式,针对学困生学习现状,设计针对性活动方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优化学困生学习方案。同时,教师应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增强学困生学习信心,使其更好参与数学学习。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
学习能力通常指学生在外界的辅助作用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活动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不佳,并被视为“学困生”,其中关键就在于学习能力不足。小学班级有一定比例的学习困难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困难学生的数量将会增加。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提高课堂整体表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会转变角色,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通过小学数学课程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和生活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而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来自家庭教育,由于一部分家长日常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管教,部分农村地区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数学知识更是了解甚少,无法有效地辅助孩子进行数学的学习。有的家长对学生教育重视度不够,即使開展家庭教育,也是沿用传统教育方式,增加学生学习任务量。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太高,一旦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就会责怪孩子,使孩子长期处于心理压力较大的状态,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出现叛逆的心理。
(二)学生因素
每个学生智力能力是不同的,在接受数学知识时,也会有不同效果。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学习兴趣,但是绝大部分学困生很难对小学数学产生兴趣,主要是数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很难适应数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另一方面,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的挫败感,尤其是教师评价学生方式不恰当的时候,容易使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产生失落和自卑感。加上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能使用错误学习方式,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其教学效果不佳。例如,一些学困生未养成良好习惯,在学习中若遇到困难,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教师与同学的帮助。而对连贯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来讲,若这一阶段所学知识点未理清楚,会直接给后期一些知识点的学习带来阻碍。如以“分数”为例,最开始学习的内容还比较简单,只是了解对分数定义和概念,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便需要对分数加减乘除等诸多知识点进行学习,若前期未打牢基础,后期的学习应用也会出现困难。
(三)教学因素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给予学困生一定的宽容,信任学困生有潜力实现自我转化,是学困生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反之,学困生则会在被忽视、被压抑中自暴自弃,彻底失去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学模式的设计也会影响学困生的转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开放交流、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采取各项有力措施,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对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坚持以德育人的原则。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引导学生如何听课,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小学学困生转化重要性
现今教育理念中,着重强调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对帮扶学困生工作实施,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为学生营造公平和公正的学习课堂,积极改进教师传统教育理念,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如果教师重视学困生转化工作,数学学习环境将变得融洽,使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帮扶工作
(一)构建共同体学习方式,让学困生学习他人经验
学困生可能在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上存在问题,大量学困生转化工作,给数学教师增添数学教学压力。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共同体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能力较强学生,带领学困生进行学习。具体方式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整理数学学困生名单。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不同数学学习阶段,教师应整理不同学困生名单,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划分共同体小组成员。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小组,并将每个学困生安排在不同小组中,小组成员应实施轮流制度,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换,学习不同成员学习优点,实现高效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三是,实施共同体评价制度,共同体评价时,学困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真听取其他同学意见,进一步提升学困生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过程中,以“加与减”为例,实际教学时,教师:“同学们,加与减是常见的计算方式,下面我们对这节课进行深度学习。”随之为学生讲解“加与减”理论知识内容。部分学生在掌握“加与减”内容后,教师采用共同体学习方式,让小组成员讨论本节课学习内容,并设计加与减应用题目。在此过程中,学困生能再次复习本节课内容,加深学困生对知识点印象,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为学困生匹配智能学习方式
传统统一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善传统教学问题,实施智能匹配方式。具体方式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智能学习目标,教师应适当减轻学困生学习压力,将学生学习目标分成阶段式,并指导学生设计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更加科学。二是,设计智能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困生的转化,家庭作业应是以扎实理论知识为主,逐渐加大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三是,教学内容智能化,教学内容应包括基础型和拓展型,学困生更加适合基础型内容学习,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录制数学基础型学习内容,下发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观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过程中,以“认识钟表”为例,学困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只要认识时针和分钟,并能准确钟表时间即可。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教学困生认识分针和时针,使其掌握学习技巧。在家庭作业上,像重新阅读数学教材内容,完成数学课堂习题,自己绘制钟表图案,说出自己画出的钟表时间,加强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30D30070-1EF8-4D39-AC08-19F2A1693FBA
(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不论是哪一阶段,哪一项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前都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若教学工作是在漫无目的的前提下开展的,自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无从实现。此外,思维训练也是提升学困生认识能力的重要方法。数学在学生思维训练方面有重要的优势,但是对学困生而言,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可谓困难重重,当难以突破学习难点又缺乏有效指导时,一些学生选择放弃,最终数学成绩也不断后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对学困生的帮扶转化也不例外。在帮扶过程中,要制定出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清楚认识到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在各个方面具体存在哪些差异,只有在明确这些差异后,才能制定针对性、有效性加强的帮扶转化方案。比如,以“长方形与正方形”为例,针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对定义知识、公式的理解与熟练掌握,且还能灵活利用现有知识经验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针对学困生来讲,实现对公式的套用已经非常难了。所以,在具体教学中,为了避免打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对学困生,教师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设置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如可以先做到对定义、公式的熟练掌握即可。之后,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为其设置一些简单的习题,帮助其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不断鼓励与恰当的帮助增强其学习兴趣与自信心。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也能为学困生的帮扶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四)积极引用新颖教学策略
基于对学困生具体学情,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综合分析,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顺利完成学困生的帮扶转化,应重视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积极尝试。如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启发探究法的灵活引用促使学生作出深入思考;运用分层教学法优化练习内容的设计,等等。以此从不同层面完成对学困生的帮扶。比如,以“认识物体”为例,在具体讲授中,教师可以围绕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形状各异的积木,让学生通过更直接的观察、接触对不同形状的物体作出深入了解,实现对物体不同特点的准确认识。这样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获得更多学困生的密切关注,使其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及整个观察讨论过程产生深刻印象,为其观察力、实践动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或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自由空间,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分析、讨论某一问题,或探索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实现对学困生的帮扶转化,增强其数学学习自信心。或以小组形式开展口算比赛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共同参与中获得更多互帮互助的机会,在协作中也能获得更多经验方法,数学课堂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五)设计趣味性教学活动
不论是对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来讲,兴趣都是促进其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常会展现出较为懵懂的状态,对学习的重要性还未产生深刻认识,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点的热爱大多都是源自兴趣。对此,不论是为了高效课堂的构建,还是为了学困生的帮扶转化,都要增强数学教学趣味性,通过趣味性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数学课堂。尤其是学困生,要让其在数学学习探究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自发的探究知识。例如,以“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来讲,就可以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讲解,鼓励学困生扮演“售货员”的角色,在购买各类商品过程中完成对加减法相关知识的掌握,实现对加减法定义、概念的透彻理解。对一些学困生来讲,其可能对数学知识没有很大的兴趣,但对角色扮演的兴趣通常都是比较高的,可以以此激发其参与积极性,让其在认真扮演角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为学困生帮扶转化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这类活动的设计,一些学困生对之后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期待,为其学习兴趣、信心激发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落实赏识评价
学困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学习自信性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与教师考核评价方式有关。学困生本身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教育其他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是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中。因此,教师应在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中开展赏识教育,对学困生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进行赏识评价,帮助学困生重新召回学习自信心,并培养学困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笔者认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应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而是应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善于发现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所表现出的积极学习态度,给予充分肯定与赞赏,使学困生意识到自己被教师所关注,教师对学困生的鼓励和关注对学生能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教師开展赏识教育,以及对学困生在课堂中进行赏识评价,能使学困生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同时使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较大的转变。
总之,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果、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共同体学习方式,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学困生进行学习,发展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遵循多元智能化原则,为学困生匹配智能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有着推动作用。
(宋行军)30D30070-1EF8-4D39-AC08-19F2A1693F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