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调母语者汉语语音特征调查
2022-06-01黄彬
黄彬
[摘要]声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语音学习的难点之一,文章针对无声调母语者的语音特别是声调习得情况,对中美几所高校中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进行听辨和发音测试,调查无声调母语者汉语声调的习得情况,试为汉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声调;习得;调查
[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2)02-0096-05
“洋腔洋调”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常见的现象,“很多汉语水平已经在中级,甚至高级的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发音仍旧十分不标准”[1](P111-112)。这种“洋腔洋调”伴随着国别化差异,不同国别的学习者对汉语四声的习得情况不同,学习难点也存在差异。以有声调的语言为母语的学习者,如越南留学生,汉语中的去声是其学习难点[2](P84-86)。无声调母语的学习者,汉语声调的习得是否存在某些特点?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习得声调?是否存在改变“洋腔洋调”的可能?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声调习得研究
声调一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学者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习得研究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语音的偏误收集、整理和分析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也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参考,如吴门吉、胡明光(2004)[2],贺晨吟(2009)[3],朱珠(2012)[4]等。
从学习者母语情况入手进行的语音研究,有以有声调母语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如对泰语、越南语学生的研究,也有针对美国、日本学生和韩国及少数其他国家的学生的声调习得研究。研究方法以非实证研究为主,部分实证研究基本上包含两类,一类是采用实验的手段,通过量化研究得出结果,如陈默和王建勤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和个案研究成果。另一类是采用传统语音学的手段,通过耳听记音,根据所记录的结果进行研究。后者占大多数。[4]
二、无声调母语者汉语语音测试
本文选取了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美国杨百翰大学(BYU)的52名汉语学习者,其中菲律宾20人,印尼18人,美国9人,尼日利亚3人,加纳2人,以当面访谈(测试)和在线访談(测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听音辨调和见字发音两大项共168小题的测试。参与测试的学生HSK水平从3级到6级,汉语学龄至少为一年半。
听音辨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听40个单音字词标出声调,第二部分是听32个双音节词标出声调。辨调测试涉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第一部分40个单音字词均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单字表》中的单音字表随机抽取,四个声调各10个音节,随机分布。第二部分32个双音节词均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多音节词语表》中随机选取,其中每种双音节的声调组合方式均出现2次。本部分共64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每个声调均出现了16次。测试时播放录音,每个字(词)的录音间隔1.5秒,第一部分每个字读一遍,第二部分每个词读两遍。要求被试听录音后写下所听得的声调。
见字发音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读80个单音节字词,第二部分是读16个双音节词。第一部分80个单音节字词,每个声母至少出现3次,每个韵母至少出现2次,其中包括部分零声母音节。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每个声调出现20次。所有单音字词均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单字表》。第二部分16个双音节词,选自辨调测试中的双音节词,每种双音节声调的拼合方式均出现1次,每个声调均出现8次。测试前,预留2到3分钟给被试者熟悉测试内容,不允许相互讨论、查询手机、词典等。
三、无声调母语者汉语语音测试结果
(一)听音辨调测试结果
我们将接受测试的52人的听辨音结果进行统计,单音节辨音和双音节辨音分别进行计算,统计出偏误总数、偏误率以及具体的偏误情况。
1.单音节听音辨调
这一部分的测试题共40个单字,四声各10个。52人的听辨调共出现132次偏误,主要集中在阳平和上声。我们统计了每个声调的偏误数,计算了单个声调偏误数占此声调听辨次数(10题×52人=520次听辨)的比例,以及四个声调总偏误数占此项总答题数(40题×52人=2080次听辨)的比例,统计如下:
132次的偏误主要集中在阳平和上声的误读。我们统计了每个声调误读情况和次数,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个别阴平调误认之外,52名被试的偏误主要集中在阳平和上声,其中阳平偏误率更高。结合表2具体偏误形式,我们可以看出,阳平误认为上声,和上声误认为阳平,都是各自偏误最主要形式,说明学习者偏误主要在于阳平和上声相互混淆。
但是整体而言,被试单字辨调的总正确率较高,共132次偏误在全部52名被试总答题数中仅占6.35%,也就是说正确率达到90%以上。说明对于中级阶段的学习者而言,辨认单音字词声调的难度较低,而在第二部分的双音节听音辨调测试中,偏误率有所上升。
2.双音节听音辨调
这一部分共32个双音节词,总计64个音节,每个声调均出现16次,每种声调组合方式均出现2次。双音节词中受三声变调的影响,“上声+上声”的实际读音为“阳平+上声”,这种情况,被试标注“上声”或者“阳平”均统计为正确。
52名被试听音辨调共出现503处偏误,我们统计了每个声调偏误的次数,计算了单个声调偏误数占此声调听辨次数(16题×52人=832次听辨)的比例,以及四个声调总偏误数占此项总答题数(64题×52人=3328次听辨)的比例,统计如下:
和单音节听辨相比,双音节听辨的偏误仍然多在阳平和上声,但阴平和去声也出现了不少偏误,说明拼读使得辨调的难度大大上声,即使中级阶段的学习者也会出现很多偏误。本项总偏误率达到15%,也就是说正确率由90%以上降到了约85%。
另外,表1中阳平偏误率最高,表3中上声偏误率超过了其他声调。这还是在不计算“上上变平上”的前提下统计的数据。说明在语流中,上声的听辨难度大大增加,中级阶段的学习者在这一部分的学习还有待加强。
上声是一种曲折调,在单音节中往往发音时间较长,容易被辨认,但在双音节词、句子等语流中常常会产生音变。这对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
同时我们也统计了双音节听音辨调中的每个声调误读情况和次数,如下表:
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每一个声调偏误数的上升,误认类型也多种多样,但上声和阳平的误认和相互混淆依然比较明显。
综合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听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中级阶段无声调母语的学习者,对汉语四声的听辨难度排序大概是,上声>阳平>阴平>去声。
(二)见字发音测试结果
本项共有80个单音节字和16个双音节词,出题时考虑了声韵调的平均分配。我们将所有52人的发音结果进行统计,单音节发音和双音节发音分别进行计算,统计出偏误总数、偏误率以及具体的偏误情况。
1.单音节见字发音
这一部分80个单音节字词,每个声母至少出现3次,每个韵母至少出现2次,其中包括部分零声母音节。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每个声调出现20次。52人的发音共出现430次偏误,主要是上声发错或发不到位。我们统计了每个声调的偏误数,计算了单个声调偏误数占此声调发音次数(20题×52人=1040次发音)的比例,以及四个声调总偏误数占此项总答题数(80题×52人=4160次发音)的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中级阶段无声调母语者单字发音总偏误率在10%左右,也就是说正确率达到90%,总体来说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相对声调听辨,准确发音难度有所上升,说明在语音学习中,“知道”不等于“做到”,语音的训练应该伴随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四声的偏误数由高到低排列为上声>阴平>阳平>去声。
430次的发音偏误主要集中在上声的误读。我们统计了每个声调误读情况和次数,除了发音混淆,将某个声调读如其他声调以外,我们还统计到了一定数量的发音错误,主要是上声和去声发音不完整。具体如下表:
在单字发音中,上声偏误最多,总偏误率达到了35%。且表现形式多样,兼有调型错误和调域错误。调型错误体现在将上声误读成阴平或阳平,主要是误读成阳平,占了上声偏误的约77%。而在调域错误这个方面,上声的调值为214,为降升调,也可以称为曲折调。被试在朗读上声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这是上声,但是在发曲折调的时候,经常降调降得不明显,还没有降到位就开始转向升调,这时所发出的调值大致为24,在听感上就会很接近阳平(阳平的调值为35,为高升调),24调和35调的相对音高一致,如果只发一个单音字词,可能无法察觉偏误所在,但是结合被试在整个语音测试中的相对音高,可以听辨出这类调域错误。这类偏误占了上声偏误的约14%。有些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误把相对音高一致当成同一调型,比如将上声发成阳平的,虽然在语音上表现为调型错误,但是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可以解释为调域错误。正如赵元任所说,外国人学习汉语,是调域而不是调型造成学习困难[5](P59-83)。和第一部分听辨音测试中上声和阳平混淆结合来看,学习者在上声的学习中存在着“听不出”和“读不准”同时并存的现象。
2.双音节见字发音
这一部分16个双音节词,共32个音节。选自辨调测试中的双音节词,每种双音节声调的拼合方式均出现1次,每个声调均出现8次。52人的发音共出现213次偏误,主要是语音粘连和发音不准或不到位。我们统计了每个声调的偏误数,计算了单个声调偏误数占此声调发音次数(8题×52人=416次发音)的比例,以及四个声调总偏误数占此项总答题数(32题×52人=1664次发音)的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7可以看出,双音节听读的偏误率(约16%)比单音节(约10%)高了不少。另外,在和被试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到他们在语流中表现出来的声调语调上的明显不足,但是在正式录音的时候,他们的发音却“标准”得多了。也就是说,在自然语流中,学习者的声调偏误还会高于这个数字。
在双音节发音中出现了单音节测试中沒有的情况,即处在双音节中的前一个音节常常发生和后一个音节“粘连”而发音不全的情况,同时又有后一个音节发音短促不到位的情况。具体偏误情况表现如下:
综合单、双音节发音情况,总偏误数为703,总偏误率约13%。在和被试的访谈中发现,语流中声调的偏误率还要大于这个数。根据被试的误读状况得出一个初步的朗读难度排序:上声>阴平>阳平>去声。偏误类型既有调域错误,又有调型错误。
汉语声母和韵母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具有固定性,在发音的过程中,只要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和使用正确的发音方法,就能发出准确的音。而声调的调值虽然是固定的,但音高却具有相对性。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汉语声调时,常常通过模仿教师发出的声调,对声调有初步的感知。但是机械的模仿很难与对声调的感知相联系。学习者能意识到汉语有四个声调,能正确地发出四个声调,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却仍然难以使声调内化到自己的语音系统。声调音高的相对性,在语流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复杂性,除了四个基本声调,还有轻声、变调等现象,这对以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掌握“地道”的汉语语音面貌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听辨和发音综合分析
在听音辨调和见字发音两项测试中,被试的发音偏误明显高于听辨音偏误。可以看出,中级阶段的学习者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声调意识,能够较为准确的辨认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但是在发音过程中,要将声调读准仍存在一定的障碍。结合两个测试的结果,被试去声掌握较好,阳平是辨音的难点,上声是发音的难点。
尽管被试母语不完全相同,但是测试中却体现了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可见无声调母语学习者对汉语声调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偏误来源和教学启示
(一)偏误来源
英语、菲律宾语、印尼语等母语的学习者,他们的母语系统中虽然没有明显的声调,但有语调。他们“照搬母语语调,形成各种各样的中介音,最后组合起来”[6](P175),所呈现的语音面貌不是“平声平调”,而是“怪腔怪调”。声调和语调之间存在着“同时叠加和连续叠加”的关系[7](P34)。声调和语调虽然属于不同的系统,但是在语音表达中会相互影响。
被试者的汉语均达到中级,已经能够使用汉语进行相对完整的交际。而声调的系统教学大多集中在初级阶段,声调在交际中起到辨音辩义的作用,但“由于羡余成分常常属于信息交流中的剩余信息,因此在交际中即使出现错误也不会造成很严重的障碍,交际仍然可以是有效的,这样就可能导致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以后,缺乏动力去改正声调偏误。”[8]在交际中,尽管学习者声调存在不足,交际双方也能根据语境补充,而不会产生很大的沟通障碍。这是学习者改正声调错误动力不足的又一原因。
在测试中明显可以看出语流中声调偏误率高于单字声调偏误率、读音难于辨音、辩读难点不同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辨音属于听觉上的形象记忆,发音属于一系列发音部位的运动记忆。虽然“辨”和“读”的都是汉语四声,但是这却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在学习声调的过程中,辨认声调属于意义识记的过程,在了解了汉语四声后,通过听觉感知,将声调意识纳入自己的语音知识结构;朗读声调属于机械识记的过程,在初级阶段的语音学习中,学习者通过模仿和依靠机械重复对声调进行识记。不同的认知记忆方式导致了被试在“辨”和“读”中出现了不同的偏误倾向。
(二)教学启示
1.在语流中进行声调教学
学习者单音字词声调偏误少,但是在交际中却常常把声调“丢在一边”。汉语声调的音高具有相对性,在语流中容易产生变异,就算学生掌握了四声也不一定能摆脱“洋腔洋调”。因此,语音应贯穿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始终,特别是中高级阶段,更要重视在成段表达中的音准练习。
2.中高级阶段加强输出训练
初级阶段的语音教学帮助学生在声调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有了对声调的听辨能力。但“听得清”不等于“说得准”,因此到了中高级阶段,更要加强在表达中的语音语调练习。在交际中,对于不懂的词汇和语法项目,学习者可以采取回避和简化策略,运用已有的词汇和较为简单的语法进行表达,但是发音难点却无法回避。声调是汉语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在中高级阶段要加强输出训练,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汉语使用者。
[参考文献]
[1]孙菲菲.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语音问题[J].文学界,2012(11).
[2] 吴门吉,胡明光.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3] 贺晨吟.西班牙语国家留学生习得汉语声调偏误实验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朱珠.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声调学习及偏误的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 林珍华.从英语语调与汉语语调对比看对外汉语声调教学[J].知识经济,2011.
[7] 李智强,林茂灿. 对外汉语声调和语调教学中的语音学问题[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8(3).
[8] 汤有.印尼高中生声调学习难点及其教学应对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onal Learning of Multinational learner
HUANGBin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China)
Abstract:The tone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especially to those from no tone situations. We Investigated 52 multinational learners about their acquisition of Chinese pronunci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honetics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conclusions are provided for compiling multina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Key words:tonal Learning; acquisition; investigation
[責任编辑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