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的一部力作

2022-06-01颜晓峰

关键词:历史经验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

颜晓峰

[摘要]彦东教授新著《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是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一部力作。该著作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贯通大历史观,将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二是凸显问题意识,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三是秉持系统思维,将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2)02-0158-0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决议》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产生了一系列体现“初心使命”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有效指导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始终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打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始终坚持批判和抵制国内外反动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与渗透,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推进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积极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维护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系统梳理和概括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高度契合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发展历程、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体现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要求,对推动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的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葛彦东教授新著《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的优秀结项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是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一部力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9)。该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拓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维度,凝聚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力量,营造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氛围,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基础,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能力,构建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防御体系,推进实现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化,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等10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主要做法、伟大成就,全面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体系。

该著作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贯通大历史观,将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大历史观蕴含着时间的纵深和视野的宽广两个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并强调“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如何学习和运用中共党史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提供了根本遵循。该著作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坚持运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流主线、主流本质,将民族立场与世界视野相结合,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中分析其演变机理,探究蕴含其中的历史规律。一方面,研究有历史纵深。该著作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实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发展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在时间之维揭示了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研究有全球视野。研究者从全球视野出发比较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与国外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异同,在比较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特色和经验得以更清晰地呈现,并带给人深刻启迪。

二是凸显问题意识,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点亮思想、催生实践创新的火种。在纠正“左”“右”倾向错误、防止“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特别是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始终面临着巨大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紧扣历史脉搏,回应时代之问,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规律。该书坚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从研究问题的视角客观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得失,观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助力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之问。该著作虽侧重历史经验研究,却没有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真面目的基础上,将历史与现实、史实与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历史经验的研究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关照性。作者聚焦思考并剖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干扰破坏带来的新变化、新特征,防范西方反动腐朽思想文化滲透及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叠加效应;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方法,总结和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等理论和实践问题。EEE0413E-F716-4577-8DF3-F939F98C5418

三是秉持系统思维,将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研究相结合。系统思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层次性,也是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的总体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涉及的领域和覆盖面非常广泛,没有一种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维,就很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有效的把握和系统的概括。同时,又要注意系统的内部结构,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的认知和把握。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需要在研究总结和概括提炼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研究问题与观点阐述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该著作撇开孤立、静止和片面地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注重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驗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系统的整体性与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系统的开放性与环境的协调性,注重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研究的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阶段意识形态建设主要任务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发展变化为线索,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建设等核心要素,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建设氛围、壮大发展实力、推动实践创新等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内容涉及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领域、历史进程、主要任务和主要成就,观照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现实,形成了较为完整、较为严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研究体系。该书不仅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在章节的结构上也体现出严密的逻辑关系,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研究经验、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团队协同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

全书史论结合、经纬交织、逻辑严谨、文笔流畅,不仅在学理上具有厚重的科学性、学术性和思想性,而且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最终成果,应该说研究取得了较为重要的理论突破,达到了国内前沿的学术水平,堪称是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精品力作。但着眼于意识形态动态发展的现实,该著作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近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干扰渗透,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同样给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此等等需要学界时刻关注、跟踪研究。希望作者持续关注这一领域,不断总结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为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责任编辑薄刚]EEE0413E-F716-4577-8DF3-F939F98C5418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