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休后,这些老人热衷走向垃圾堆

2022-05-31田进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垃圾北京老年人

在北京上万个社区中,有很多热衷捡可回收垃圾的老人。据曾任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的王维平调研,2000年初期最高峰有15万拾荒大军在北京走街串巷拾荒。因回收价格的走低、回收品类的缩减以及市场规范化发展,曾经负责北京不同区域垃圾捡拾的“四川帮”“河南帮”等已经悉数离去。现在,这种传统的垃圾回收模式更多成为这座城市老年人的专属。

争取而来的生活

7年前,在北京工作的儿子生孩子后,张贵英离开贵州,赴京负责帮忙照看孩子。哄孩子、打扫卫生、做饭几乎占据了她在北京前三年的生活。后来,孩子上幼儿园,她就闲了下来。除了接送孩子与做饭,白天时间她变得无所事事。

也是在“使命”完成后,张贵英发现,捡垃圾成为消磨时间最好的方式。在四年的捡纸壳生涯中,附近小区的最佳捡垃圾时间、区域,她了如指掌。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她与儿子儿媳数次争吵后才得到的结果。开始捡垃圾时,张贵英就遭到了激烈地反对。一开始,她还和儿子儿媳争辩几句,到后来,她干脆不反驳,自己白天正常出门捡垃圾,子女回家后就安静待在家中。

数次博弈后,她和儿子勉强达成一致。她会尽量把纸壳放置在自己房间的阳台,回家后就换一套衣物,四五天售卖一次纸壳。下雨天和下雪天不出门,防止因腿脚不便摔伤。

因为捡垃圾,这样的争吵也无差别地发生在李祥(化名)身上。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籍老人,李祥在退休闲下来后,就开始了捡纸壳。他说:“在商品房小区,除业主外,小区根本不允许其他人随意出入。一个楼里的年轻人又多,他们都有网购的习惯,丢弃的快递盒就更多。看到了就觉得浪费,于是路过垃圾箱边就忍不住伸手捡回家,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在捡纸壳的同时,李祥也会将垃圾箱里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带回家——从别人家弹了几次没用的电子琴到装饰品、花瓶,日积月累地堆满了客厅与卧室。

虽然与子女分开居住,但每逢周末子女来看望自己时总会唠叨上几句。为了避免不痛快,在每年春节前,李祥都会把所有东西清理一遍再大扫除。

生意与慰藉

作为最能直观感受到捡垃圾老人数量的收购商,常驻北京市朝阳区安慧北里的垃圾收购商张笛(化名)列了一组数据——正常情况下,每天能收集约500公斤的废纸壳、塑料等可回收物,以一位老人平均提供5公斤可回收垃圾计算,每天就有100位老人前来卖垃圾。

张笛介绍,这样的数量级还只是建立在附近有三个流动回收商户的基础上。

在张贵英居住的小区楼下,只要不是雨雪天气,常常会聚集十余位社区里的老人。从下象棋、打扑克牌到围观聊天,老人们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因为文化背景和口音等原因,张贵英无法融入其中。于是,她选择了最能触手可及的垃圾回收。

最近几年,除了与家人说话,张贵英极少与人主动沟通。她性格从刚来北京时的好奇热情变得沉默寡言,平日也会尽量安静地出入于各个垃圾站。她表示:“因为捡垃圾习惯了独来独往,自然也就不怎么和别人说话。”

随着线上预约、线下上门回收垃圾的平台公司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被吸引。但张笛表示:“老年人也弄不懂網络回收,他们就喜欢散着步把纸壳卖了,有时我们还能帮他们做点搬家活,顺带回收旧洗衣机、旧空调等。这种人情交往是线上回收平台取代不了。但如果利润持续这么低,可能我们就换行了,老年人只能去更远的收购站卖垃圾。”

这似乎是一个收益不多,且正在逐渐萎缩的江湖,但对于老年北漂张贵英、北京土著李祥而言,这并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似乎也意味着某种慰藉。

(摘自《经济观察报》 田进/文)

猜你喜欢

垃圾北京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垃圾去哪了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北京,北京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