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解读

2022-05-31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钢铁行业钢铁企业钢铁

□ 高 金

一、钢铁行业发展环境及物流总体情况

1.钢铁行业发展环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一年。2021年,我国经济与社会活动不得不伴随疫情同步发展,围绕国家“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结构政策方面将重点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侧堵点等方面展开,并会重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农业农村、市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会靠前安排重点项目具体实施,包括加快推进在建工程、新开工建设成熟项目,总体上拉动有效投资。届时,全国会在超前基础设施投资、新基建、新能源项目等环节的拉动下,促进钢材产品的需求增加。

2.钢铁行业的物流总体情况

(1)现状及成绩

钢铁行业物流存在供应链长、运输方式多样、物料种类多、物流量庞大等特点。“十三五”以来,钢铁物流环节作为降本增效、低碳环保的重要抓手,逐步开展绿色物流、高效物流、低成本物流、智慧物流等工作内容。以鞍钢、河钢等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在物流专业化管理及精细化管控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企业保产保供、最优成本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同时,多式联运、智慧物流被众多企业重视,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物流运行成本。

(2)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外部物流量巨大。我国钢铁原燃料产地、生产基地、钢材主要消费地分散,导致原燃料和产品长距离运输。尤其是东北、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钢铁产能过度集中,大量生产的钢材产品北材南运,南北区域供需错配。此外,由于行业对国外铁矿石依存度高达80%以上,大量铁矿石要经过长距离运输才能到达内陆钢企,运输量大,成本高。

二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钢铁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工作长期滞后。企业虽建有物流信息化模块,但模块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等问题突出。

三是物流效率低。钢铁企业所涉及物流包括原燃料仓储、运输及装卸搬运等多个环节,以上环节均属于钢铁企业的服务环节,处于钢铁生产流程的辅助位置。故在这种情况下,钢铁物流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包括机械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运行能力不足、年久失修、人员干预、操作频繁等。以上设施设备情况,造成物流系统运行效率低下。

四是物流成本概念模糊。部分钢铁企业对物流成本认识模糊,仅把物流成本理解为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严重低估了物流运行对企业降本增效的作用。

五是标准化工作滞后。钢铁物流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滞后于整个钢铁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特别是能够有效指导钢铁流通领域、钢铁企业内部运行环节的基础性标准较少,行业内部缺少“对标”依据。

二、钢铁物流高质量发展方向

1.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绿色物流

国家相继颁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从运输角度推进全行业开展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及运行,重点推动大宗原燃料及成品向“公转铁”“公转水”的运输方式转变。

2019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该文件中明确指出将清洁运输环节作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评估工作的重点之一。现阶段,部分省份对超低排放评估中有组织评估、无组织评估、清洁运输评估分别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倒逼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清洁运输评估环节的企业外部清洁运输比例、厂区内部汽车运输车辆排放阶段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阶段成为重要评估点。

2.智能化升级,实现智慧物流

钢铁智慧物流是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数据自动采集、智能运输、自动仓储、信息智能交互、调度集中控制等现代物流技术在钢铁物流中有机融合,实现钢铁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网络化、智能化,使钢铁物流系统具有感知、学习、推理、判断的能力,为钢铁物流管理决策提供智能支持。钢铁智慧物流的发展路径是要在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软硬件充分结合实现智慧化,并通过智慧化最终实现集约化、高效化的目标。

3.产业化发展,打造物流产业

近年来部分大型钢铁集团公司,如中国宝武等,已经把重点放在产业链延伸服务及多元产业发展方面。特别是与钢铁企业强相关的物流产业,从降本增效、价值回归等多个层面受到钢铁企业的重视。

马钢、包钢、鞍钢、昆钢等均成立了物流产业板块实体,开展包括运输、仓储及物流园区经营等多种物流业务,依托钢铁主业实现物流产业的“开源节流、价值回归”。

4.标准化构建,实现物流标准引导

钢铁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物流领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标准缺乏统一规范,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钢铁行业物流量规模巨大,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在内的物流标准化体系亟待完善和提高。开展钢铁物流标准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中重大工程——现代物流标准化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钢铁行业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钢铁行业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制修订工作的开展,是钢铁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践行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

三、《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解读

1.制定该标准的目的及意义

钢铁行业物流量规模巨大,按理论值计算钢铁企业每生产1 t钢外部产生4~5倍物流量[1],钢铁企业内部产生8~10倍物流量。在庞大物流量的背后,钢铁行业乃至企业自身一直缺少对钢铁物流的重视及对钢铁物流精细化管控的清晰思路。行业内部对钢铁物流的管控长期存在管控范畴模糊的痛点,行业物流环节的对标活动也长期缺少抓手。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基于行业痛点,在借鉴《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GB/T 24361—2009)、《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 20523—2006)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及企业应用实例,与开展该项工作较早的钢铁企业(包括河钢集团、鞍钢集团、山钢集团等)一同编制了《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已经于2020年底正式发布。标准充分结合钢铁企业的物流运行特点,创新建立了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指标体系,并重点明确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统计指标概念及统计计算方法,能够指导行业及具体企业的物流成本统计工作,使之更具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能够实现各钢铁企业在同一标准下开展“对标找差”工作,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对标挖潜,实现物流环节的系统降本增效。

2.标准编制思路

《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设计与编制主要以问题与需求为导向,切实从钢铁企业在物流基础管控环节的缺失与空白为出发点,提高钢铁企业对自身物流环节的重视程度,明确钢铁企业物流界面与统计范围,并给予钢铁企业自身“有理有据”的数据支撑,以便企业根据真实运行数据,开展自身物流环节的规划、优化等工作。同时,该类数据还能够开展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标,协助不同区域、不同运行模式的企业开展“物流对标找差、降本增效”。通过制定符合行业特点、覆盖全面、可执行的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统计类标准,能够为钢铁企业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方法支撑。

该标准借鉴已经公布的《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2项国家标准中的部分技术方法,并根据钢铁企业物流运行的特点,对企业物流统计范围与计算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扩展与细化。同时,为了能够覆盖钢铁行业供应、生产、销售、流通等多个环节的物流内容,标准力求借助供应链物流的发展思路,将钢铁供应链物流的全体系进行有效划分,并将参考标准中的管理成本进行简化,以便钢铁行业物流管理者在具体的物流统计管理中能够“可实施、可操作”。

3.标准技术内容

该标准的技术内容包括钢铁企业物流体系构成、钢铁企业物流功能要素、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和规范性引用附录(成本计算表)。

其中钢铁企业物流体系构成章节,结合众多钢铁企业的工艺及工序,对钢铁物流构成界面及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将钢铁企业供应链物流划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废弃物物流和逆向物流,并对钢铁企业各环节物流界面进行界定,从统计范围、统计内容角度明确钢铁企业物流界限。

钢铁企业物流功能要素章节,主要包括物流涉及功能要素的概念说明,具体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

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章节为该标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钢铁企业供应物流成本构成、生产物流成本构成、销售物流成本构成、废弃逆向(回收)物流构成、存货相关物流成本构成等内容,以求对供应链物流成本进行清晰梳理与说明。针对钢铁企业内部生产物流的复杂性,标准按照生产工序间物流过程所涉及的物流功能要素成本进行梳理,力求将生产工序间的物流作为生产物流统计范畴,并明确生产物流与生产工序之间的界限,以便解决钢铁物流管理者对生产物流与生产工艺界面划分模糊的问题。

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章节,主要介绍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计算方法和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统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钢铁企业物流成本计算表及附录主要针对以上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的内容,编制了统计表格,便于物流管理者结合自身需求设计相关统计报表。

该标准力求对钢铁企业物流统计范围的清晰界定、对统计范围物流功能要素发生成本统计的全覆盖,以便标准内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钢铁企业。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者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号入座”,参考标准相关内容,以便有效支撑企业物流环节的管理。

4.标准应用领域

钢铁企业物流成本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支撑了钢铁行业物流环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为众多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工具,并能够促使钢铁行业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开展行业内部的对标工作,最终推动全行业钢铁物流降本增效措施的有效推广,降低行业总体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5.标准编制单位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归口,得到了河钢集团有限公司、陕钢集团有限公司、马钢集团物流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宏泰物流有限公司、山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立恒钢铁有限公司、五矿发展有限公司、欧浦钢网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其中,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对该标准共同进行了前期研究、调研和标准的编制、修改和技术数据验证工作[2]。

6.标准应用实例

标准经过企业的规划咨询、企业实际管理应用,先后召开8次研讨会对标准进行逐字逐句的审查、沟通与交流,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先后收到近60条反馈意见与建议,标准编写人员按其对标准逐一进行了修改与完善。2019年标准通过了专家审核,并于2020年底正式公布。以下是标准的应用实例。

(1)河钢集团唐钢公司

唐钢在物流业务改善之前,与国内各大钢铁企业一样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如物流功能要素管理、业务职能分散,铁路运输、汽车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港口集疏等工作效率较低,信息缺失,物流成本高,等等。对此,唐钢领导非常重视,顶层推动,并建立起一套较为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合作,在进一步梳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物流构成,纵向对标,系统推进各环节降本增效攻关项目。通过物流成本的精细化管控,成本降低显著,3年累计吨钢物流费用降低168元,累计实现物流挖潜增效13.86亿元。

(2)新余钢铁

作为内陆型钢铁企业,新余钢铁积极开展物流优化降本措施,采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已经编制较为成熟的物流成本标准体系进行物流原始成本的统计工作,并在逐项梳理、逐项降本的措施下,实现了吨钢全供应链物流成本降低31.95元的成绩。

7.标准的后续工作

(1)进一步推广该标准的宣贯

标准编制的目的重在应用,为了进一步使钢铁行业更加重视物流的运行,急需开展该类标准的宣贯与应用,让全行业达成共识,对钢铁企业物流的概念、物流范畴及物流成本的统计办法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并且能够使钢铁行业对钢铁物流环节有统一的语境,便于行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能够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合理对标。

(2)开展物流精细化管理咨询工作

在开展宣贯工作的基础上,指导行业、企业对标准的应用也是重中之重,建议企业开展以物流成本核算为核心理念的物流精细化管理咨询工作,让物流成本更加透明、让物流降本增效有的放矢、让物流在保障钢铁产业链及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开展钢铁物流精细化管理咨询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输出了很多理论及应用方法,在物流精细化管理咨询环节能为行业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支撑。

(3)开展信息化实施工作

物流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咨询服务、标准宣贯和应用,以及对企业物流环节的流程梳理,均是基础性工作,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物流全面融合的同时,需要将精细化管理、标准应用等转化为信息系统、数字化系统,从而逐步取代人的重复劳动。企业针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及分析,应建立在动态变化的理念上,搭建物流管控信息系统,利用成本作为支撑实现物流环节实时调度与优化的依据,指导企业生产运行。通过产销一体化系统将物流信息植入钢铁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之中,可进一步针对物流调度及成本模块进行开发,有效指导企业在最优成本条件下安全生产。

猜你喜欢

钢铁行业钢铁企业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解读
关于印发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
“钢铁侠”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钢铁行业PM2.5控制策略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1~5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