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2-05-31孙菊史士丽
孙菊 史士丽
223800 宿迁瑞年康复医院,江苏 宿迁
脑出血又称为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机制为脑实质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脑水肿,造脑神经损伤,该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治疗脑出血的方式以颅内血肿清除术为主,但单一手术治疗会遗留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对脑出血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加快患者康复[2]。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方式,该模式以护士为中心,建立不同学科医护小组。基于此,本研究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旨在分析该护理模式对其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宿迁瑞年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1~86 岁,平均(60.54±15.77)岁;发病时间0.2~3.5 h,平均(2.35±0.18)h;出血量25~36 mL,平均(31.35±3.13)mL。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1~85 岁,平均(61.38±15.52)岁;发病时间0.2~3.3 h,平均(2.42±0.21)h;出血量26~35 mL,平均(31.24±3.21)mL。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 影像检查确诊;②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③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无法沟通者;②听力或交流障碍者;③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衰竭者。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责任护士针对患者心理开展护理服务,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用药指导、相关疾病知识宣教,保证患者体位良好和大小便通畅,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生活作息,叮嘱其多食用高营养食物,禁多盐、高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与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模式。常规护理内容同对照组。以护士为中心的多科学护理措施如下。①组建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小组,成员由责任护士长1 名、护士4 名、主治医师1 名。心理师1 名组成。②护理方案制定,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基本信息记录,将其分享至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长,由责任护士长组织护理方案制定会议,建立一套以护士为中心的个性化多学科护理方案。③多学科交流会,责任护士长定期开展交流会,各学科成员进行汇报,由责任护士长进行总结,然后改进护理细节。④多学科护理小组各司其职,责任护士长做好协调各科成员,并归整患者信息档案,配合组内成员建立档案袋,其他成员需以护士为中心展开工作;脑出血主治医师需定时评估患者病情,诊断其临床表现,反馈到护士处,护士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改进;康复训练师应评估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安排合适的康复锻炼计划,配合护士开展康复工作;营养师通过护士提供的基本资料,定制相应的营养膳食;2 d检查1次患者的心理状态,安抚其消极情绪,嘱咐患者若出现心理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对其进行检查和上门服务,加强与家属的沟通,随时汇报给责任护士长。⑤各方应以护士为中心,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需求,不断调整各科的工作细节。
观察指标: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总分42分,分值与神经功能成反比;②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量表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一般健康状况4 个维度,总分100 分,分值与生活质量成正比;③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满分10 分,0~3 分为不满意,4~7 分为一般满意,8~10 分为非常满意。总有效率=(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0 35.62±5.14 30.94±3.15观察组 40 35.79±4.88 26.75±2.91 t 0.15 6.18 P 0.88 0.00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均升高,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s,分)
组别 n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状况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0 46.71±3.77 52.38±5.15 46.88±3.98 55.19±4.93 46.94±4.19 55.54±5.21 45.68±4.69 55.11±5.47观察组 40 46.73±3.51 68.11±5.82 46.84±4.25 67.84±5.62 46.55±4.13 67.62±5.47 46.22±4.34 66.22±6.54 t 0.02 12.80 0.04 10.70 0.42 10.11 0.53 8.24 P 0.98 0.00 0.97 0.00 0.68 0.00 0.59 0.00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讨 论
脑出血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的颅脑疾病,是由脑实质内出现血管破裂导致患者的出血,因此又称为出血性脑卒中,临床多表现为意识不清、失语、偏瘫等,好发于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人群[4]。相关文献显示,脑出血约占脑卒中发病人群的30%,致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疾病,且预后效果相对较差[5]。临床上主要采取颅内血肿消除术,缓解患者颅内高压状态,单一手术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仍有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存留[6]。因此,在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病情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是基于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衍生的[7],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的护理,而以护士为中心可极大地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增加护理效率。
本研究结果中,护理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方法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分析其原因: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模式通过多学科专业护理人员协同护理,以护士为中心互相交流、协作,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护理干预[8];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训练,能够促进神经元修复,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根据护理人员的实时反馈,出院后协助患者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遇到的问题,避免不良反应发生,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本文结果还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可能为,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是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模式,通过多学科协作、构建多学科、全面性的护理团队,从围术期术前、术中及术后角度入手,针对患者现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强化患者饮食、起居、运动、心理及病房护理等,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质量,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有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9]。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黄文贞等[10]在虚拟病区中采用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模式后,结果显示,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模式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上述观点与本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为,该护理模式由多学科共同协商制定最终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个性化饮食、运动方案,在尽量满足患者自身需求的同时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同时,该模式增加了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能够起到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应用以护士为中心的多学科护理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