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矫正视力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2-05-31周丽霞
周丽霞
744000 甘肃省平凉市康复中心医院,甘肃 平凉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高发于长期受紫外线照射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过量饮酒、吸烟及老年人群,最显著的临床特征为视力下降,因此,这类患者大多伴有高度近视[1]。此外,患者通常还伴随对比敏感度下降、屈光改变、眩光等症状,若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失明,永久性地失去视觉功能[2]。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而高度近视也是眼科中的常见疾病,患者眼轴明显延长,视功能明显受损,视力更差,由于高度近视,患眼的眼轴长,眼球壁薄且厚度不均,晶状体悬韧带少且松弛脆弱,晶体后囊薄、韧性差、易破损,常伴有玻璃体液化、后巩膜葡萄肿,导致手术难度较大。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是白内障中的特殊情况之一,较单纯白内障的情况更为复杂,手术难度也明显更高。因此,本研究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术后,视力矫正的效果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将2018年7月-2020年7月甘肃省平凉市康复中心医院收治的30 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且拟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的眼轴长度均≥26 mm,以眼轴长度29 mm 为标准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8 例31 眼,眼轴长度为26~29 mm(长度不包含29 mm),平均(27.48±0.51)mm;男8 例,女10 例;年龄55~69 岁,平均(62.32±5.18)岁;病程2~8年,平均(6.05±1.33)年;病情成熟期6例,近熟期12例。对照组12例17眼,眼轴长度29~32 mm,平均(30.46±1.13)mm;男5 例,女7 例;年龄56~68岁,平均(63.25±4.75)岁;病程2.5~8年,平均(6.15±1.74)年;病情成熟期5 例,近熟期7 例。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本次研究已获准医院伦理会批准许可。
纳入标准:①符合白内障和高度近视的临床诊断标准;②视力皆已受到严重影响的高度近视患者。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眼科严重合并症的患者;②患有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③精神疾病史患者;④免疫系统障碍疾病患者;⑤不符合手术治疗条件和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①术前检查:进行术前眼部检查,记录术前每位患者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进行常规的眼底、眼压、角膜、角膜曲率等检查,做好眼部A、B 超检测,视力检查表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A超或B 超检测连续进行5 次,取5 次数据的平均值;术前检测血压、心电图、血糖、肝功、肾功、免疫系统和传染病史检验,确保各项数值符合白内障手术条件。②手术操作流程:指导患者平卧,对其进行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浸润麻醉,为确保麻醉到位,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麻醉,一般为4次,麻醉期间,可同时做好消毒铺巾和粘贴一次性手术贴膜的准备;在麻醉起效后,打开眼睑,使用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结膜囊,之后确认手术切口再次进行表面浸润麻醉,在角膜缘2点位做角膜辅助侧切口(15°穿刺刀),11点位角膜缘做3.0 mm 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进入前房,前房注入黏弹剂,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超声乳化晶体核,I/A 皮质,抛光后囊,再次前房注入黏弹剂,推注器植入人工晶体,调节人工晶体位正;I/A 注吸前房及囊袋内黏弹剂,水化密闭角膜切口,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包眼,结束整个手术流程。③术后检查:于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眼底、眼压、验光(电脑、检影、插片)等。
观察指标:术后随访3 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矫正、眼轴长度。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以及Pearson 相关分析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矫正、眼轴长度情况比较:术后随访发现,试验组患者的最佳视力矫正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与平均最佳视力矫正值呈负相关,即眼轴越长,矫正情况越差(r=-0.92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矫正、眼轴长度情况比较(±s,mm)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矫正、眼轴长度情况比较(±s,mm)
组别 n 眼数 平均眼轴长度 平均最佳视力矫正值试验组 18 31 27.48±0.51 0.61±0.05对照组 12 17 30.46±1.13 0.19±0.03 t 9.846 21.709 P 0.000 0.000
讨 论
白内障和高度近视都属于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但两者合并发生的情况较为特殊,相对于单一发病,并发的病情更为复杂[4]。白内障主要是指人眼组织中的晶状体发生了病变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浑浊影响了视网膜成像,发生视力下降的一种常见眼科病症。高度近视被称为病理性近视,主要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 的屈光不正现象,往往是由于眼轴过长所致,两种病症的共同特征为视力功能低下[5]。在临床中,两种病症通过常规的视力矫正方式大多效果不够理想,若两者并发,其视觉功能更差,治疗难度更高。
白内障按照病情发展,一般分为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和过熟期,从初发期到过熟期,晶状体的病变和视力减退情况逐渐严重[6]。一般情况下,初发期、未成熟期阶段的视力功能受损较轻,一般选择采用非手术疗法,而只有成熟期和过熟期的患者大多会选择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通过配戴眼镜的方式来矫正视力[7]。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是白内障中的特殊情况,较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情况复杂,手术难度相对较高,术中、术后容易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比较有一定差距。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其视力矫正效果不够理想,主要的一个因素是高度近视眼轴拉长引起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可能还与高度近视的眼轴拉长所致的视网膜变薄有关,但具体相关性不甚明确[8]。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的过程中,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术后复明。该手术方式创伤小,角膜散光小,术后恢复较快,但技术要求较高,操作较复杂,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才能完成,否则容易发生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如果合并这些情况,术中可进行囊袋张力环的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缝线悬吊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考虑,同期不植入人工晶状体,下次手术再植入。高度近视患者后部巩膜扩张,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术中、术后发生视网膜和脉络膜出血的概率较正常人明显增加。术前可适当预防性使用止血药物。此外,患者在术后需注意眼部护理,日常生活避免过度用眼,不用手或不洁物品擦揉眼睛,保持眼部周围皮肤清洁,洗脸时勿用力擦洗,需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抗氧化效果,保护晶状体的蛋白质。
杨建国[9]的研究对116 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按照眼轴长度分为不同的研究组,结果发现,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白内障摘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眼轴长度增长而下降,由此证明了高度近视白内障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其眼轴长度成负相关性,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有助于促进视力恢复,其视力矫正值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在今后治疗手术方案和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多考虑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术前对手术风险及预后做客观评估,有利于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