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四位一体”模式探索

2022-05-31张玉环刘永峰

中国油脂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四位一体国际化

张玉环,刘永峰

(陕西师范大学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西安 710119)

当前国际形势异常严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食品行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其行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投入是食品产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现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食品专业,其中有50余所院校设有食品方向研究生培养点,为我国食品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如何进一步提高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进而推进我国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造福国计民生是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四位一体”的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为推动新形势下食品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借鉴。

1 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专业起步早、发展快,食品方向研究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逊于国外研究生。现今,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国内各个院校已经开始了教育国际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科特色开设新的与本专业有关的国际化课程;二是树立我国高校国际化理念,定期送教师出国培训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培训,使教师能尽快了解、掌握最新国际课程理念;三是分批、有步骤地开发和建设国际化课程;四是与国外高校建立相互交流合作联系,积极招收海外留学生,派遣中国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

但是,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国际化培养理念尚未建立。在食品专业技能培养、学科建设、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国际化竞争力劣势明显,国际化发展缓慢。②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食品专业研究生、教师规模小。③食品专业研究生校园国际化交流氛围不浓。食品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国际观念、外语交流能力等国际教育能力不高,不愿意招收外国留学生,影响了外国留学生招收数量。④食品专业研究生英语基础差。虽然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英语学习,但大多数研究生不能熟练阅读外文文献,更难于直接与外国人交流。⑤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教材建设落后。⑥食品专业课程教学队伍国际化程度低。

2 “四位一体”的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构建

提高国际化水平,打造研究生国际交流平台,培养能服务国际化“一带一路”战略的高素质食品方向研究型人才,是我国食品专业研究生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方针的使命。高校应积极推动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贡献力量。为此,本文提出了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四位一体”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②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③国际交流体系建设;④国际化考核体系构建。

2.1 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的实现,必须依托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我国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应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做到:①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比例,现今食品专业研究生导师的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足,且存在导师知识结构老龄化、创新不足等问题。院校应扩大、充实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引进具有出国经历的青年人才或高水平外籍导师。②加强对本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培训,为具有出国意向的导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出国资助,构建“学术梯队”,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并开展国际合作,提高现有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③鼓励中外科研合作,积极组织国际会议,提高导师对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认识。

2.2 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

国内多数院校对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仍以传统的单一讲授式为主,缺乏对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交流和中外学术融合的教育。因此,针对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现实迫切性,且任重而道远。

(1)教学模式国际化

在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传统的讲授式培养模式变得多元化、国际化、生动化。在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的最大障碍是英语水平较低。因此,学校应积极加设双语课程,调整外语课程的课时量,引入浸入式全英文教学模式,即教材、授课、测试为全英文模式,任课教师以外籍教师或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为主。除专业课程外,其他公共课程亦应设立双语或全英文上课形式,各院校应鼓励学生选修该类课程,并通过设定“必修课”形式加强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强度。此外研究生授课方式应突破传统的课堂形式,引入国际会议学习、英文学术探讨、外籍学生交流等诸多形式,以增强课题趣味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2)教学内容国际化

食品专业是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食品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带来了极大挑战。对此,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的基础上,增设和发展跨学科、跨专业、交叉领域、边缘学科的课程。鼓励和引导食品专业研究生在国内外的对比学习中,了解当前学科短板问题、制约因素,并在此前提下选择实用的科学研究方向。教师应当培养食品专业研究生以不同角度、不同条件、不同高度的多维度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拓宽研究生视野,使学生具备国际化、全球性的格局和能力去投身食品科学研究。

(3)教学平台国际化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教育、政治、文化等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类国际化教育平台亦大量涌现。在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各院校应紧跟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脚步,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如:中国大学MOOC、Coursera、可汗学院、MIT公开课等全球课程线上分享平台的作用,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使书本知识可视化、形象化。开设互联网课程,邀请各领域国籍专家开设短期食品方向研究生教学课程或讲座,建立国际顶尖研究生教学模式。

2.3 国际交流体系建设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现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助于加快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而言,我国食品专业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比例很小,交流时间和深度相对有限,学生受益程度较低。为此,高校应做到以下3点:①加大对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交流的投入,建立健全研究生国际交流考核体系。设立研究生国际合作专项资金,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语言培训,申请“国家公派”“省公派”等留学项目。②丰富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交流形式,开拓交流渠道。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长期的实质性的国际合作。③积极开展国际竞赛。鼓励食品专业研究生参与AMC、IGEM、ACM等国际竞赛,设立参赛资助基金和奖励、奖项。

2.4 国际化考核体系构建

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水平如何,培养方式改革举措的效果如何,与国际一流食品专业相比优势或差距在哪里?要明确这些问题,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量化指标,对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培养模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比分析,查找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指导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时调整,促进我国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马雪红等[1]提出了用于评价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模式的指标,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取、细化,筛选了用于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评价指标,见表1。表1中为每项指标设置了评价细则,并按权重设定了指标分值。该评价指标体系有望使评价结果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表1 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3 总 结

在“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为我国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提供了契机和挑战。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尤为迫切。探索食品专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新模式,提高食品专业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任务。为此各院校应该加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度,通过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国际交流体系建设、国际化考核体系构建的“四位一体”途径,实现国际化高素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四位一体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语言推广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