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运周期柔道训练赛前竞技状态调控基本模式探析
2022-05-31李洪军
李洪军
摘 要:本文依据青少年柔道训练特点及实践,对柔道训练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主要原则、任务、措施、过程以及训练周期安排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省运周期柔道训练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基本模式,提纲性较强,具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省运周期;柔道了;赛前;竞技状态;调控;模式
当前柔道竞赛规则变化和运动员间竞技实力日趋接近,任何一个小因素都会影响比赛胜负,得分往往取决于在某些微小因素上夺取的微小优势,单靠大负荷拼搏式训练已无法取得优势。赛前训练要在心理、营养、管理、比赛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调控;赛前训练突出负荷与恢复节奏性,要有明显跳跃性,敢于冲负荷,也要敢于调负荷,这是产生最佳超量恢复和最佳竞技状态的必要条件,也是取代传统无节制的拼搏式训练最佳方式;赛前训练要一切围绕比赛需要进行适应性训练。负荷上加强比赛性负荷,参加热身赛,增加训练中的比赛性因素或比赛性、对抗性训练内容,越临近比赛越要突出强度,选择强度类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
一、赛前竞技状态调控主要任务与主要措施分析
(一)技战术状态调控根据部分运动员比赛水平低于训练水平、以及得意技不突出的状况,技战术能力调控的核心在于:强化得意技的得分能力;丰富技战术体系,加强不同技术间的连接变化能力;强化寝技技术能力;加强把位控制能力和步法、手法与进攻技术的连接;加强困难条件下的技术应用能力;系统进行战术意识、战术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对比赛局面的把控能力和场上应变能力;进行针对性技术设计和系统训练;系统进行针对性战术设计和训练,形成固定战术与应变战术的有机结合。主要措施:重点队员及其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点系统分析和动态预测;系统进行技战术能力训练;技战术能力阶段评价与计划修正;不同性质的技战术能力训练;比赛模拟性训练;不同风格陪练的使用;省级比赛能力检验;技战术能力的目标化培养计划与实施;长中短期技战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与目标实现评价等。
(二)体能状态调控加强与提高耐高酸能力训练,特别是5-10分钟的高强度对抗性体能训练;通过系统的专项有氧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疲劳快速恢复能力,提高其重复多局比赛能力;加强个体化的专项核心力量能力训练,特别是手上控制能力、横向拉带能力、躯干扭转对抗能力和下肢夹控能力训练;加强专项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力量,平衡能力等训练,特别是髋关节灵活性、手法速度与准确性、脚下灵活性、躯干与下肢一体化的爆发力训练等。主要措施:重点队员的技战术特点及配套体能的系统分析和动态预测;系统进行与个人技战术能力配套的专项体能训练;制定個体化的体能训练目标,实施体能训练的目标化管理;建立体能训练效果的评价方法系统,实施专项体能阶段训练效果的评价与计划修正系统;有计划进行实战对抗能力训练,实施多元监控评价下的专项体能训练;制定并系统实施体能制胜的战术能力训练计划等。
(三)机能状态调控保障运动员以最佳机能状态参加省运会,对重点队员机能状态特点及历史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动态预测,动态把握运动员机能状态与训练负荷关系特点、机能状态与训练任务共变过程,制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调控目标,实施机能状态目标化管理和机能变化动态评价,科学设计营养调控、综合疲劳恢复、训练负荷节奏的机能状态综合调控系统等。
(四)心理状态调控保障运动员以最佳心理状态参加省运会,通过系统训练提高运动员心理能力,建立个体化参赛心理对策库等,对重点队员个体心理特征、比赛心理状态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动态预测,制定运动员心理状态调控目标和策略,实施心理状态目标化管理,建立运动员参赛心理对策库和赛场心理调控、指挥方案等。
(五)专项智能调控保障运动员以最佳智能状态参加省运会,通过系统训练提高运动员项目认知能力、训练感悟、理解与自我分析、设计和控制能力,培养用心训练习惯和能力,对复杂比赛局面把控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立运动员参赛智能对策和赛场智能调控、指挥方案等。
另外,竞技状态调控还包括健康状态调控和体重控制等。
二、赛前训练理论对省运周期训练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近年各类大赛前训练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以下结论和规律对省运周期竞技状态调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
(一)尽管赛前训练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但该训练是一个与训练负荷和机体生理、心理水平密切相关的可以进行科学控制的过程。把握好减量与疲劳消除之间和减量与适应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是赛前训练的关键。
(二)科学的检测和诊断是赛前训练成功的保障,该测试主要包括运动能力测式、机能水平测试和心理状态测试3个方面。赛前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该状态是一个以训练负荷为杠杆的生理和心理的调控问题,可以应用各种科学的手段进行检测、分析和评定。
(三)赛前训练模式应该形成于平常的训练,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将赛前训练作为平日训练的一项内容进行演练和研究,建立运动员训练负荷与疲劳程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实现对赛前竞技状态的预测和控制。
(四)赛前减量训练应尽可能保持训练的强度,为了避免体能消退的风险,赛前调整过程中必须保持训练的强度或强度高峰。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训练强度是维持有氧功率,调动无氧激素、维持速度和力量感觉的关键因素;其次,主要受中枢神经支配的速度和爆发力素质的训练“痕迹效应”很短暂,只能维持5天(±2)的时间,如果在赛前训练中大幅度减小训练强度,则不宜于速度和爆发力能力的保持。
(五)赛前减量训练减少训练的负荷量,赛前准备期负荷的减少应以牺牲训练的负荷量为代价,相当一部分世界高水平运动员通常将训练负荷量降到原训练量的41%-60%。
(六)赛前减量训练应保持或降低训练的频率。在赛前减量期间,尽管运用减量前训练频率的30%-50%就可以保持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水平,但是,对于那些对技术要求高的运动项目来说,训练频率的降低也许会加大“运动感觉”下降的风险。
三、省运周期柔道训练竞技状态调控周期安排
省运会为四年一个大周期。当前省内外柔道竞赛周期特点主要为一年双周期制(上半年锦标赛和下半年冠军赛)。根据该周期特点,把备战省运会的大周期又分为三个周期。年度周期内的竞技状态调控按照双周期特点来安排。备战省运会三个阶段分别为:夯实基础周期、巩固强化周期和冲刺突破周期。
(一)夯实基础周期(2014年冬训至2015年底)
考察备战省运会的后备人才,基本框定主力阵容大范围;完善队伍基础建设,构建训科一体化的科学化训练平台;以备战省运会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训练,全面提高主力队员的基本竞技能力,重点是提高运动员的综合体能、完善个人技术,同时开始系统培养运动员的专项智能和心理能力;尽可能多参加省级比赛,锻炼队伍,了解对手,检验阶段训练效果,为下一阶段的备战提供方向性的参考依据等。
(二)巩固强化周期(2015年冬训至2017年底)
进一步缩小备战省运会的主力阵容,制定实施参赛选手选拔方案;进一步完善队伍管理、训练、运转机制,使之逐步过渡到省运会正常备战模式;通过系统的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重点队员的专项体能、技战术综合应用能力、实施技战术的定向设计与整合、分析把握主要对手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技战术备战方案,继续加强心理能力、专项智能的培养,提高运动员的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心理稳定能力;围绕重点运动员,突出重点,突出训练强度,突出强强对抗,突出个体化针对性的综合能力提高;参加省锦标赛、冠军赛等重要省级比赛以及全国少年赛、青年賽等,进一步考察队员、锻炼队伍、了解对手、检验阶段训练效果,为最后的冲刺训练打下良好能力基础。
(三)冲刺突破周期(2017年冬训~2018年省运会)
通过综合选拔确定参赛选手;将队伍备战引导至临战准备模式,制定并实施参赛准备方案;根据主要对手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技战术方案并实施针对性训练;从比赛需要出发,全面训练提高参赛队员的综合竞技能力;演练参赛预案,模拟各种参赛条件,针对性制定个体化的参赛对策库;做好各种参赛保障准备工作;采取综合措施系统调整参赛队员的综合竞技状态,使之以理想的竞技状态参赛;参加比赛,完成比赛任务。
四、省运会赛前竞技状态调控模式的过程
(一)竞技状态全方位的综合培养调控手段
1、大负荷应激训练:强强对抗、教学比赛、综合实战、条件模拟、男陪女练、站桩训练、其它训练;
2、减负荷、调节负荷节奏与方式:减课次课时、保持负荷强度、负荷节奏弹性化、简化负荷方式、突出核心训练内容、强化特长训练;
3、技战术等综合模拟:技术模拟、战术模拟、比赛环境模拟、比赛节奏模拟、裁判执法模拟、比赛进程模拟、困难应对模拟、其它模拟;
4、心理智能准备:淡化省运概念、合理定位、合理比赛定向、合理自信、情绪控制、比赛唤醒水平、心理对策库、问题解决、自我分析设计;
5、综合调控:营养调控、医务监督、综合疲劳恢复、各种放松技术、科学膳食、运动能力康复、转场训练、训练方法变换、外出调整等。
(二)综合超量恢复、针对比赛的个体化综合应激适应。
(三)理想的赛前竞技状态诱导与形成。
(四)赛区、赛中、赛后的针对性调控,保持并练续发展比
赛需要的竞技状态。
(五)参加比赛,完成比赛任务。
参考文献
[1]段玉丞,闫琪,王明波,陈冲.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赛前个性化力量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9,27(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