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路径分析
2022-05-31孙志玲
孙志玲
摘 要:本文首先针对现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其次深入研究了其存在的具体原因,最后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未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该从。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高校,是我国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其也是我国加强技术产业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来看,其依然存在效率偏低的状况,并且根据相关的报道可以看出,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已经明显超过了80%,但是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总和上也仅仅达到了25%,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连5%都难以达到。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实际上受到的影响因素是相对比较多的,例如各地方因为政策方面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同时政府所能够给予的转化资金严重不足,这也就导致了高校以及群众本身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意识偏低。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许多的科技成果无法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为社会生产力,甚至出现了束之高阁的情况。所以,针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从协同理论的发展视角入手,切实探究其转化路径,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高校的科技成果实现更高的转化率,提高了科技成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一、现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高校的科技成果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不融合的情况
以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科技成果的产生,往往是需要基于外部市场对高校科技成果需求,从而进行转化的。但是,高校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往往在许多时候并不能够与市场的发展需求形成彼此适应的状况。第一,高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往往和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就是说这就导致了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很难实行转化,并且经常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彼此脱离的情况没,为此这些科技成果就会被封存起来。大多数情况下科研人员在针对科研项目进行申报的时候,总会选择一些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或者是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课题,所以更加注重的往往是理论层面的提升与创新,并没有意识到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与此同时,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也比较注重学术层面的理论培养,并不会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是不是可以有效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及产业化发展的目标。第二,即便当前高校可以研究出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其经常处于一种严重的自我封闭状态,所以高校在相关方面存在着市场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这也就导致了成果本身的价值无从体现。还有一些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依旧固步自封,考核一些科技成果的时候,依然选择分析其是不是进行了学术论文的发表、发表的刊物等级、成果的鉴定等等,并没有真正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硬性的考核指标。所以,这就导致了高校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协调的情况,这也是目前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中介市场之间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从一定角度来看,科技成果到底最终是不是可以有效转化成为生产力,并且也可以切实实现相应的效益,那么往往需要与其具体的流通情况相结合。现阶段,因为没有形成和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供需平台,所以大多数的高校在市场相关工作的开展方面存在严重的经验不足状况,长期以来因为缺乏完善的制度以及专业的人才,同时许多企业也并不了解高校现阶段的科研发展模式,这就导致了许多的高校失去了和一些著名企业开展有效合作的机会。还有一些企业想要寻找到相应的合适的投资项目,可是却始终没有办法从高校身上入手。或者说还有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具备相对完善的科技成果,可是因为要想将其进行转化,往往需要较多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也就导致了成果转化最终销声匿迹。实际上从当前我国的技术中介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其出现的时间并不早,并且发展到现在还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情况。高校与企业之间往往不会通过中介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企业与高校之间也没有办法达成及时的信息沟通平台。长此以往,中介服务机构也就因为自身信息的滞后性,导致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不畅,最终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
(三)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
从现阶段来看,高校虽然属于科技成果的提供方,但是许多时候因为高校所沿用的科研管理办法本身具有局限性,为此在后期的产学研工作开展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出相应的作用。第一,高校的科技管理体系并不适应社会以及市场发展的最新要求,也就是说许多高校从最初的科技成果选题,就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可实施性特点,科研人员以及整个团队并没有从未来如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此这也就导致了科研结果无人问津。第二,高校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并没有太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发展意识,这主要是因为科研人员本身的市场观念较弱,同时也不注重自身所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最终是不是真正可以进行转化,或者说如何进行转化。第三,大多数的高校在现阶段也没有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建立起相应的、完善的激励制度,所以许多时候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研究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长期以来科技管理制度的制约
究其原因,高校长期以来科技管理制度的制约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从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看。其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依然采用的是院系班级的管理模式,所以长期以来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影响之下,很容易导致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开展、所使用的设备仪器等等均停留在某一个固定的院系,这也就导致了科技人员以及科研资源之间很难实现真正程度的融合。其二,高校在哦科研管理机构的组织架构方面,选择的是分级管理的办法,也就是说有着明显的上下级关系以及典型的职权特点。这也就导致了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之间形成了很明显的对立面关系,长此以往就会造成院系当中科研工作的开展缺乏积极性。其三,各高校大多都不会专门设置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或者是机构,即便有一些高校设置了相應机构,但是也不具备完善的技术型、专业性人才。
其次,从外部因素的角度来看,现阶段市场对于高校的科技成果需求,是未来高校的科技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转化的必要保障。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彼此之间都是两个独立运行的系统,所以这也就造成了二者之间存在彼此脱节的情况。
(二)高校的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评价方面,经常存在注重数量却轻视质量的情况。大多数时候都会将论文数量作为衡量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73%以上的高校在针对科研项目进行屏蔽的时候都会考量科技人员在学术领域的学术价值状况、职称评定情况,而作为科技人员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职称是不是可以转化为住房的分配、工资福利的提升等等。
从外部因素来看,首先,政府及其她有关部门在针对高校的科技评价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引导情况,许多时候政府会通过科技奖励制度针对高校的科技成果研究进行评价,这也就导致了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次,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会受到高校排行情况的影响,也就是说会存在大学排行榜方面的压力。现阶段大学排行主要是考核论文的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所以这也就造成了高校在针对科研工作开展的评价指标上存在着严重的畸形与片面。最后,高校本身的作用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但是很显然,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缺乏服务社会层面的考核、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与完善。
三、未来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科技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在高校的内部建立起相对开放的科技管理方式,并且与院系之间要加强沟通,这样才能确保科研信息与高校领导者之间的管理决策存在着信息层面的互通,进而在更大程度上使得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得以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打造出跨学科、院系发展的科学研究团队。
其次,从政府层面来看,也需要积极改变从前传统意义上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案,通过尽可能加大企业的话语权,从而使得科研项目的发展能够真正作用于社会。尽可能促进高校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形成完善的科技评价管理体系
第一,高校针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与考核,应该充分秉承全面、科学、合理的原则,一方面需要考量科研工作着的论文发表情况、发明专利的数量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分析和考量这一科技成果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效益以及其未来所具有的潜在市场价值。
第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科技主管部门,也应该不断深化高校的科技评价改革,并且根据不同的科技活动,形成不同的科技活动特点。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尽可能形成具有明确导向与激励机制的办法,这样才能在高校内部真正形成一种潜心研究科研成果,不断追求真理与真相的研究氛围。通过尽可能提高基础的科学研究效果与前沿性的技术内容,努力加强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对国家发展、区域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体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有效引导社会上的多方力量,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科技指标针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注重科学合理激励制度的建设
从一定程度来看,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当中最为活跃同时也最为具有创造力的主体,其本身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后期的转化效益方面,都应该尽可能的形成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这样才能在满足高校发展效益的前提之下,尽可能体现出成果发明者以及成果转化者整体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科研计划、科技成果所具有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来看,国家也应该具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知识产权究竟应该归属于人,出了涉及到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发展、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理应归国家所有之外,其他的知识产权项目实际上都应该属于项目本身的承办单位。项目在后期可以由承担单位通过转让或者是入股等方式,依法开展相关工作,用于盘活知识产权且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另外,从国家的角度还应该充分制定出关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流程、税收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方案。
(四)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政府在高校以及企业之间所发挥出的作用如同桥梁,所以如何更好的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完美对接,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出与本地区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政策,这样才能更好的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实现全面的对接。例如政府应该有效鼓励高校建立相应的工业园区,这样才能吸引国内外的许多企业在工业园区内建立起相应的科技公司,并且高校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技术、或者是科研能力的方式进行技术入股。作为政府,不应该采取一种过分专政的方式,比如采用命令或者是行政干预的办法对市场进行全面的介入,应该尽可能采用一些柔性化的管理方案,通过将行政职能逐步转化成为监督的职能,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辅助以及推动的作用。另外,从最初立项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全局打算,也就是说后期如何进行成果的转化,都必须要纳入到考量的范围之内,如果在后期无法实现转化或者不具备转化价值,那么这样的立项就是不允许通过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要求各高校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相对更为完善的项目评价体系,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研究与发展。
(五)注重設立技术市场中介机构
通过建立技术市场的专业社会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帮助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对接。中介机构自身在人才管理、资金提供、信息资源、法律援助等方面具有其他途径所不具有的优势,所以其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将一些已经初具雏形且比较成熟的、具有市场推广价值的科技成果找到更加适合的企业,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找到了自身苦苦找寻的科技成果。针对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与服务,是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保障。市场中介机构对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技术评估工作的开展以及创新服务的落实,都可以有效帮助企业与知识产权的相关公司形成必要的对接,进而有效的进行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以及解决法律层面的相关问题。另外,作为中介机构,还可以有效凭借自身的技术、法律能力、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背景和关系,真正将相应的技术咨询服务融入到后期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当中,对于双方实现专利营销、转化谈判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好酒也需要有人吆喝,故而对于高校来说,建立起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则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的成果找到最终的归宿,同时也可以有效将现阶段的市场需求信息、企业的课题要求以及后期的经营信息有效的介绍给高校的相关科技人员。
四、结束语
从现阶段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同时这种转化工作也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影响到了社会多方的因素。通过多年来长期的社会实践可以看出,仅仅依赖于某一个部门或者是某一项举措就想完成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并不现实,其效果也不够明显。所以在未来就必须要注重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通过协同发展的理念入手,真正帮助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对接,切实提高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为我国打造创新性国家与创新性社会作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高钰,周蔚. 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N]. 检察日报,2021-11-15(007).
[2]郝涛,丁堃,林德明,康旭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与配置研究——36所“双一流”高校政策文本分析[J/OL].情报杂志:1-8[2021-11-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211105.1327.035.html.
[3]刘佳进,徐昕旸.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困境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21(22):107-108+9.
[4]王宇.创新生态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设计[J].现代经济探讨,2021(11):126-132.
[5]吴洪富,姜佳莹.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创新与未来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80-84.
[6]徐明波,荀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职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对比分析[J].高教探索,2021(11):34-42.
[7]翁沈军,韩旭.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0):1-4.
[8]陶薇,周建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缺陷与路径[J].现代企业,2021(11):154-155.
[9]王芳.创新驱动战略视域下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10):42-46+66.
[10]刘亚蕾,冯华.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的新形势和新对策[J].科技中国,2021(10):44-47.
[11]朱娅妮,余玉龙.全面提升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J].科技中国,2021(10):48-51.
[12]楊世君.高校教育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路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8):5-6.
[13]黄长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协同管理路径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4):146-147.
[14]林晓,江汉,刘芳.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视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路径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1):5-6.
[15]翟天任.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40-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