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馆校合作” 共建“书香校园”
2022-05-31徐雁
摘 要 论文通过解析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有关“未成年人”等有关数据,以及本世纪以来高校在读大学生阅读率进行性降低的现实,呼吁公共图书馆与当地大专院校加强“馆校合作”,共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书香校园”,从而深耕、拓展和高质量地提升“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关键词 馆校合作;全民阅读推广;书香校园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2.04.001
Strengthen “Library School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Build a “Scholarly Campus”: New Way to Cultivate, Expand and Improve National Reading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Xu Ya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data about “minors” 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Reading Survey” and the reality that the reading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decreased continuously since this century, this paper calls on public libraries an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library school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build a “scholarly campus” at all levels from basic educa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expand and improve the “national reading” with high quality, and build “scholarly China”.
Keywords Library school cooperation. National reading promotion. Scholarly campus.
0 引言
2022年是中央高层发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国家动员令的十周年。此后,“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年度主题词之一。诚然,大力培养国民开卷阅读的自觉习惯,藉以提升国民阅读率,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道德品味、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推进“终身学习”,加强“书香中国”建设,善莫大焉。在“十四五规划”的执行和推进过程中,担负着图书馆阅读推广和社会文化教育重任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如何深耕、拓展全民阅读推广,有所突破并有所创新,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倍加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依据2021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未成年人”阅读数据,以及本世纪以来高校在读大学生阅读率进行性降低的现实,在“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应与有需求的当地大专院校加强阅读推广范畴的合作,参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級“书香校园”建设,以深耕、拓展和高质量地提升“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而从多年来中国内地阅读推广的具体实践来看,“书香中国”的社会基础是“书香校园”和“学习型家庭”,离不开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行之有效的阅读推广工作。因此,在当前“双减”形势之下,如何把小学、中学和大学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洋溢着知识芬芳的“书香校园”,仍然任重而道远。
1 深入引导未成年人阅读,图书馆及阅读推广大有可为
据2021年4月23日“世界阅读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线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方对未成年人中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的三个年龄段,分别采用三套不同问卷所做访问后获得了结果。其中与本文题旨有关的我国内地有自主读书能力的未成年人阅读数据是:(1)在2020年,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4%,较2019年的82.9%提高了0.5个百分点;(2)9~13周岁年龄段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63本,高于2019年的9.33本;14~17周岁年龄段的课外书人均阅读量最大;(3) 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3%。可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年以来的“书香校园”建设,以及方兴未艾的社会性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产生了正向影响作用。然而,我们依然需要持续发力,才能久久为功,因为全民阅读及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本质上乃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效工程,急功不得,近利更不可,并无任何近路和捷径可达。而深耕和拓展在校儿童和少年群体的阅读推广,更是不乏空白,大有可为。其中由“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撰著的《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海天出版社2019年版),共计20多万字,著作者用随笔的手法,以短小精悍的篇章,侧重在从中外名著书目推荐方面,为“学习型家庭”“书香校园”以至“书香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材。
2 具有全民阅读书目指南性质的《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
在《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自序中,朱先生把其多年倡导的“新教育阅读观”,从事全民阅读推广研究和工作的新体会,提炼成为“四一六共论”,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1]1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第一章讲的是“阅读为什么很重要?”第二章讲的是“中国人应该读什么?”第三章讲的是“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从而全面揭示了从建设“书香校园”到建设“书香中国”的各层面工作。在书中,朱先生以三个大问号的方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解了有关全民阅读的理念、学问和方法等,有常识,有知识,有学识,更富有见识和胆识,其理想主义的情怀,专业主义的精神,社会实践至上的态度,令人钦敬而悦纳。
第一章《有书香,才有故乡:阅读为什么很重要?》,包含了《儿童阅读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阅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 《让校园充满书香》及《打造“中国人的精神春节”:国家阅读节》等15篇随笔和杂文,有重点地阐述了阅读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未来意义。本书的重点部分是在第二章《阅读的高度,决定国家的高度:中国人应该读什么?》,其中包含了《为民族精神导航:我们为什么需要国家基础阅读书目》等10篇书目学文章。朱先生把北京新阅读研究所多年来研发的8套书目做了必要说明和集中展示。在这一章中,具体讨论了从幼儿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学生的父母、教师的“分众阅读”书目,每一种书目的推荐好书都是100种。此外,还有两个在中国非常具有特色的群体——公务员群体和企业家群体的阅读书目,各100种。在每种书目中,有30种是必读型的基础书目,有70种是延伸阅读书目。作为一部“导读之书”和“书目之书”,《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具有了全民阅读推广书目指南的显著特色。
据悉,这一系列专题书目,都是朱先生发动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阅读推广人、图书馆人、媒体人、出版人等相关各界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遴选、仔细斟酌以后确定下来的中外古今的经典名著。建设“书香校园”,如能根据师生群体的需要,把其中数百种书目配置在校,甚至到班,再结合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有温度的导读活动,那么这些好书中的芬芳知识,必然能够助成学生们在中外古今的书香里成人、成长和成才。
全民阅读要从千万个娃娃抓起,要让“学习型父母”“书香家庭”及“书香校园”形成家校的共识和合力。本书第三章《阅读从儿童开始: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中18题,也是作者非常用心撰著的部分。从《阅读,从儿童开始》《我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及《为什么纸质阅读很重要》之后,他提出了“晨诵”对于建立知识结构、开发智力,增加知识文化积累的重要性的重要性。此外,朱先生还讨论了乡村的孩子如何才能不乱读书,如何在有限的精神食粮中间获得“精神正餐”等问题。此外,还涉及到一个“理想的图书馆”如何以人为本地建设,在校园阅读推广以至全民阅读中发挥积极作用等话题。
3 《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中的“书香校园”建设内涵
《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集中体现了多年来朱永新先生有关全民阅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于“新教育实验”学校的长期专业实践经验和成果,朱先生强烈地认识到,应该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对于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因为古今中外那些在各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物,无不是博览群书而各有专攻的结果。考察分析其成长史,往往都是既有专科性的课内阅读,又要有更加广博的课外阅读,并通过课外阅读的知识营养补充,来加强课内阅读的能力。
“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这是朱先生“新教育阅读观”的重要观点之一。他指出,“书香校园”建设,应该把学校的精神文化食粮配置,像重视食堂、宿舍和学生人身安全管理那样,作为一个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
他在收录在本书中的《让校园充满书香》一文里写道,看一所学校是不是“书香校园”,要看这个学校的师生员工是不是有一种“书卷气”,校园里有没有营造一种以劝学导读为主旨的阅读氛围,有没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有没有精彩纷呈的“学科阅读”,而其中的关键,是在于这个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有没有一种“学习型”领导集体的人文情怀,有没有建设“书香校园”建设的良善愿望和实际行动。而“书香校园”的阅读环境,不仅仅是指小学和中学应该有一个图书馆(图书室),而更应该让每一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图书角”,有与中外名著推荐书目有关的好书漂流活动等。
朱先生呼吁,要充分发挥小学和中学图书馆(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重要作用,给学校图书馆馆员以与课程教师等高的薪酬待遇及教育地位。他指出:“学校图书馆就是师生的精神食堂,要把最美好的图书给最美丽的童年。‘书香校园必须解决‘读什么的关键问题,因为阅读的高度决定着精神的高度……要让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有品质,学生的阅读才能高品质.特别要防止通过‘招标等渠道,让那些品质低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进入学校”。他还建议:“为了提高学校藏书的阅读率,学校可以建一些开放的图书广场、图书角和班级图书柜。学校可以为图书广场和每个班级图书柜柜配上适合这个年级的好书……这样,学校就是一个开放的大图书馆。” [1]62
朱先生还特别强调,教师应不断博览群书,不仅要做好自己所担任课目领域的知识更新和学问提升,更重要的是,还要懂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建设“书香校园”,尤其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引领课内、外阅读,从事“读整本书”“学科阅读”和“校园同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通过“书香校园”建设,通过开展“亲子共读”及读书会活动等,“带动全民阅读,促进书香社会的建设”。
诚然,“學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所在家庭里的儿女,理应“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一种全面素质教育的家校氛围中获得最优良成长,他们理应成为各自班级和学校中有表率作用的“好书童”,而其父母则应成为所在学校乃至地区的“阅读推广人”。这虽然是“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对教师家庭的理想化期许,其实更应内化为师者的自我人文追求。
4 亟待从小学、中学向大专院校延伸的“书香校园”建设
在“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国家语境中,作为基础教育的延伸和提高,“书香校园”建设早已不仅仅是小学、中学的任务,更应成为中国内地高职、高专和本科大学的工作目标。
4.1 遭遇时代新问题的当代大学生
一般说来,如何勤奋读书、主动求知,如何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理应是大学生学业生涯中的首要命题和内在追求。但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制度内涵的变化,尤其是21世纪以来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却使高等教育的历史老传统,开始遭遇时代的新问题。
一方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愈演愈烈的以应试和升学为指挥棒的课内外教育,让那些有幸通过“高考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学生,逐渐视勤苦攻读、博览群书为畏途,甚至不乏在心理上厌倦书本,在行动上远离学习者。至于广泛探求知识兴趣,从中发现自己的学业爱好,努力打造学问专长的理性自觉,则越来越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与电脑和互联网技术撞个满怀的这一代人中的幸运者,在九十年代末先后进入高校读书时,却面临着手持电子阅读器的流行,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尤其是信息海量增长和“文献爆炸”带来的知识更新焦虑,使得乐于逐新、勇于追异的他们很快成为“读图”“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乃至“碎片化”阅读的尝试者和接受者,进而成为此类阅读新方式的推动者,并使之成为一种无可争辩的流行乃至常态。
于是,一直以来的阅读价值观、阅读传统、阅读情意,以及基于尊长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其影响力不断呈现进行性弱化的趋势,有的甚至被挑战、质疑和颠覆,出现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读书求知、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在大学校园中呈现进行性弱化之势,连中外古今文献集藏丰富的校图书馆,也逐渐沦为一般大学生带书自习、备考学习的场所。
4.2 高等学校应开设“阅读课”的专家呼吁
早在1991年7月,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在重庆成立并同时举办首届年会。当代阅读学专家、德州学院教师王继坤先生在会上呼吁道:“要创造条件,力争尽早在中小学开设阅读训练课,在高等学校开设阅读学课。”他的发言稿,后以《高等学校应该开设阅读学课》为题,发表在武汉大学主办的《写作》杂志1992年第2期上,并被多家报刊转载。
1997年,王继坤主持了山东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现代阅读学课开设研究” (鲁教高字〔1998〕16号)。他对包括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计有410名大学生做了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发表了《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普遍存在不会选择读物,缺少读书的计划性,读书不得法,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追踪新知识的敏锐性,阅读速度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调查中, 认为阅读“需要指导”和“很需要指导”、认为开设“阅读学”课“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同学,达到 90 %以上。有学生在问卷中写道:“阅读是一门学问。读中学因为应试教育, 没有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系统训练, 大学里开设阅读学课进行正确引导是很必要的。”因此,他提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科教兴国战略和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 在高等学校首先是师范院校开设阅读学课, 实在是势在必行了。”[2]
然而,这一事关大学生阅读素质和品质的重要呼吁,一直没有得到高等教育界在制度上的落实。到本世纪初,常熟理工学院曹培根教授以“钟舒”笔名,在《课外阅读与素质发展》一文中写道:“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他们普遍存在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和不善于阅读等问题……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生缺乏阅读指导和训练,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在进大学前长期受升学的功利观影响,除了课本和教辅材料外排斥了课外阅读,长期为应付‘题海战术,占用了几乎所有课余时间,而中小学教师本身也除读教学参考材料,很少涉猎其他书籍,顾不上对广大学生的阅读指导,加之中小学图书馆书刊少,客观上也限制了学生的阅读。”[3]
4.3 愈演愈烈的在校大学生“阅读危机”
在21世纪初,即有学人披露一些当代大学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加工厂”,“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人性的充分实现,或人格的健全发展,大学应该是引导年轻心灵追求智性、激情和创造力的土壤。而这片土壤已变得干涩了,越来越缺乏人文情怀与思维的乐趣……如果有人读了一本教师没有指定的书,马上有人不解,那会‘有用吗?对于这些人来说,背英语单词比看托尔斯泰有价值得多。读书的目的和理由,仍是它可能带来什么外部奖赏。”[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之骄子般的大学生,在进入天堂般的高校学习后,却不去主动勤奋地读专业内外更多的书,或不善于读书,甚至出现很少读书或不读书的现象,是一步步发生而来的,引起了大学师长和有识之士的关切和焦虑。与此同时,作为教育家的朱永新先生也了解到,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小学和中学普遍存在“远离经典名著,课外阅读不容乐观”的现象,延展到读大学期间也是如此。他引用河北大学7位教授兼博士生导师的意见道:“当今大学生的读书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而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弱。”
由此可见,当今高校大学生阅读氛围弱化状态的形成,是因为弥漫于家庭和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教育功利主义”。而事实上,大学是“读书的天堂”。朱先生为此阐述道:
第一,“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上说,这是最广阔的……四年大學生活,要想系统地去读一点书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中小学你还是很难有这样广阔的阅读的时空”;其次,“大学的阅读是自主的,相对自主的,尽管我们一些学科、一些老师会给我们开一些书单,让我们去读书,但是我们自主地安排自己读书是有可能的”;第三,“大学的阅读是专业的阅读,是相对专业性的阅读。我们进入大学以后会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相对形成一定的阅读体系”,但是最重要的是,“大学是我们自主建构我们知识体系的过程……大学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自己人生的方向感,形成人生的方法论的一个场所,这比你从事什么职业更重要。所以在大学里,我认为再不抓紧时间读一点书是非常可惜的。”[5]163-164
显然,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政教系的毕业生,在本世纪主持了《大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的知名学者,朱先生讲述的关于大学生如何读书求知的意见,是凝结着教育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恳切之言。
5 加强“馆校合作”,共建各级“书香校园”的新思维和新路径
笔者认为,来自基础教育的“家校合作”制度,可以借鉴而为在“十四五”期间深耕、拓展和高质量提升全民阅读的一种新举措。
所谓“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等联手共担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成长责任,其内涵包括做好家长、互相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教育方案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因为对学生成长最具影响作用的家庭和学校的合力,既可以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在事迹运作中,须逐一把握的是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家校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朱永新先生曾指出:“新教育实验的实践表明,以亲子共读为基础的家校合作共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亲子共读,让父母与孩子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密码,有了共同的价值与愿景,对于改善家庭关系、形成良好家风也有积极的意义。”
借鉴在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制度及美国公共图书馆暑期阅读项目,笔者认为,不妨在全民阅读的框架内,加强学校与所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以“馆校合作”为抓手,共建“书香校园”,助推全民阅读进程。
第一,就小学和中学而言,可加强与本地公共图书馆之少儿部或少儿图书馆的合作,以公共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资源、专业从事读者服务馆员的经验,以及广泛的社会文化联系等等优势,裨补小学和中学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共同创意、策划和实施校园阅读推广活动,共建“书香校园”。
朱永新先生曾经非常痛心地说:“每年我差不多要走一百所小学,特别要到农村学校去看一看……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基本上没有成体系地构建。有的学校干脆没有图书馆,有的图书馆‘铁将军把门基本不开放,有的图书馆虽然开放,但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更不用说阅读指导、阅读课、图书馆管理员等一系列问题。”他还以安徽一些中小学图书馆为例,谈到因其藏书主要来源于“捐赠”和“招标”采购,致使藏书质量“是很糟糕的”的现象。他指出:“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童书,在许多中小学图书馆里几乎找不到踪影,而许多根本不适合孩子们读的书籍,却堂而皇之地排列在书架上……”[6],由此可见,当地公共图书馆对有关小学给予图书资源及阅读指导方面的支持和扶助,是一种非常紧迫的现实文化需求。
第二,就大专院校而言,尽管其图书馆自有丰富的藏书资源,也有专门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馆员,以及广泛的社会文化联系,但很多图书馆也还客观存在历史文献及地方文献资源有限,组织开展有关“分众” “分类”“分校”“分地”及“分时”主题图书展览资源不足[7],从事阅读推广经验积累不够,在有关学科及专业以外的社会人脉有所欠缺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地推动建设“书香高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如在“十三五”期间,有一些勇于思想解放、善于改革发展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缔结了区域性的全民阅读联盟,这就打通了在我国内地行政体系上,公共图书馆属于文旅行政部门,学校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壁垒”,在图书馆各种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方面创造了案例,进行了可贵实践。
第三,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专院校,都存在着每年度寒、暑假的问题,如何在寒、暑假学校图书馆关闭和减少读者服务内容的“真空时段”,由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和阅读推广活动来填补必要的空白,显然值得教育界人士与图书馆工作者做更加深度的尝试和实践。
以美国公共图书馆暑期阅读项目为例,早在19世纪90年代,有教育工作者发现,暑期里的闲散生活往往会消减儿童的读书学习能力,发生“暑期滑坡”的现象,于是开始尝试如何采取有益措施,进行正面引导和积极干预,其初衷是鼓励学龄儿童有效利用当地公共图书馆及社区图书馆保持读书求知的状态。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如今全美几乎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拥有了基于“分级阅读”理念的暑期阅读课程和项目计划,有效裨补了学校教育的“真空时段”,为一代又一代学龄儿童在暑假中保持读书学习能力,发挥了有益的作用[7]。
总之,勇于突破既有业务思维框架,善于创新全民阅读合作样式,通过发现所在地“馆校合作”的新机遇,参与建设各层级的“书香校园”,为“十四五”期间深耕、拓展和高质量提升全民阅读,提供了一种可望获取丰硕福果的新路径,期待我国内地图书馆同行能够予以积极尝试,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为着“书香中国”的人文愿景而努力。
参考文献:
朱永新.书香,也醉人[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
王继坤.高校开设阅读学课势在必行:当代大学
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J].上饶师专学报,1999(2):86.
许霆.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研究[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周重临.云南大学:被遗忘与被损害的,见逝去的大学[M].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5.
朱永新.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M] .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9.
徐雁,张思瑶,张麒麟,等.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20.
周恩妮,赵俊玲.美国公共图书馆暑期阅读项目调查[J].河北科技图苑,2016(4):18-23.
徐 雁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南京,210000。
(收稿日期:2022-03-01 編校:陈安琪,左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