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教育类节目看媒体的社会责任
2022-05-31刘亚丹
刘亚丹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应如何服务家庭教育,如何帮助千万个家庭打破家庭教育的迷局?本文以北京卫视的《老师请回答》为例,从新闻学和心理学角度集中论述了媒体在政治引领、道德提升和导向宣传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媒体;社会责任
一、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双减”政策的落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都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依法家教,还得科学家教。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从国家政策到社会配套都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那么作为大众传媒,在服务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呢?
二、媒体在服务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调查显示,现实中,新生代父母往往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其中,借助媒体(电视、网络)的占74.1%,通过与长辈、朋友等交流的占72.8%,向孩子所在学校教师求助的占47.2%,通过看书、参加相关培训等其他方式学习的占52.6%。②从这组数据中我们看到,借助媒体的比重明显大于其他渠道和途径。的确,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等原因,从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的漫长过度中,更多的家庭更重视满足孩子物质方面和健康方面的需求,家庭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来说,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并不多,媒体是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媒体在家庭教育中应承担怎样的角色和责任呢?下面以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为例进行阐述。
(一)科学引导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栏目是一档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北京卫视打造的一档家庭教育类节目。每期节目中有固定的教育名家、一线骨干教师、心理学专家、学生和家长,聚焦教育热点和难点。每期节目会邀请两个家庭走进演播室,其喜怒哀乐在观众面前展示得淋漓尽致,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孩子和家长的讲述,专家的深入了解,寻找问题的根源,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在2020年12月22日的《老师请回答》这期节目中,节目开始父母双方对女儿的“斑斑劣迹”不能理解,“问题”女孩一上来就开始质问母亲,一时间气氛十分紧张,主持人耐心追问,各方专家抽丝剥茧,真相才浮出水面。原来孩子父母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且她被爸爸无端打骂,导致女孩叛逆、反抗。心理专家借助同理心和共情去理解和倾听孩子的内心,孩子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满、委屈、不被理解、不被看重,被贴标签、被强迫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等。节目通过科学的引导、理性的分析,帮助这个濒临破碎且氛围极其紧张的家解了燃眉之急。搭建了多方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孩子的父母找到问题的症结,让所有观看的家长有所收获。
(二)帮忙服务 对突出问题集中解答
2016年11月2日颁布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到,到2020年,要基本搭建覆盖城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规划》指出信息共享平台也是家庭教育的服务平台。
2020年12月15日的《老师请回答》中关注了家长如何做好高质量陪伴的问题,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口中的“叛逆”女孩一上场就说到,她渴望父母的陪伴。的确,现在社会高速运转,每个人都很忙,大部分时间被工作、手机所占据,留给孩子的时间和陪伴少之又少,从孩子的角度看,爱不在于物质的满足,而在于有没有高质量的陪伴。节目从一个女孩的“叛逆”说起,通过父母和孩子的講述,通过绘画和问卷等多种形式,在帮助这个家庭的父母看到问题的同时,呼吁家长爱孩子就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关注!媒体也通过节目和案例,呼吁家长和全社会要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设。《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也提到,要注重对家长和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孝顺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媒体可以通过开展上述教育更好地服务家庭教育,服务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设。
(三)意见平台 实现多方平等对话
以往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父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自有各自的心理诉求,出现了因沟通不畅和关系的问题而产生的教育难点,甚至是心理伤害。更多的时候孩子关注的是父母的陪伴以及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父母爱的多少,而父母则更在意孩子是否听话,是否认真学习,是否考了好成绩。很多家长苦心经营,为孩子付出很多,更有甚者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比如焦虑,甚至抑郁,家长又把这种心理情绪传导给孩子,让彼此的亲子关系更不尽如人意,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时家长发现为孩子的辛苦付出、殷切期望并未有所收获,反而事与愿违就可能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而孩子更觉得委屈,因为关系的问题导致学习问题,会让孩子觉得被父母嫌弃,不被肯定和需要,这是多么可悲的情感预测偏差!在心理学中,这种对于未来情绪的估计被称为情感预测,③而情感预测与现实体验往往有很大偏差,甚至有可能会发展到相反的方向,这就产生了情感预测偏差。媒体搭建一个多方对话的平台,将当事人双方、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同时聚在一起,针对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各自表达观点,说出不同的心声,起到意见表达、平等对话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发挥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帮助当事人在情感预测偏差中找到平衡,解决疑惑,建立家庭规则与秩序,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题。
三、对家庭教育类节目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节目内容方面
纵观众多家庭教育类节目,节目的形式大都集中在专家讲、大家听的模式,专家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内容决定着节目的质量,往往形式单一且针对性不强。2005年至2010年福建少儿频道先后推出了三档家庭教育类节目,访谈类节目《超级爸妈》用真诚轻松的现场对话和活泼生动的外景环节、情景剧表演使节目更丰富、生动;综艺类节目《超人气校园》则用轻松、活泼、综艺的手段来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关注孩子的校园生活;《石头 剪刀 布》在军营场景中,通过体验、挑战、重新认识家庭成员,特别是父亲的参与,让节目更具看点。三档节目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在节目形式上可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垂直定位,从父亲、母亲、孩子等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倾听、理解、引导、改变,服务家庭教育。同时针对代际沟通的问题,对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年龄进行垂直细分,0-6岁、6-12岁、12-18岁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有不同的问题症结,节目的形式也可以根据年龄进行重塑,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尝试亲情表达、心理测试、综艺互动、对话倾听等,丰富节目形式,服务性更强。同时,许多亲子活动丰富多彩,家庭教育类节目完全可以引入亲子活动,以活动带节目,对节目中的嘉宾进行回访,既可以打破演播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能使节目更加丰富、立体,也更能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二)资源整合方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到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办好家长学校和家长课堂写进了相关工作规划中,媒体应该与教育、妇联、民政、共青团等政府部门深度合作,发挥自身的公益属性,宣传、引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纠正不良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整合学校、专家等各方面资源,服务家庭教育,为政府排忧解难,为家庭教育贡献力量。
(三)产业发展方面
作为媒体,除了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以外,同时也可以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线下家庭教育服务,线上打造心理咨询热线和线上心理问诊,集结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律师等专家打造专业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服务团队,针对无法上镜,不愿意露面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与景区、研学基地等联合开办亲子营会、父母课堂,以亲子关系训练为形式和抓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做大、做强线下家庭教育产业。
四、小结
媒体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勇于并且善于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节目内容制作和资源整合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服务家庭教育,本文从新闻学和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简单的建议,以期能为家庭教育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510/t20151020_214366.html,2015年10月16日。
②张妍萃、王敬欣、姚艳华:《新生代父母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少年儿童研究》2019年第11期。
③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wiki/%E6%83%85%E6%84%9F%E5%81%8F%E5%B7%AE。
(作者系河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创优工作室主任、主任记者)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