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下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2022-05-30孙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高考对策

孙婷

内容摘要:高考,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很多学生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分水岭,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的消息层出不穷。教育部发布通知,大部分省份已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政策,众多高考科目当中,作文又是焦点的焦点。然而,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新高考 写作教学问题 对策

俗语有云:“得语文者得天下”。多年来语文一直是高考的第一门考试科目,可以说影响着考生的高考全局,且作为母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新高考政策改革以来,每年会有15%的考生做不完语文试卷。高考语文试题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出现了几大变化:首先,试题的题量增加,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的卷面字数从7000左右增加到了10000多,题型更加注重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其次,题目选材范围将大大拓展,不仅涉及教材里面的内容,还加强了对课外阅读的考察,包括历史、哲学、经济、政治,科学发明等,尤其是历史知识的考察。最后,题型设置的更加灵活注重综合性,同时紧扣时代脉搏,试题内容重在考察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全国卷高考语文总分150分,最后一道大题作文满分60分,独占高考语文半壁江山,也成了学生们拉开分数差距的重头戏,真可谓“得作文者得语文”。写作是整理思维、组织思路、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它不单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素养,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深度等。通过写作,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維方法,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并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1]。但是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高考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模板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受中考和高考升学压力的极大影响,使得应试教育地位凸显。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重模式,讲技巧,将高考题型和要求作为“风向标”。一旦他们发现哪种题材的作文容易得到阅卷专家的青睐,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就会在之后的作文教学中加大此类文章结构的训练。研究阅卷老师的偏好,让学生大量背诵高分作文,考试时移花接木,生搬硬套,满篇文章都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内容空洞毫无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作文课俨然已经变成了好词好句、美文范文的背诵课。而且,许多教师会将作文训练课当成一场作文模拟考试。学生们需要在一节课时间内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下课铃一响便上交作文,没有给学生激发灵感,发散思维的时间[2]。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我国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缺憾,表现为教育的模式化、一律化。学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和气质。这种层次上的性格和思维单一化,是极其有害的。没有多样化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进步,更不可能有创新”[3]。根据相关调查,当前中学语文写作课以教师的理论指导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居多,作文教学方式较单一,语文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4]。一些语文教师“育分”意识浓厚,“育人”思想淡薄,作文教学观念仍然是陈旧的,封闭型的。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作文训练陷入误区,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没有尊重写作能力形成发展的客观性。教师“一言堂”,对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实施无差别的模式教育。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中陈述的都是自己不熟悉的事,表达自己不愿抒发的感情,于是作文便出现了假大空、生搬硬套、无病呻吟、附庸风雅等问题。

3.教师不愿“下水”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得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5]。许多语文教师空会纸上谈兵,只给学生灌输高深的写作理论,训练学生们的写作技巧,自己却从不“下水”练习写作,这种教学方式无异于隔靴搔痒,如何能让自己的学生信服。尤其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是上好一节作文课的前提。只有教师自己去下水写作文,才能亲身体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练习写作。

二.新高考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改进策略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孙权劝学》中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意在告诉吕蒙应当广泛涉猎史书,不是为了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只是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对于当下的语文作文教育也是适用的,学生们遨游书海体验人生百味,一览祖国风光,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长期的多元的阅读积累,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鼓励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将知识归纳、简化、重组等深度加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语料库。语言文字的表达本就是一个长期阅读、积累、内化进而输出的过程,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开放式试题特点,更加需要学生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习总书记也曾勉励青少年们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于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2022年新高考I卷写作试题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材料中强调“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实”“理解深刻”,意在启示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也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语言为基础,随着个体言语经验的积累逐步实现,目的是使得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其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6]。新高考背景下,强调思辨和理性是高考作文命题重要特征之一,仅单一运用某种思维能力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以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为例: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变化的关联,强调强弱可以互换,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由弱变强。第一句“人的身体……”。小处是说人的身体天天变化,大处可指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第二句“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因此,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卑,只要能坚持体育锻炼,有自信,将来也会变强。此处虽是说身体强弱转化,言外可延伸至家国民族的强弱转化,比如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华民族近现代的屈辱历史,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国富民强。第三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此处可联想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实则却为中华民族思变指明方向,发愤图强,建设新中国。比如联想到2025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科技需自主发展自强自立,由弱变强,国家才能变得更强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学生要学会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提升学生丰富真挚的情感表达能力

写作考查作文,更考查做人。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写作要注重情感的表达,这样文章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写好日常生活中平凡人、平凡事情,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往往最能够打动阅卷老师们。胡适先生曾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人没有了灵魂,只不过是行尸走肉了[7]。所以学生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表达,作文写出的应是“心之歌”,作文传达的应是“心之声”。

在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写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平实为文,重在抒写真情实感。学生平常一定要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为语文作文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平时阅读中的优美语句以及生活感悟都记录下来,积累素材和灵感的同时,也是难得的练笔。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多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在作文表达中渗透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4.关注社会热点,显现时代特征

瞬息万变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因而学生的写作素材除了要富有生活气息,还应有那些能显现时代特性的素材。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这些人和事会折射出某种情怀或闪光点,反映出某种时代特性,呈现出某种精神状态,只要学生用心挖掘,皆可以从身边的人和事入题,使其成为丰盈我们作文与思考的珍宝。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也有此趋势,考察学生们的家国情怀,紧密联系时政热点与现实生活。高考作文如同社会微缩景观,映照出鲜明的时代图景。学生关注国家与时代发展的动态,就会有更多发挥空间。如近年来的北京卷作文题,更加强调青年与时代家国的联系。从“我与民族英雄过一天”“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到“新时代新青年”“论生逢其时”……这一趋势旨在引导学生更多从“小我”的世界中走出,扩展家国视野、思考时代命题。有的作文题目更强调结合个人体验书写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天津卷的“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全国新高考Ⅰ卷着眼围棋中“本手、妙手、俗手”的启示意义等。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比如可以在每次语文课上课前的十分钟播放时事点评类节目;建议学校在学生食堂定时播放新闻联播,让学生在排队等饭的同时了解国家大事;为班级订阅新闻材料(报纸、杂志等);定期组织学生对某些热点事件写新闻评述。教师每一次的评价或者指点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意识。每一次的写作教学,教师都应在“立言”的同时“立人”,赋予学生更高的作文追求。

5.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当的开展研究性写作活动,对于语文作文教学而言,不仅可以丰富作文教学形式,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多元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主题演讲。笔者从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谈话类电视节目《开讲啦》中得到了启发。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课堂演讲互动,不限主题,不限观点。每位同学有一节课的时间,其中前面的20~25分钟用来演讲,剩下的时间留给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

(2)班级辩论会。开学伊始,由班级每一位同学就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给出辩题。提前一周的语文课上,班级代表抽取题目,确定下一周辩论会的辩题。班级同学可以自行组队,根据自己一方的观点搜集证据论点。利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同学们对该热点事件开展辩论,教师可以作为裁判主持辩论会,也可由学生代表轮流担任。辩论会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胜利一方的同学们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学生们要在每次辩论结束后做好总结。

(3)参观博物馆。“它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博物馆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的缩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了解自己家乡城市的变迁。

(4)假期文化之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前往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南京、绍兴等)开展为期一周的文化考察活动,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自然风光、饮食文化、建筑风格等等。将考察主题与主题阅读相结合,采取展演汇报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并以论文或调查报告展示考察成果,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这样的交谈与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会使得学生们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感悟和体会。

总的来说,想要转变和创新作文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的梳理、整合与凝练语文课程内容,教会学生将学习的文学知识以及积累的文字材料结构化,最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為目的。

参考文献

[1]肖芸.高中语文写作问题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汤璐瑶.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9.

[3]陆贵山,侯顺.综合创新与个性化教育——陆贵山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2(02S):2.

[4]郑德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7]杜媛.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以勉县武侯中学为例[D],2017.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新高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