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岁职场人的破与立

2022-05-30棠雪

家庭百事通 2022年1期
关键词:飞轮职场岗位

棠雪

近期,微博上关于“35岁职场人会被淘汰吗”的话题引发热议。有网友说:“自己在35岁时跑去创业,没想到赶上互联网寒冬,项目最终夭折。无奈之下托一些大公司的朋友推荐岗位,结果被面试官直接拒绝,给出的理由是岁数太大,公司不要35岁以上的人。”如今,“用新不用老”的招聘现象,正在加剧职场人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焦虑。

华哥是公司的老员工,入职公司已八年有余,从当初的青春小伙变身为顶着啤酒肚的中年大叔。身为董事长的贴身生活助理,原本想着跟领导搞好关系,好在公司谋得一席管理岗位,没想到投机不成,反而成了领导的“弃子”。

华哥大专毕业,经熟人推荐来到公司做专职司机,主要负责给董事长开车。鉴于他形象不错、办事灵活,又懂得察言观色,后来调岗去做生活助理。他不仅负责董事长的生活安排,偶尔还参与工作日程安排,就连高管汇报工作都需要提前跟他预约时间。长此以往,他心生错觉,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备受领导青睐,有着“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优越感,甚至以为未来晋升为管理层是水到渠成的事。于是他在工作表现上慢慢有点傲性,做事情开始缺乏全局观。令他猝不及防的是,前不久公司在架构优化时,领导一纸调令让他去业务部工作,36岁的他只能拿着微薄的底薪过日子,实在苦不堪言。

不可否认,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职场中,固然会存在“压对牌赢一局,跟对人赢一世”的捷径。尽管这是小概率的事件,却丝毫不影响有些职场人唯关系论、伯乐论、机会论的想法,他们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耗在经营关系和讨好领导上,以为这样就能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实则不然,职场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所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能讨好领导一时却不能讨好一世。

身在职场,要清晰地知道,作为35岁以上的新中年,早就过了待价而沽的年龄,与其盲目地做投机者,不如脚踏实地,提前做好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兴趣及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赛道。

电影《白日梦想家》中,男主沃特·密提在一家生活杂志公司干了16年胶片洗印工作,除此之外别无特长。他性格内向,除了日常工作,几乎不与同事敞开心扉沟通,连心仪的女生都不敢表白,最擅长的是“放空”自己做做白日英雄梦。他丝毫没有危机意识,直到某天公司宣布被并购,才知道自己面臨失业的窘境,开始质疑工作的价值,却发现早已被惯性所裹挟,难以迈开行动的脚步。所幸在完成杂志最后一期封面时,踏上寻找“25号底片”的过程,这让他跳出怪圈,勇敢去行动、去适应不可控的变化,逐步丰富自身的“社交简历”,最终重塑职场自信。

在职场中,最可怕的是错把经历当经验,浑然不顾周边环境的变化,将一项技能运用多年,完全不进行知识体系更新,长期停留在自以为是的“舒适区”,实际上是深陷低价值的工作泥潭,最终也只能落得被淘汰的结局。职场新中年要想抵御被淘汰的危机,培养投资思维便显得尤为重要。投资思维不仅是指对时间和金钱的利用,更是有效地利用生命中各种资源的思维方式。

培养投资思维,首先要建立投资的危机意识,懂得站在眼前去评估未知的风险,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如时刻关注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岗位当前和未来的需求、自身技能的匹配度等。

其次,投资要有长期主义精神,关注长远回报。职场有个“飞轮效应”,是指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刚开始要花大力量,但长期反复持续去推,飞轮会转得越来越快。在日常工作中也一样,年轻时就抱着长期学习、持续精进的心态,等到中年时,对抗危机就会毫不费力。

最后,还要培养“再投资”思维,集中力量做重要的事。在资源匮乏时,要学会整合利用资源单点突破,实现快速成长。这也是超越同龄人的快速取胜之道。

很多时候,面对职场中年竞争,我们会产生无力感,习惯追求确定性,而害怕波动,甚至搞不清自己的优劣势,会偏执地认为人到中年,年龄一定是逆势,却不知道不同行业、职业和岗位会存在着不同的要求,有时显化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将成为自己的顺势。

无论是顺势还是逆势,本质都是由“势差”决定,而关键核心则是精准定位自身的职业软技能,勇于打破短板边界,同时将长板做到更长,建立有辨识度的自我标签,让它发挥“撒手锏”的作用,这才是对抗中年危机的最佳姿势。

职场中年并非棋中弃子,35岁也并非是被淘汰的决定性条件。相较年龄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你在职业领域要有做专、做强的目标和行动,用全新的投资思维硬磕核心技能,最终成长为职场强者。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智联招聘”)

编辑 | 龙轲轲

猜你喜欢

飞轮职场岗位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飞轮座注射模设计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轮峰推出两款飞轮新产品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Word Formation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