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场景构建与用户关系连接研究
2022-05-30刘晓鹏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对陌生人社交App中,场景构建和用户关系连接现象进行分析。媒介技术的创新和陌生人社交刚性需求是陌生人社交发展的双重原因。高度匿名性的社交环境下,用户在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的划分与融合中的多角色扮演,使用户前台被扩大化,社交场景开始从颜值社交向趣缘社交转变。场景是用户连接的入口,弱关系是陌生人社交的关系网络特征,算法参与用户关系连接,但充值行为可能导致算法倾斜造成用户关系连接中的地位不平等。
【关键词】陌生人社交 场景构建 媒介情境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社交领域垂直化的发展,陌生人社交从一种单独的社交功能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社交属性的社交产品。陌生人社交作为社交领域的分支,是满足陌生人特定需求,为用户情感交流、体验提供虚拟社交的平台。①学界对陌生人社交的定义为:陌生人社交与熟人社交相对,指的是与现实生活中毫无交集的陌生人在网络上建立联系,进行交往。②根据现有数据可知,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突破9亿人,陌生人社交作为社交领域重要的细分领域,随着移动社交规模的扩大,陌生人社交用户群体也将继续迎来一波较大的增长。③
场景概念的提出根源于情境的研究。戈夫曼提出“拟剧理论”,其中他指出在前台区域,多人组成的剧班通过表演和道具构成了一种场景,通过场景产生了表演出的自我,这种个体通过表演所塑造的自我是场景的产物。④但戈夫曼描述的场景产生于人们现实的日常生活。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梅罗维茨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情境论,他认为媒介是构成场景的重要因素,场景是物理场所和媒介共同为人们构筑的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⑤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所著《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了构成场景的五种原力,场景一词随即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专用词,也开启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关于场景的关注和研究。
一、陌生人社交发展的双重原因:技术创新与社交需求
陌生人社交的发展具有双重的发展动力:技术创新对场景构建的支持和来自用户对陌生人社交需求的提高。
(一)技术创新对陌生人社交场景构建的支持
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认为,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这五种技术力量是构成场景的原力。⑥新技术的诞生对于构建陌生人社交的场景起到了重要作用。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陌生人社交的催生提供了土壤。
陌陌以及随后出现的探探作为陌生人社交的头部应用,运用基于LBS地理定位技术,运用在移动化的个人终端中,用户可以通过滑动附近人的名片进行匹配社交。后续出现的一批陌生人社交软件,如Soul、积目等应用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如灵魂匹配等更多的社交场景。
(二)陌生人社交成为年轻用户社交刚需
根据数据显示,“85后”以及“95后”成陌生人社交主力,用户群体年轻化特征明显,同时男性群体对陌生人社交的需求较大,女性用户活跃度也较高。⑦年轻群体参与陌生人社交的动因源于自我实现的人际成就性动机、情感宣泄的情感性动机、面临不确定性的生存性动机以及情感焦虑、自我认同困境的工具性动机和多元身份认同建构的关系性动机。⑧
与传统的熟人社交相比,陌生人社交的匿名性和虚拟社交的本质,一定程度上使年轻用户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前台约束。一般而言,陌生人社交的用户需求有:个性化交友、婚恋、兴趣同好的身份认同、吐槽解压、寻求陪伴等,陌生人社交拓宽了社交圈子,成为熟人社交之外的刚需。
二、陌生人社交场景构建的特点与变化
(一)高度匿名性的社交环境下被扩大的用户前台
匿名性指的是“通信者感知消息来源未知和未指定的程度”。⑨匿名性是陌生人社交的显著特点,与先前其他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前台匿名,后台實名的特征,陌生人社交具有排除或部分排除熟人圈子、弱化个人现实社会身份、可多角色扮演的特点。部分陌生人社交软件在用户注册过程中有读取用户通讯录、屏蔽通讯录注册用户的选项,同时在弱化颜值的软件中,用户不能上传图片作为头像,只能使用统一风格头像,没有个人现实身份认证的设置,通过扮演某卡通角色等与其他陌生人用户交流互动。这些机制一定程度上隔离了熟人圈子,形成了由陌生人组成的虚拟社交空间。
在高度匿名化的陌生人社交环境中,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场景界限和定义,打破了印刷媒介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形成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开放式信息系统。⑩区别于戈夫曼提出的现实社会场景的相对稳定和不易打破,新媒介形成的场景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在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区中,用户一定程度操纵着场景界限的移动,具有高度自主性可切换或变换不同的场景。在匿名性的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设置自我呈现的可见范围、可见人群进行观众隔离,同时可以在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梅罗维茨将这种混合场景下的行为称为中区行为,认为中区行为某种意义上是新的前区行为,这种混合场景下,用户的个人前台被扩大化。
(二)私人区域和公共区域的分离与融合
陌生人社交打造的虚拟空间构建了用户不同的社交场景,在不同的社交场景中存在着私人区域和公共区域的划分与联结。私人区域是用户个人自我呈现和小圈子互动的传播场域。用户在私人区域,通过编辑用户资料、上传照片等构建自身角色形象,也可以在个人空间通过自我呈现、自我披露抒发个人想法、经历。公共区域是聚合不同用户内容的公共广场,构成类似于陌生人组成的“朋友圈”,同时也存在聊天室、多人游戏室等一对多的多人互动场景。
在陌生人社交空间中,私人区域和公共区域既有划分,也在混合场景中进行融合。匿名性的在线环境会对用户的自我披露产生影响,网络环境中的去抑制感会导致更多且程度更深的自我披露,11用户私人区域在公私混合区域内,成为用户的深后台,记录和呈现用户深层信息;私人区域向公共区域迁移,用户后台在公共区域中成为前台展示的内容,用户发布的私人动态可能会因经历的特殊或引起共鸣成为公共区域的热门话题。
(三)陌生人社交场景从颜值社交到趣缘社交的转向
按照目前陌生人社交应用的发展情况,陌生人社交最明显的分类划分标准为是否以颜值作为交友的标准之一,12即先看脸还是先聊天。颜值社交是陌生人社交最初的较核心的社交场景。2011年国内上线较早的陌陌和2014年上线的探探是陌生人社交应用发展早期具有代表性软件,其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基于LBS定位系统和以用户照片、图片进行双向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国内陌生人社交早期以颜值为主的社交特点。
但目前陌生人社交场景的一个重大变化为,从颜值社交到趣缘社交的场景转变,也反映出了从以颜值为交友标准到以兴趣为交友标准的转向。在趣缘社交的场景下,整体的社交氛围弱化了LBS定位和颜值的作用,突出了兴趣爱好、个性与人格在用户互动和关系连接中的作用与影响。用户可以在个人名片选择编辑个人兴趣,作为后续增加遇到兴趣同好用户推荐的数据基础,如Soul的兴趣引力签,突出了趣缘社交的特点。
三、陌生人社交场景下用户的关系连接
(一)陌生人社交场景作为用户关系连接的入口
场景本身,可以成为信息组织、关系组织与服务组织的核心逻辑,场景也会成为关系流的一个新入口。13在陌生人社交场景中,不同的社交场景是用户关系连接和发展的入口。公共社交场景与私人社交场景首先为关系连接提供了内容信息,私人空间成为用户获取关系发展对象第一印象的渠道,显示的兴趣爱好、性格和生活经历等自我披露内容为关系启动和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扩散为更多用户接触内容提供了基础。场景设置为人际交往的破冰和关系的启动提供了便利。
陌生人社交用户的异质性和广泛连接的可能性显示出了陌生人社交的弱关系网络。14弱关系由兴趣内容关联、地理位置关联、情感关联等用户潜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向强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场景为潜在关系的连接提供入口,为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化提供了空间、内容和途径。
(二)算法加持下的用户匹配与连接
算法推荐机制逐渐成为陌生人社交潜在关系连接匹配的技术动力,正在承担把海量的用户依据用户画像、位置、兴趣标签和社交需求等算法逻辑进行匹配和连接。
用户的关系连接在算法的参与下,成为一条隐形的关系线。算法的参与对识别目标用户,提升关系连接匹配的成功度,提高用户社交效率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算法也一定程度限定了用户可接触的人群,形成了潜在关系群体的圈层,算法会左右用户的关系选择,使用户失去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算法加持下的用户匹配和关系连接下,充值用户会得到算法的倾斜,获得此普通用户更多的权利,如更精准的用户信息筛选权利、匹配数量和私信数量不受限制的权利、解锁更多匹配信息和用户资料的权利等。平台将算法优势作为一种服务打包出售,使得充值用户和普通用户存在信息、权利不对等的情形,加剧了用户在关系连接中的不平等。
四、结语
借鉴场景研究视角,本文主要运用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对陌生人社交App如何进行场景构建和用户关系连接进行研究。在移动技术和陌生人社交需求的作用下,陌生人社交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趋势。高度匿名性是陌生人社交的一大特点,匿名性的社交环境通过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的分离和融合中,用户的多角色表演使前台被扩大化。同时社交场景从颜值社交向趣缘社交进行转变,不同的社交场景如聊天室、聚会等依靠兴趣连接用户。弱关系网络是陌生人社交中用户关系的特征,陌生人社交场景成为用户关系连接的入口,算法参与了用户的关系连接,但充值用户享有更大的权利而使用户间关系连接权利地位不平等。
注释:
①艾媒咨询.艾媒报告|2016-2017中国陌生人社交行业研究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00/50323.html,2017-03-28.
②1214喻國明,朱烊枢,张曼琦,汪之岸.网络交往中的弱关系研究:控制模式与路径效能——以陌生人社交APP的考察与探究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9):141-146.
③艾媒网.艾媒咨询|2021上半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00/79510.html,2021-07-05.
④【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⑤⑩【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64.
⑥【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⑦艾媒网:艾媒报告|2019Q1中国陌生人社交市场季度监测报告. https://www.iimedia.cn/c400/64669.html,2019-06-03.
⑧潘泽泉.网络“陌生人社交”行为的心理与本质[J].人民论坛,2020(30):78-81.
⑨11Schouten, A. P., Valkenburg, P. M.,& Peter, J. (2007). Precursors and underlying processes of adolescents‘online self-disclosure: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n “Internet-attribute-perception” model. Media Psychology, 10, 292-315.
1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20-27.
作者简介:刘晓鹏,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