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视角下的审计教育培训研究
2022-05-30董国洪
董国洪
摘要: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要举措。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优秀审计人才,发挥审计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应将绩效管理融入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构建积极有效的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绩效;培训;目标;应用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是党中央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审计领域在不断拓宽,知识结构在不断更新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亟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对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开展审计教育培训成为各级审计机关业务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审计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目标不明确、应付培训考核任务、重资金轻绩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降低了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前,审计工作已进入新常态,步入新时代,必须认真把握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为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作为审计机关,应加大在教育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课堂教学、参加大型审计项目等方式长见识、学经验,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开展审计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审计干部能力的新要求
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坚持依法审计,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提升,审计范围已经由原来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国家重大政策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污染防治、自然资源资产等各个领域。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因此,通过开展审计教育培训,明确培训需求和培训目标,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履行监督职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审計人才的重要途径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审计干部队伍是推动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现有审计队伍在知识储备、能力具备等方面仍有欠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由于大多数审计干部都是财会类专业出身,对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少,短时间内难以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胜任专业审计工作。当前,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新时代,如何有效提升审计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以有效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需要,成为制约审计事业发展的瓶颈。做好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的系统性工程,是提升审计服务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审计干部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审计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目标不明确
部分单位组织的教育培训工作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或者目标存在笼统化、模糊化的现象,走形式、做宣传、完任务的情况仍然存在。由于培训工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导致培训课程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大,难以满足学员的真实需求,致使教育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审计机关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时缺乏创新型思维和主动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意识,培训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和简单,内容结构不合理,目标定位不准确,年度培训目标与长期培训目标脱节,难以实现多层次、多学科的有效融合,导致在培养综合性人才方面产生瓶颈,无法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培训过程无监控
审计教育培训模式比较单调,大部分采取课堂讲授方式进行,即由授课教师课堂讲授业务知识,学员进行倾听和互动。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导,以教材为重点“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模式缺乏应用性、科学性、灵活性,难以调动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培训质量较低,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由于审计工作对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势必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计算机知识,还应有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等。授课教师讲授效果好不好,是否将实战经验渗透到培训体系中,有没有精心准备讲授内容,学员接受度和认可度高不高,学员是否用心听讲等培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由于培训过程缺乏监控,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教育培训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培训结束无评价
审计业务现场培训结束后,在一定程度上基本意味着教育培训的“终结”,培训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效益产出情况基本不再继续关注。通过培训,学员是否取得应有的收获,授课教师传授的知识、讲授的内容是否让学员全部领会等培训效果的调查、评价工作严重缺失和滞后。一方面,由于部分审计干部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仅仅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应付培训,培训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大部分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人员考核指标的制定不够科学,没有充分体现出综合素质和实战经验的提升,导致评价工作的缺失性、滞后性,针对审计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传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成为一种形式,无法发挥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评价结果的反馈流于形式
有些审计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开展课后调查、评价、意见反馈等工作,但大多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授课教师、学员对于课后调查、评价、意见反馈等工作不重视,填写调查问卷不认真甚至不填,或者出于多方面考虑不能如实填写,导致评价信息不准确。二是开展课后评价的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出于“老好人”形象,评价结果失真。由于评价结果成为一种形式,导致评价结果的反馈也流于形式,其反馈结果都是“好”或者“较好”,完全失去了评价和评价反馈的意义。由于反馈信息的失真,也误导了管理层做出正确和合理的决策。
(五)反馈结果实用性不强
由于提交的评价报告其反馈结果失真,不同培训的评价反馈结果大同小异,导致管理层无法准确判断教育培训工作继续开展的必要性。因评价反馈结果质量不高,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其实用性也就较低,对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整改,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审计教育培训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宣传。
三、审计业务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高
开展审计教育培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培训结束后有时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低质量的培训更难以体现其培训的效果。因此,开展审计教育培训工作难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目前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源源不断地审计项目推向各级审计机关,导致各个审计项目的现场审计时间大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审计计划范围内的工作都自顾不暇,组织审计教育培训就成为空谈。除应付刚性培训指标、完成培训任务外,各级审计机关很难再组织高质量的教育培训。
(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目前,完成审计计划规定的任务是“硬指标”,而参加教育培训属于“软指标”,对于审计干部而言,是否参加教育培训不属于个人考核范围,也难以成为个人提拔、晋升的因素,尤其是实际工作中,个别审计机关采取切块分配任务的方式分配审计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就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由于培训的各项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培训考核、评比制度不完善,难以调动审计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型”机关氛围不浓厚
打造“学习型”审计机关,提升业务本领是各级审计机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然而,这种决策部署在落实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由于审计干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动力不足,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没有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导致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内心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审计干部对掌握的知识、技能要求不高,工作只求过得去,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致使单位内部没有形成一种好学、爱学的环境氛围,审计教育培训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四、基于绩效管理模式下改进审计教育培训的措施
(一)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
做好审计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培训目标要清晰、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通过对目标进行量化和分解,可赋予详细目标具体的分值。当然,在确定培训目标前,要对培训的需求和计划做好、做足前期调研工作。培训需求可分为长远需求、实践需求和个人需求。长远需求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所需求的专业知识,还要着眼于未来审计发展所应掌握的专业素养,使得教育培训工作具有前瞻性,即培训体系的设计既要重视目前工作中所需技术和理论的讲授,也要着眼于未来,与时俱进地将未来发展趋势考虑进来。所以,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行业特点,分析组织需求,确定培训体系总体框架;实践需求要着眼于培训工作的实战性,基于审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具备操作的实战性,根据审计机关各个岗位设置的职能和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明确不足,合理制定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个人需求要兼顾不同领域审计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合理设置培训课程,调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升“要我学”到“我要學”的学习境界。同时,可初步将审计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不同的档次确定不同的培训频率和培训方式。通过个人需求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避免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的应付心态。在明确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配备专业授课教师,可有效推进培训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控力度,确保培训过程不偏离预期设定目标。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监控:一是采取现场提问方式。即在培训过程中,分阶段由授课教师随机对学员进行现场提问所讲述的要点和内容,以此督促学员学习的态度,强化学习观念,提升学习效果;二是由授课教师监督,采取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的方式实现学员间互相监督、共同提升的目标。培训课程可划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结束后对学员进行分组,针对授课内容采取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学员针对所学内容发表意见和建议,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授课教师之间互动提问,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由授课老师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达到预期效果;三是采取课后测评方式。即一个阶段课程培训结束后,对所有学员进行现场测评,对测评成绩差的学员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并要求及时补学课程内容,对测评成绩好的学员给予奖励;四是加强对授课教师的监督力度。授课教师讲授课程、现场调动课堂气氛等因素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一方面可采取分阶段发放调查问卷,由参加培训的学员采取不记名方式认真填写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将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至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应加强管理层对授课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力度,可采取安排管理层以普通学员身份参与培训,对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授课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
(三)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现场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效果要及时进行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在开展绩效评价时,一是要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与绩效目标相一致,切不可偏离预期的绩效目标;二是要注意对指标进行量化和定性时,要充分尊重学员和授课教师的意见,可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现场测评等方式进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除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外,还应由授课教师对学员的学习和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三是要注意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在撰写绩效评价报告时切不可生搬硬套模板,应针对不同业务培训的特点,有重点地描述绩效评价结果。特别是意见和建议模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切记“空”和“大”,只有高质量的绩效评价报告才能引起管理层的重视,才能有效提升审计教育培训的质量和层次。
(四)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在确保绩效评价报告质量的基础上,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至管理层。在反馈工作时,可将绩效评价报告做概括性总结,重点突出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等内容,便于管理层及时掌握教育培训的相关情况。为加强绩效评价的透明度,应在获得管理层批准的情况下在适当范围内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主動接受监督,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
(五)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
用好绩效评价结果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落脚点,是绩效评价作用的集中体现和价值所在。通过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培训项目、资金安排挂钩,建立绩效激励约束机制,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培训项目原则上优先保障、优先安排,可适当采取分批次集中统一培训方式,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对开展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奖励,提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来讲,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项目学员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掌握的内容也就越好,取得的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对绩效评价结果一般的培训项目要积极督促整改,针对培训中的短板和不足,认真分析原因,采纳相关改进建议,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授课教师做好整改落实工作,避免以后开展的此类培训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以问题促整改,充分发挥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对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提醒,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低效、无效的培训项目一律削减、取消,避免培训资金的浪费。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评价结果报告、反馈、公开和问题整改制度,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六)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为激发审计人员主动学习的热情,必须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对积极参加审计教育培训的人员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一是将审计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年终考核,对积极参加教育培训、表现较好的年终考核时给予额外加分;二是为平时积极主动学习的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多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教育培训,并将他们作为单位未来的业务骨干进行培养;三是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提拔、晋升的必要条件,凡是不积极、不认真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一律不得晋升更高一级的职务。
五、结语
做好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既是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培训资金使用效益、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时刻树牢绩效管理理念,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扎实做好审计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措施,基于绩效管理方式开展审计教育培训工作模式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各级审计机关应进行大力推广和广泛宣传,共同推动审计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洁.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9(12):80-83.
[2]章木林,傅雯玉.慕课背景下我国审计干部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J].审计月刊,2017(02):45-47.
[3]毕秀玲,薛岩,陈娜.政府审计培训体系设计之我见[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9(04):96-102.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