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简《李颂》作者新考

2022-05-30石芳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李树橘树拟人

石芳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公布了几篇珍稀的楚辞类文献,包括《李颂》《兰赋》《有皇将起》《鶹鷅》。这四篇楚辞类文献的问世,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其中,关于《李颂》的作者和创作年代的问题,一直都是众说纷纭,难下定论。本文将从句式、用字、写作手法、思想感情几个方面,分析《李颂》与《橘颂》的相似性,以及对《李颂》的具体创作时间进行考证。从而,笔者推断《李颂》的作者应为屈原。

一、《李颂》與《橘颂》的相似性比较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中的《李颂》是一篇楚辞体文献,其整理者曹锦炎先生认为:“内容是以李树为歌颂对象。辞中以‘素府宫李即普通人家园子里的李树,与作为‘官树的桐树作对比。”《李颂》的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李树的“深利终逗,夸其不贰兮”和“守物强桿,木一心兮”的高贵品质的描绘,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立忠贞的高尚情操。此文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与屈原在《橘颂》表达的情感异曲同工。此外,除了思想情感方面,《李颂》与《橘颂》在句式、用字、写作手法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笔者认为《李颂》为屈原的作品。现将《李颂》与《橘颂》全文整理誊写如下,方便进行比较分析。

李颂

相吾官树,桐且怡兮。抟外置中,众木之纪兮。寒冬之耆凔,燥亓方落兮。鹏鸟之所集,?时而作兮。木斯独生,榛棘之閒兮。亘植兼成,欦其不还兮。深利终逗,夸其不贰兮。乱木曾枝,浸毁丨兮。嗟嗟君子,观吾树之容兮。岂不皆生,则不同兮。谓群众鸟,敬而勿集兮。素府宫李,木异类兮。愿岁之启时,思吾树秀兮。丰华緟光,民之所好兮。守物强桿,木一心兮。违于它木,非与从风兮。是故圣人兼此,咊物以李人情。人因其情,则乐其事,违其情。是故圣人兼此。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一)《李颂》与《橘颂》在句式、用字上的相似性

《李颂》与《橘颂》两篇文章的最大相似之处就是在句式、用字上。通篇阅读全诗,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相似之处。

在句式方面,《李颂》与《橘颂》都是以四言为主,偶尔掺杂着五言、六言等,每句下句的句末都有“兮”字,如《李颂》中的“相吾官树,桐且怡兮”和《橘颂》中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二者都处于文章开头,都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以“树”字引出将要赞颂的物体,且二者都为四言句式,下句句末以“兮”字结尾。相同的句式还有《李颂》中的“乱木曾枝,浸毁丨兮”和《橘颂》中的“曾枝剡棘,圆果抟兮”,以及《李颂》中的“素府宫李,木异类兮”和《橘颂》中的“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在用字方面,《李颂》与《橘颂》相似的情况也很多,具体示例如下:

1.“深”

曹锦炎先生将简文“深”解释为树根往下深扎,引申为李树对故土充满爱意,不愿离开故土。《橘颂》中的“深固难徙”同样为橘树扎根根深蒂固,离不开故土,表现橘树热爱故土的品质,二者具有一致性。

2.“曾枝”

“曾枝”在《李颂》与《橘颂》中,都是指树木的枝条一层一层地重叠,形容李树和橘树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

3.“一”与“壹”

《李颂》中“守物强桿,木一心兮”的“一”和《橘颂》中“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壹”,都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或国家的热爱是专一的,没有二心的。这两个字的使用除了在《李颂》与《橘颂》中出现,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如《楚辞·九章·惜诵》中的“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李颂》与《橘颂》的用字存在大量的相似情况,在二者篇幅都短小的情况下,还能出现如此多的相似字词的使用,这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李颂》的作者是屈原。

(二)《李颂》与《橘颂》在写作手法上的相似性

曹锦炎先生认为《李颂》是将李树作为歌颂对象。李树与作为“官树”的桐树作对比,从而衬托出李树的高贵品质,进一步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从以上信息可知,《李颂》是采用了托物言志、拟人、对比的写作手法,再联系《橘颂》的写作手法的使用情况,可知二者共同使用了拟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同样的写作手法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一模一样,由此可以合理推测《李颂》与《橘颂》的作者为同一个人,即屈原。

通过阅读分析可以发现,《李颂》与《橘颂》的拟人手法使用次数较多,在全文总篇幅中占比较大。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使用,赋予了李树与橘树生命和情感。拟人手法的使用并不是屈原一人的专属,但是通过拟人手法塑造一模一样的拟人化形象和表达一模一样的感情,就不可能是两个作者创作产生的巧合。因而,《李颂》与《橘颂》的作者都是屈原。屈原通过拟人手法,将李树与橘树塑造成了一模一样的拟人化形象。具体例证如下:

首先,《李颂》中的“深利终逗,夸其不贰兮”“守物强桿,木一心兮”和《橘颂》中的“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都采用了拟人手法。作者通过“不贰”和“壹”将李树与橘树的内心活动描绘出来,塑造了它们忠贞不二、专一深情的形象。其次,《李颂》中的“谓群众鸟,敬而勿集兮”“违于它木,非与从风兮”和《橘颂》中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也都使用了拟人手法。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使用,塑造了遗世独立、与众不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形象。由上可见,屈原的拟人手法的使用尽管在外在形式上是不相同的,但其内在表达、塑造形象都是一样的。所以,《李颂》与《橘颂》都是屈原的作品。

从写作手法这一方面来看,《李颂》与《橘颂》共同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且使用托物言志手法后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李颂》应为屈原的作品。屈原在《李颂》中通过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深爱故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李树形象,从而显示出自己的情感指向,即对祖国充满热爱,即使面对污蔑中伤,也绝对不离开祖国,绝对不妥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感。同样,屈原在《橘颂》中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三)《李頌》与《橘颂》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似性

在思想感情这一方面,《李颂》与《橘颂》表达出来的感情倾向具有一致性,可认定《李颂》的作者为屈原。

首先,《李颂》与《橘颂》都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在《李颂》中“深利终逗,夸其不贰兮”,作者通过对李树的描写,表达自己依恋故土,不愿离去,对故土一心一意的情感。在《橘颂》中也一样,屈原通过“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和“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表达了他对祖国忠心不二的情感。对祖国充满爱意,为了祖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情感是屈原留给世人的一个标签。提起屈原,就会想起他的爱国精神。此种感情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楚辞·离骚》中的“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方”,《楚辞·九章·哀郢》中的“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楚辞·九章·哀郢》中的“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这些诗句都表现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李颂》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屈原的情感一模一样,应为屈原的作品。

其次,《李颂》与《橘颂》都表现出了作者对美好品质或品格的追求之情。《橘颂》中,屈原描绘了橘树的外在美,即“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从橘树的枝叶、果实、香气对橘树的美进行了描绘。同时,屈原也描绘了橘树的内在美,即“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等。而《李颂》也同样存在此种情况,作者描绘了李树的外在美“乱木曾枝,浸毁丨兮”和“丰华緟光,民之所好兮”,还有李树的内在美,即“深利终逗,夸其不贰兮” 等。不管是描绘橘树与李树的外在美还是内在美,作者都通过描绘它们的美,表达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屈原是一个追求美的人,在《离骚》中,随处可见屈原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如佩戴香草、追求神女,都体现了屈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李颂》一文,表现了同样的情感倾向。可见,《李颂》应为屈原的作品。

最后,《李颂》与《橘颂》都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橘颂》中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和《李颂》中的“违于它木,非与从风兮”都表现了这种情感。此外,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这类情感也处处可见,如《楚辞·离骚》中的“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和“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楚辞·九章·惜诵》中的“忘儇媚以背兮,待明君其知之”,《楚辞·九章·涉江》中的“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等。《李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屈原其他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故应为屈原的作品。

二、《李颂》的创作时间考证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陈燮君先生写的序言说道:“经过年代测定,这些竹简的时代均为战国晚期。”《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中有一篇朱渊清先生写的《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这篇文章中引用了马承源先生的一句话,就是“两次请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对竹简作了历史年代测定,由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仪测出竹简距今时间为2257±65年”。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朱渊清先生是在2002年对马承源先生进行采访的。那么,结合这两个时间节点,笔者推断上博简的创作时间应为公元前255±65年,即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190年。马承源先生说:“据种种情况推断和与郭店楚简相比较,我们认为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竹简,乃是楚国迁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品。”楚国迁郢发生于公元前278年。那么,笔者可以进一步将上博简的创作时间定为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278年。上博简的编订者将各个文章收集编订需要一定的时间,则《李颂》的创作时间会比上博简的成书时间更早。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对屈原的生卒年进行了详尽的考证,证明了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卒于公元前299年。从时间上看,上博简中的《李颂》的创作年代应与屈原生活的年代属于同一时期。《橘颂》是屈原行冠礼时创作的冠辞,其时应为公元前323年左右。这样一来可知《橘颂》与上博简中的《李颂》的创作时间相近,且《李颂》早于《橘颂》,二者是屈原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综上所证,笔者推断《李颂》的作者是屈原。

三、关于《李颂》是屈原的学生模仿《橘颂》而作的几点辩驳

《李颂》与《橘颂》之间存在相似性,众多学者推论《李颂》的作者可能是屈原的学生。他们通过仿照屈原的《橘颂》创作了《李颂》。笔者对此类说法持怀疑态度,现提出自己的辩驳观点。

笔者将《李颂》与《橘颂》进一步对比,发现《李颂》的句式是四言和五言为主,且杂乱分布,其间夹杂着三言和六言,整体句式较为散乱和古朴。而《橘颂》则是较为规范的四言句式,流露出精心修改的痕迹。《李颂》与《橘颂》在整体句式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前辈学者认为《李颂》是屈原的学生模仿《橘颂》而作,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存在一些误区。原因有二:其一,《橘颂》句式严谨,《李颂》句式参差。如果《李颂》是对《橘颂》的模仿,就不会出现句式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一个事物进行模仿,应该首先关注它外在的、触目可及的部分,没有理由放弃对外在格式的模仿,反而模仿内在的思想情感。其二,如果《李颂》是屈原学生的模仿作,那么这篇文章应该产生于屈原创作的《橘颂》之后。屈原学生所处时代的文学审美必然是以屈原的创作为标准的,不可能出现文学水平低于标准的模仿作。笔者以后代作家模仿屈原的作品为例,将它们与屈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以上观点。

汉代王褒模仿屈原的《九歌》创作的《九怀》就存在相似的情况。笔者将两篇文章节选一些片段进行比较分析。

九怀·思忠

登九灵兮游神,静女歌兮微晨。悲皇丘兮积葛,众体错兮交纷。贞枝抑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感余志兮惨栗,心怆怆兮自怜。驾玄螭兮北征,曏吾路兮葱岭。连五宿兮建旄,扬氛气兮为旌。历广漠兮驰骛,览中国兮冥冥。玄武步兮水母,与吾期兮南荣。登华盖兮乘阳,聊逍遥兮播光。抽库娄兮酌醴,援瓟瓜兮接粮。毕休息兮远逝,发玉軔兮西行。惟时俗兮疾正,弗可久兮此方。寤辟摽兮永思,心怫郁兮内伤。

九歌·大司命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将上面两篇文章的句式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九怀》通篇为六言句式,句式严谨整饬,《九歌》虽然在整体上以六言为主,但在六言之间夹杂着五言、七言,整体上没有做到格式严谨整齐。这证明了后代作家在对屈原进行模仿的同时,会在格式的规范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并且会体现在创作上。所以,《李颂》不可能是《橘颂》的模仿作。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李颂》不是《橘颂》的模仿作。笔者认为《李颂》是屈原的早期作品,而《橘颂》的创作时间晚于《李颂》。两篇文章之所以会在格式上产生如此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屈原在创作《李颂》的时候,还处于创作初期,他的创作能力还没有达到臻善的境界。而屈原在创作《橘颂》的时候,他对文学的审美要求更高了,且创作能力也达到更为成熟的状态,所以《橘颂》才能格式谨严。其二,《李颂》创作出来之后不久,上博简的编者就将其撰写抄录。之后,上博简作为陪葬物,被埋葬在地下。所以,它的原有格式就被保存了下来。而《橘颂》没有被收录于上博简之中,且在后世的流传中,一些人可能会为了入乐或者审美的原因,将《橘颂》的原始格式进行更改,让它更加严谨整飭,因此《橘颂》的整体格式才会呈现出整齐的样子。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李颂》创作于《橘颂》之前,且作者是屈原,不是屈原的学生。

上博简的整理问世震撼了整个考古界和学术界,众多学者投入了无限的热情和精力对其进行研究。学者们对《李颂》的研究也在日趋增多。但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李颂》的字词、文章内容、与《橘颂》的对比研究几个方面,而对于《李颂》的创作者的研究考证,只是进行了大概的推测,没有将其创作者限定在某个人身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李颂》与《橘颂》的相似性比较和《李颂》的创作时间考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李颂》的作者是屈原的论断。这种论断或许可为屈原研究和上博简《李颂》篇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想观点,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李树橘树拟人
小金橘树
给橘树弯腰
拟人句
李树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拟人句
会跑的小橘树
拟人句
我的芙蓉李树
学会拟人句
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