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2022-05-30钱紫薇
钱紫薇
摘要:文化差异是指不同群体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小到生活中的点滴,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文章从国际商务的角度出发,来剖析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借由疫情期间,中美之间关于口罩标准的差异这一案例,文章分析了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四个因素:个体与群体的差异、产品认同差异和价值取向差异。并就如何来规避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国际商务更好地发展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国际经济
提到文化,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有着不同的理解。霍夫斯泰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由于长期以来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所谓的共有心理程序上存在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小到生活中的点滴,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而很显然,文化差异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推进是有着巨大影响的。不论是商务谈判中的习惯还是产品生产中的具体规格,甚至是产品包装,都会影响到国际商务的正常发展。
2020年注定是需要让全人类记住的一年,这一年,世界各国都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乌云之下。全球陷入了医疗物资短缺状态,此时,中国站了出来,中国的医疗物资企业放弃休假,连夜赶工。甚至有部分制造型企业调整或新添置生产线来制造紧缺的医疗物资。其中典型的有比亚迪和五菱两大汽车生产制造商改行生产口罩。在此情况下,2020年3月比亚迪公司与美国加州政府签订了涉及金额10亿美元的口罩合同,并取得了5.05亿美元的预付定金。按照合同要求,比亚迪公司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取得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的认证。在3月抗击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口罩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允许符合中国标准的口罩进入美国的医院。但标准没松,要求生产与认证同步开展。由于缺乏经验,比亚迪在规定时间没有通过认证,因此退还了一半2.47亿美元的定金。
针对以上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如下:
第一,文化差异——个体与群体的差异。其实引发上述案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原因,美国致力于打压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实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贸易独大的局面,但引发这个政治原因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差异。众所周知,欧美等西方国家标榜个体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控制社会主流的精英阶层并不会顾及大多数缺乏防疫资源和手段的广大民众。在他们的观念里,满足精英阶层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中西方存在个体与群体的文化价值差异。自古以来,东西方文明的文化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上。中国人比较注重整体价值,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价值。比如中国人看重家庭集体,在集体的整体利益面前个体利益必须做出让步,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而海洋文明孕育出的西方人却从不这样认为,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农业文明国家迥然不同,致使西方文化中开放多元的特点更为突出,西方人会认为没有个体生命的价值就没有真正的整体价值,比较强调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
从国际商务角度来看,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商务工作人员往往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强调个人的作用,追求个人奋斗和竞争。所以,他们通常具有足够的能力和话语权来解决各类日常事务包括突发事件。同样,西方的企业文化也是鼓励员工个人努力,开拓创新。他们更多地宣扬职场是个人的舞台,每个人的业绩是决定个人工作能力的基础,同时他们会将工作能力与个人薪酬和福利结合为一体。而在中国,我们总是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在企业中也一样如此。同样的个人的成就要由集体和国家共享,东方文化认为,有个人能力是好事,但这并不是评判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重点是看个人能够为集体和国家的公共事业作出多少贡献。和谐作为一个极具深刻历史傳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表现为公平、均富和稳定。
结合以上案例,分析可得,比亚迪公司发生此次情况的最大问题是作为一家中国企业,他忽视了国际商务中的个体与群体的文化价值差异。虽然美国国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我方也可以凭此取得巨大的收益,但此案例中价值的差异往往会大于市场的需求(此案例发生于美国疫情前期,后期因疫情严重此事件已发生转变)。国际贸易过程中,只有深入学习并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甚至是行为习惯,取得一个国家的价值认可,往往才能较好地深入一个国家的市场。
第二,文化差异——产品认同差异:在上述案例中,中国企业生产的口罩无法进入欧美市场是由于标准差异问题。而其实这个N95与KN95标准的差距并不大,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也理应淡化这个标准。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对产品的态度,使美方不能改变这个坚持。中国自古以来遵从中庸之道,这也往往使得我国的一些产品能达到标准的95%以上即为合格品(国内或称二等品),而欧美国家的要求是对产品标准达到极致,往往99.5%以上的产品都为不合格品,对产品认同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次事件的发生。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为了追求极致的完美,大多愿意花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产品反复雕琢打磨,力求精益求精。在追求产品外在的同时也会关注到内在的气韵,当然还得关注到产品与周边环境的匹配程度,要做到情境相融,展现出传统的审美特点。
如在建筑上,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在体现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宜人性的审美功效。
相反,以欧洲文化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文化则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上,追求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要求确保每个零部件的质量都无误差,在产品检测方面,也是采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进行。从材料的选用、产品设计到最终的生产流程,西方人都在以高标准严要求来控制。尤其是进入机器生产的工业时代后,企业更是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生产,于是,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要求则更是严格,力求精益求精,做出行业内最顶尖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典型,在用于航海实验中,总共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在以上案例中,中国企业忽视了美方对于国家标准和认证的检查,以为可以特事特办,节省时间,但是西方国家对于產品标准的认同往往大于产品的使用性能,不存在国内一些差不多、二等品的说法。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往往先要取得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认证和标准认可,方可进入这个市场,这个是最保险也是最合规合法的行为。
第三,文化差异——价值取向差异。从以上案例引申到中国与美国抗疫中的表现,中国在传统佳节春节前宣布武汉封城,同时各地区严格管控人口流动,十几亿人在家里关了2周多;而美国某些州在州政府宣布封闭时,许多人抗议和游行。有此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隐患意识,而西方标榜消费文化和寅吃卯粮。
东方人以中国为例。中国人一向有存钱的概念,这一点主要追溯到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因此,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就不得不考虑到气候的不稳定和突变因素,所以必定会将余粮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并且中国社会也一向是自给自足的一种形态,自然也是要储存起来了。所以,中国人从很小的时候大概就一直被灌输这样一种概念——有钱就要存起来,即使是突如其来的中奖的人也会说“这些钱要去存起来”。中国人习惯了有多少花多少,绝不超前消费。
反观欧美人,包括了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等。我们能发现一个现象,那里的人都敢于花钱,赚多少花多少,甚至常常是预支状态。曾经在澳大利亚有过这种说法,那里有很多的薪资都是周薪,是不是有一种给小孩子发零用钱的感觉,而当地以年轻人为主,有些人拿了工资那晚就去疯狂消费玩乐,然后到第二周发薪日前的几天,晚上只好待在家里,因为没钱了。这个的确和中国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些如果从历史上来分析,大致有如下原因,其一,美国是移民国家,敢于到新大陆来的人,多少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不会墨守成规,他们有这个勇气;其二,美国是个新兴的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没有怎么经历过传统农业的时期,他们的思想里绝对不是靠天吃饭的,因此他们没有那种钱要留着以备后用的观念。自然,他们不会没有存款,问题是他们敢于或说积极超前消费。很多西方人对于金钱的概念,用一个字来概括“花”。
根据以上案例,可以分析出:在国际贸易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价值取向。对于某些标榜深度消费和提前消费的客户,需要提前了解他们的信用和还款能力,规避一些回款的风险。既然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而国际贸易也是必须要的,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去尽量协调二者,使之和谐共处。那么如何在国际商务中尽量去规避文化差异,使贸易双方达到双赢局面呢,本文将列出如下措施:
第一,增进沟通,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的出现是社会现象,是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文化差异不会凭空消失,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方法。我们只有通过多次跨文化沟通,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进一步协调解决差异。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一书中,罗素说:“我到中国,原本是为了教学。但是,我在这里待的时间越长,在向中国教学方面就想得越少,而在向他们学习方面就想得越多。在那些久居中国的欧洲人中间,我发现这样的态度并不罕见”,“那些智慧和审美的人,或者那些只享受生活的人,却能够在中国找到智慧、美感和人生乐趣,并乐于居住在重视这些的国度中,因为中国在这些方面要胜过烦躁、纷乱的西方。”罗素来到中国的时候是1920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混战,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多西方人认为,这时候的中国落寞的不仅仅是政治地位,也包括传统文化。但是,罗素通过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告诉西方人,他们错了,由此也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所以,通过沟通和亲历,去理解不同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努力缩进差异达到和谐是可以做到的。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己内部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说满汉文化的融合。在此,我们不去对这两种文化孰是孰非做出评价。因为没有永远的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比如在中国,员工和企业已经习惯了原有的集体利益至上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向西方学习,对于新员工来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创新,但是对更多的老员工来说却不置可否。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一味地选择某种文化,而是要去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精华部分,更好地优化自身。
第二,提高国际商务参与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当下,国际商务人士并不是简单地掌握某国的语言就可以的,他必须要知道对方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够理解,协调这些差异。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他能够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国际商务人士,首先要精通本国的文化,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表达给对方。其次,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从而协调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掌握一门国外语言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懂得一国的语言就能与本国人民沟通,更不是懂一国的语言就能与其商务人士进行洽谈的。我们必须深谙一国文化,了解该国文化底蕴和历史才能更好与其沟通。作为商务人士,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万万不可的。只有深入了解一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与其沟通,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一些矛盾。所以除了要加大对商务工作者的语言培养之外,更多地要增加其对当地文化的认识,深入了解一国文化。
第三,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分析,如果在单边贸易中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是很难协调解决的,此时一些国际组织就能起到作用了。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由于与西方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很难被他们接受,所以国际贸易无法推进。对此,我们积极向社会主义阵营靠拢,打通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此外,我们还努力与有着类似文化的东南亚国家接近,积极与东盟国家增加贸易往来。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无疑是打破文化差异,寻求共同发展的最好实例。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让更多的国家看到了希望,所以,2013年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概念后,多国都踊跃参与,希望能进一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
目前,文化差异的存在依然会给部分企业或个人的跨国贸易沟通带来一定的麻烦和困扰。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国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各国之间能更好地互相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这样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化差异的加剧,可以较好推进多边交流并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我们必须得承认,文化差异无处不在。这些差异的存在,也的确对国际商务的发展及国际贸易的推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面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去很好识别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其表现形式去判断此种文化差异对我们整个的影响。要正确面对文化差异,而不是去抵抗与忽略差异。我们必须认识到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比较谁优谁劣,争个高低上下,而是应该尽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去解决问题,缩小差异,使双方达到一致,形成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伏力.跨文化商务沟通与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2]周武忠.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陈贵.哈里森航海钟:人类工匠精神的典范[J].管理观察,2017(36):1.
[4]丁子江.罗素与中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