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两会报道智能化、移动化、互动化探析

2022-05-30孙葆琪惠东坡

新闻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智能化

孙葆琪 惠东坡

【内容提要】每年的两会,是具有鲜明主题的重大事件,各大媒体争相以新技术、新形式、新创意传播两会的主要内容。2022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继续进行“智变”,创新传播手段,丰富报道形式,呈现出智能化、移动化、互动化的特点。新上线的“AI编辑部”移动版,前后端相互配合,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移动化的新闻生产,各种融媒体互动产品创意十足,实现了用户体验的临场化。《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技术创新、融合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借鉴,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传媒行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两会报道 人民日报 智能化 移动化 互动化

2022年3月两会在北京如期举行,各大媒体纷纷到场秀出“独家秘技”。新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发展动向,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两会成为媒体同台竞技的主要场所。智媒时代,《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智能化、移动化、互动化趋势,“5G+8k”“5G+AR”“5G+VR”“AI编辑部”等技术应用到两会报道中,生产出了超海量、高水准、高质量的新闻精品,展现出了融媒体传播的良好效果,也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一、人工智能融入两会报道,新闻生产移动化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会伴隨着社会变革。新技术的飞速发展重新塑造了媒介的生态图景,也全方位渗入了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在媒体行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正如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所说,人们之所以选择后一种媒介就是对先前某种媒介先天功能不足的一种补偿,补偿机制能推动媒介人性化趋势发展。①人类借助发明媒介来对自己的感官进行延伸,以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理极限。2016 年人工智能技术首度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并取得良好的反响,此后新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融合报道成为发展趋势。②

伴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新闻生产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颠覆了传统文字、图片的形式框架和叙事逻辑,对人的多重感官进行延伸。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推出的“5G+AR”采访眼镜,实现了自动化新闻采集。记者佩戴便携式采访眼镜,就能实时了解人物信息,同时眼镜还有摄像功能,能够一键完成“实时录制+上传视频”。除此之外,记者也可以与后方编辑相互配合,实现实时互动、屏幕共享。③人民日报社的“AI编辑部”具有强大的视频制作能力,能够进行智能化新闻生产,只需要一个显示屏、鼠标和键盘,连接云电脑“无影”后,便可在云端实现导播、剪辑、字幕包装、储存素材、媒资管理、虚拟合成等功能,智能识别文字、人像、画面、音效、音响等各种信息,短短几分钟就能根据制作需要生产出配有字幕的视频报道。“AI编辑部”还具有对比分析、实时监测、数据挖掘等功能,可以利用算法判别技术和覆盖全网的数据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版权监测,同时视频的暗水印功能既可以实现画面高清晰、高质量的要求,又能切实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防止生成的新闻作品被侵权。

目前,人类社会正在往“移动社会”发展,移动技术在时空上解放了阅读者,也“解绑”了传播者冗杂的工作程序,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集、传播、获知信息。今年两会,《人民日报》全媒体报道呈现出移动化趋势,采用灵活、轻便的移动终端进行现场报道。人民日报社技术部、新媒体中心共同推出了两会“AI编辑部”移动版,成为整合和分发新闻信息的新平台。“5G+移动化”的技术,实现了视频素材双重加工,既能由网络同步回传后方,也能由记者在前方进行现场编辑,以往只能在电脑终端才能实现的AI剪辑辅助功能,如今在手机端也能轻松操作。轻量化的移动终端可以在新闻现场同步抓取各种信息要素,通过不同的报道样式,为受众实时还原新闻现场,实现了新闻现场的移动化。过去的新闻生产遵循“新闻采集→新闻写作→编辑校对→新闻分发”的单向线性模式,而现在凭借一部手机就可同步完成发现线索、获取素材、拍摄制作、审核签发、发起直播、连麦访谈等功能。“AI编辑部”还实现了全链路“上云”,视频生产云端化,现在“处处都是剪辑室”已成为了现实。

二、报道形式多样,创意视频唱主角

5G时代,高速率、低时延、超连接的技术特点实现了人们动动指尖便可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的愿望。法国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从媒介史学观出发,划分了人类文明的三个媒介域,分别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罗格斯域”、以印刷为媒介的“书写域”、以视听为媒介的“图像域”。④如今,媒体进行新闻生产、传播的规模已经达到空前水平,视频化表达逐渐取代文字、图片,成为叙事方式的主流。

在两会特别报道中,人民网策划了《百秒说两会》《强国问答》《两会零时差》《两会同心圆》等独具特色的专题栏目,受到了受众广泛关注。《百秒说两会》以关注重大政治主题为出发点,精心选取两会值得关注的焦点,用年轻面孔与科技范画面把用户“置身”于两会现场,视频右下方有百秒倒计时显示,并配有“滴答、滴答”的倒计时音效,符合用户在新媒体时代下“快、准、新”的信息诉求。人民网系列节目《人民云客厅》采用全息投影技术,通过实景拍摄和线上云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主持人和受邀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的“云上对话”,为受众梳理两会期间重大议题的进程,同时对话内容能够通过各级媒体进行广泛传播。⑤

过去传统媒体垄断了传播格局,采用“居庙堂之高”的语态自上而下进行传播,年轻群体容易产生“避之不及”的心理。因此,革新传播语态,从“庙堂”走向“江湖”成为主流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媒体在两会报道期间,用漫画、访谈、情景剧等形式营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媒体盛景。

今年两会,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了古风微动画《文物音乐会》,选取了“击鼓说唱俑”“唐粉彩仕女俑”“三星堆青铜面具”等6件国宝级文物,对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行了“两会特别版”改编,用“文物开口唱歌”的形式,唱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图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两会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展望。《民法典版成语新说》系列动画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典故进行改编。如“见义勇为”篇章,改编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小光的视角切入,有孩子掉入缸内,小光砸缸的时候误伤了小孩,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小光并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为受众生动形象地科普了法律知识。人民网原创线上视频对话栏目《两会夜话》,每期节目开头设置一个夜话小剧场,通过情景剧形式营造代入感。在首期节目中,通过小剧场对比两个“学生”截然不同的寒假生活,提出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大人?”的疑问,由此引出栏目主理人、人民网总编辑罗华,人民网主播郑窈,与学生家长、教育专家等共同探讨“双减”之后教育与成长的一系列问题。

三、互动性体验升级,新闻呈现临场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形式不再拘泥于文字、图片,新闻分发呈现出多平臺、多手段、矩阵联动的模式,新技术使传统的二维新闻现场升级到三维现场甚至是多维现场,带来人与现场的全新关系,给人们增加了丰富的交互体验,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仿真环境中理解与共情。

人的感官借助新技术的发展被无限延伸,突破了人体局限,从更多的维度获取信息,驱动新闻朝着广、深、全的方向发展。人民网打造的“5G+XR”虚拟访谈间,能够实现AI 主持人与虚拟嘉宾异地、超时空对话,节约了人力物力,开启了沉浸式体验时代,突破了平面视觉极限体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藩篱。在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进行了全程直播,深度还原现场,带给用户临场化体验。截至3月11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记者问的直播观看人次已达200余万人,在直播间,用户可以边观看直播边进行互动,实时发表意见和观点,传递情绪和情感。

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记者深入北京铁道大厦进行采访,将连线、拍摄、整理、剪辑,甚至直播间搭建等一系列受众日常看不到的后台区域以第一视角的形式在Vlog中进行展示,让受众身临其境的进行体验。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多媒体在本质上是互动的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精英阶层的祛魅,大众媒体搭建的交流平台为公众提供了“机会均等、平等参与自由谈论”的可能,甚至会建构出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⑥2022年1月30日,人民网开展了第21次全国两会调查,超过562万人次参与,网友投票结果显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三大热词关注度位居前三位,通过在线互动,媒体可以发掘网友关心的热点话题,倾听群众的呼声。在人民网“2022年我给两会捎句话”版块中,用户可以选择“向部长献一策”,或是“托书记省长捎句话”,针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版块献言献策,引发了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人民日报社还推出了“快来查看你的‘民生大礼包”H5互动产品,用户只要横滑解锁,就可参与互动。针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礼包”设置了退税减税、稳定就业、住房需求、疫苗研制等九个部分,用户可以点击任意想要了解的版块进行深入阅读。在互动的过程中,严肃的报道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以趣味的形式为用户解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四、结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媒介技术作用于社会正是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新闻媒介既见证着新闻业的变迁历史,又记录着技术的更新换代。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进行了智能化、移动化的新闻生产,通过高密度、高质量的两会报道,还原了真实、完整的新闻事件和社会图景,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丰富的融媒体产品推动了用户互动体验升级,使用户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了用户对两会的关注度。新技术助力全媒体报道,带来了两会精彩纷呈的“媒体盛宴”,在未来还会推动新闻媒体进一步融合转型、纵深发展。

注释:

①【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6.

②卢长春,刘莹莹.人工智能融入两会报道:产品创新、技术应用与功能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5(01):1-3+28.

③吴迪.融媒体时代两会报道的技术应用创新——以人民日报新媒体为例[J].出版广角,2020(14):71-73.

④刘涛.图像社交的兴起及其“视频转向”[J].教育传媒研究,2019(02):8-11.

⑤段乐川,李莎莎.两会云报道:创意、精准、对话和交互[J].新闻战线,2020(12):43-45.

⑥惠东坡.多模态、对话性、智能化:新闻写作话语建构的新走向[J].新闻与写作,2018(08):108-112.

作者简介:孙葆琪,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惠东坡(通讯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徐峰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