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谢朓登览诗

2022-05-30冯熙乔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宣城落日山水

冯熙乔

登览诗是指主要书写登览行为的一种诗歌品类。登高览望是一种人们自觉排遣各种忧思和愁绪的方式,一种富有历史传统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生命活动。本文以谢朓登览诗为研究对象,从谢朓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心态、所处社会环境、家族文化等方面谈起,分析其登览诗创作下的多重心境及文化背景,并通过其登览诗的概貌总结出三个特点:情思多端;注重对空间进行整体性把握和立体化表现,将登高临远的审美空间与落日黄昏这一审美时间结合;题材日常生活化。总的来说,谢朓的登览诗将所见之景与所述之情相融合,更在对“登览”这一题材和审美空间的挖掘上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览历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诗的兴盛,登览类诗歌也逐渐发展起来。作为山水诗人的谢朓,其登览诗也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内涵。然而,过去大部分研究者都较为关注谢朓诗整体的文学成就与艺术价值,几乎没有专门关于其登览诗的研究。对于现存谢朓集中的二十多首登览之作,还有很多内容尚待发掘。我们可以结合文人登高的渊源及谢朓的人生状态和精神世界来了解谢朓的多重心境,从而进一步认识谢朓登览诗的创作概貌及特点。

一、登高而览的渊源

最初,人们登高可能只是单纯为了望远或者采药;而后来,登高览望逐渐成了人们自觉排遣忧思的一种方式。古代诗歌中关于登高而览的叙写可追溯到《诗经》,“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氓》),“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周南·卷耳》)……《楚辞》中亦有关于登览的抒写,如《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登高而览,无疑是一种富有历史传统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生命活动。登高览望之所以可以激发出诗人的多重感情,是因为登高所见空间之“阔”。当诗人登高远眺之时,由于视域高远,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与平时所见不同的广阔的空间,作为个体的人处在这个空间里,渺小如沧海之一粟,便愈发能感受到辽远。并且,空间的广阔使分离的人很难相聚,因此诗人在登高时也很容易产生思念与怀想的感受,此种感受都被诗人有意识地记录在诗中。

二、谢朓的多重心境与其登览诗的创作

要研究谢朓登览诗的创作,不能离开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更不能离开其家族影响及人生经历。正如傅璇琮、赵昌平所说:“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家,总是既处于纵向的文体演进的长河之中,又处于横向的文化背景,时代精神的冲击之下……作者在创作的刹那间是纵横两线交叉的一个点,但是作者本身的性格素养心态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系列,因此这个点不是消极地对纵横两方面的影响的反应,而是以自己的思维定式对两者起反作用,即从其特殊的角度利用二者构想文学作品,又在创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定式作重新建构。”

谢朓十九岁时入仕,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与萧衍、沈约、王融等同为“竟陵八友”。永明九年(491),随郡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更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被害,时年三十六岁。在最初入仕的时候,祖辈中谢安、谢玄的事功影响了他,时时在他意念中起着激励作用,“平生仰令图”(《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立意建树功业。但政局的黑暗混乱以及境遇的变化又使他萌生了隐退之意。而谢朓优柔寡断、胆小畏祸的性格,也使他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决然摆脱,回归田园。可以说,对仕途的留恋及忧虑、恐惧的情绪,伴随了谢朓一生。在他登高览胜之时,这种对仕与隐的矛盾情绪也流露最多。

在谢朓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面对内部政治斗争及外部民族矛盾所引发的持续社会动荡,当时的士人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无奈与绝望,在这样的环境下,山林成了他们的庇护所,谢朓也不例外,不过其喜爱山水的奇情雅趣还与其家族文化的影响有关。归隐会稽的谢玄、以玄言入山水诗的谢灵运、先仕后隐的谢朏……谢氏家族许多人物都浮现着山水之影,对谢朓影响匪浅。而谢朓一路所经之地的优美自然环境更为他纵情山水创造了条件,“他年轻时生活在建康,自幼受着那里山水景物的熏陶。弱冠以后,行踪渐远,‘东乱三江,西浮七泽,更广泛地接触江南、荆楚的山水。三十二岁时出守宣城,因为仕途中的遭遇引起了内心深处仕隐的矛盾,更有意识地接近山水,而宣城又正是风景奥区,山水名都,更多物态风姿可以供他搜罗笔底”。谢朓在宣城写下了很多山水名篇,其中也有不少登览诗,如写在宣城偶然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宣城郡内登望》),写冬景则是“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写夏日登望之景如“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后斋回望》)……这些登览诗集中表现了谢朓登高望远、游览山水之乐。

由于独特的人生经历及性格心态,谢朓的心境始终是矛盾而复杂的。他既贪恋禄位,又畏祸及身、渴望归隐;既思乡恋阙,又忧惧仕途。为了排遣、缓解自己的忧思愁绪,他常常亲近山水、登临高处。而当满怀心事的谢朓登上高处,则更容易心绪融动。在他的登览诗中,或是表达出仕和归隐的矛盾心情,或是抒写怀乡思亲之情……总之,他的多重心境决定了其登览诗的丰富思想情感。

三、谢朓登览诗的概貌与特点

关于登览诗,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專门列出一类诗,名其为“登览诗”,有序云:“登高能赋,于传识之。名山大川,绝景极目,能言者众矣。拔其尤者,以充隽永,且以为诸诗之冠。”对于谢朓的登览诗,前人在整理与笺注其作品集时,虽不曾如方回那样明确标上“登览诗”之类的字样,或以之进行具体分类,但若认真检读之,还是较易辨识的。从诗歌制题的角度而言,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诗题中含有如“登”“临”“上”“游”“望”“过”等代表“登览”行为的动词,如“楼”“台”“亭”“阁”“寺”“山”等带有“高处”这一含义的名词,如《宣城郡内登望》《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诗;另一类是诗题中没有明显表示登览行为的词语,但诗歌内容与登览有关,如《冬日晚郡事隙》等。这两种类型的登览诗,虽然在诗题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但诗中所写都是紧紧围绕着“登”与“览”而结撰成篇的。由此,以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为例,可知谢朓有登览诗近二十首,主要为:《登山曲》《临高台》《将发石头上烽火楼》《宣城郡内登望》《后斋回望》《冬日晚郡事隙》《落日怅望》《望三湖》《游敬亭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和刘西曹望海台》《侍筵西堂落日望乡》等。

就述写的内容而言,谢朓的登览诗大多是将种种情感与山川风物的描绘融为一体的写景抒情诗,且往往都是先写景,再抒情,也有将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的。在其登览诗中,抒发最多的是既想栖隐又无法脱离官场的矛盾心情,如《和刘西曹望海台》:

沧波不可望,望极与天平。往往孤山映,处处春云生。差池远雁没,飒沓群鳬惊。嚣尘及簿领,弃舍出重城。临川徒可羡,结网庶时营。

此诗大约作于永明七年,刘西曹应指刘绘,与谢朓同为竟陵西邸文友,二人在京期间多有唱和。前两句总写登高望海的景象,诗人眼前的海水一望无际,仿佛与天边相连。三至六句写景,以“映”“生”“没”“惊”四个动词呈现了一幅动态化的画面,赋予了自然景色生命力。后四句转为叙事抒情,诗人倦于嚣尘案牍之累,逃离官舍来到海边,“临川徒可羡,结网庶时营”化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之典,意表空有退居沧海、摆脱凡尘之心,却不知何时能实现。又如《宣城郡内登望》:

借问下车日,匪直望舒圆。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嵒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怅望心已极,惝怳魂屡迁。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谁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方弃汝南诺,言税辽东田。

此诗前半写远眺所见,中间以“怅望心已极,惝怳魂屡迁”过渡,后半以“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点明诗人倦于宦游羁旅之情。“谁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这一反问句,与《游敬亭山》“皇恩竟已矣”句相比,语气更为强烈,诗人厌倦仕宦、向往归隐之情溢于言表。

在谢朓的登览诗中,由宦游羁旅引发的对故乡与亲友的思念之情也较为常见,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此外,《落日怅望》中“已伤慕归客,复思离居者”,及《望三湖》中“积水照頳霞,高台望归翼”“薄暮伤哉人,婵媛复何极”等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在黄昏眺望景色时的思乡慕归之情。

谢朓登览诗中还有一类诗是以抒写山水之乐为主的,是极具山水审美特质的登览诗,如《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此诗前八句写自己高斋闲坐,远望窗外山林秀色,饮酒听琴,暗写自己的闲散情状以答友人。其中“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一句被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道:“窗中庭际,山林在目,千古登高望远,不能易此二句。”下六句则明答来书,感谢朋友关心,并表示自己超然物外的情怀。全诗看似平平,其实满含自足喜悦之情,又以平和自然之态出之,清人方延珪评曰:“清新中逸气遄飞。”

纵观谢朓的登览诗,其首先具有情思多端的特点。因登高所见空间之广阔,本就容易使诗人情绪多发,谢朓登览诗或是表达出仕和归隐的矛盾心情,或是抒写思乡怀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于同一首诗中表达出多种情感,如《将发石头上烽火城》中“眺迥风云多”一句颇具深意,不仅仅是视野中的自然风云,宦海风波亦含于其中,尾句“归飞无羽翼,其如离别何”抒发别离之情,可见出并非单纯的思归之作。第二个特点是注重对空间进行整体性把握和立体化表现。谢朓很多登览诗的开头都先对眺望之景进行整体性描写,大笔勾勒,富有气势,如“沧波不可望,望极与天平”(《和刘西曹望海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等。诗歌在总写后,再由远及近选其突出处加以描写,并且在描写时注重空间表现的立体化,具有空间开拓意识,如《游敬亭山》中“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一句写敬亭山之高峻,上可直冲青云,蔽日亏月;下则属带逥溪,曲折回旋。这一写法在后世诗人中也很常见,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第三个特点是诗歌书写时间多为薄暮时分,将登高临远的审美空间与落日黄昏这一审美时间结合了起来,如《落日怅望》中的“落日”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晚”等,从诗题已点明时间。《望三湖》“薄暮伤哉人,婵媛复何极”更是将这一审美时空下的情感书写得入木三分。另外,谢朓登览诗还具有日常生活化的特点。在其之前的谢灵运固然也写了很多山水诗,但那种伐山取道的游览方式很难说是日常化的,其笔下的深山密林亦非日常能见。而谢朓善于把日常所见到的山水给予诗的表现,如《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冬日晚郡事隙》《后斋回望》等诗都是写的一些生活化的场景。

谢朓登览诗将自然空间意识由平望扩展到俯视的更广阔的境界,从时空角度追求辽阔绵远的审美空间,以及把握物色苍茫的黄昏这一审美时间,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创作了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宣城郡内登望》等有名篇章,可以说是登览诗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后世唐詩宋词中有大量登临抒怀之作,而谢朓对此的开拓之功不可泯灭。

猜你喜欢

宣城落日山水
安徽宣城:村里有群姑娘叫『小花』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宣城小镇》
宣城以外看宣城
《山水》
大漠落日
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