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齐河黑陶的复兴发展

2022-05-30邵轶魏亦汝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7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文化

邵轶 魏亦汝

摘要:在国家政府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的号召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开始提高,目光开始转向了传统文化品类细节相对保留更多,更好的乡村。文章就当下乡村文化语境做了阐述,在此语境中,“齐河黑陶技艺”作为齐河乡村非遗文化的代表,对其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做了调查总结,并从“文化+”的角度对未来发展方向及具体思路做了规划阐述。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乡村非遗;齐河黑陶文化;文化+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乡村非遗文化”)的发掘与创造性发展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表明乡村振兴不仅仅要做到经济的振兴,也要注重文化的振兴。在此大环境下,齐河黑陶作为龙山文化优秀的分支,“齐河黑陶制作技艺”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双重优势,复兴齐河黑陶产业,发扬优秀非遗文化,是实现齐河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乡村文化氛围的形成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除了文化本身的功能之外, 还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文化是一种具有社会意识的群体行为规范的集合,同时也是地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文化氛围即某一地域群体在营造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特有的社会规则和风俗习惯的集合。乡村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助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完善,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齐河黑陶成为当地文化生产的价值载体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一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乡村文化植根于传统农业文明之中绵延不断,并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以物质或非物质为依托不断累积,沉淀与进化。乡村文化语境是基于乡村地理环境特点、民众传统日常生活方式、民众的思想文化特点形成的人为习惯和心理惯性,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乡村历史传统,包括价值观,社会心理学,宗教信仰,居民行为,家庭和社会组织,习俗,道德等。很多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本身而言并不作为乡村风俗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核,但却成为这些观念文化得以呈现的重要基础依托。黑陶本身具有黑如漆、亮如镜、声如磬、硬如瓷、薄如纸的特点,是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从渔猎发展到农业的象征,齐河黑陶与龙山黑陶一脉相承,同时在工艺造型及装饰内容上又独具特色做了巨大的创新,不仅创造性地将雕、刻、镂、书、画五工融为一体,在创作题材上,结合当地独特的文化语境,再现了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等山东地域特色文化。

三、齐河黑陶的艺术发展脉络

(一)齐河地理环境

齐河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冲积形成的华北平原上,齐河黑陶的历史已经有四千多年,它利用黄河古道流经的土壤深处独有的50厘米厚的红胶土为原料,齐河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齐河黑陶取材于黄河的重要原因。“齐河黑陶文化”是作为中国传统陶文化与龙山文化、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二)齐河黑陶文化溯源

齐河黑陶从起源到目前的崛起经历了鬲国、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文化区”。多方面研究资料证明,齐河黑陶起源于大汶口文化,历经龙山文化。在《辞海》中,“鬲”解释为古代一种陶制圆口三足空心炊具。有鬲氏族是上古时期发展较为兴盛的部落族群,是大汶口文化后期由鲁东南、晋东北、豫西南游猎而来的散落氏族组成。有鬲国就指的是德州地区。《虞夏时期禹城历史探索》一文中阐述道:“文献与考古资料互相参证,可知有鬲不在德州市德城区而在南面不远的禹城、齐河、济阳一带。”大量文献证实了齐河与大汶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黑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最初齐河黑陶的历史溯源研究,考古学家于1982年从出土的文物看首先發现的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部分位于齐河多处,出土的文物与章丘出土的黑陶加以对比,如出一辙。这更加证实了齐河也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在山东泰安岱岳区发现了时间线更为靠前的大汶口文化,由此得出黑陶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两个不同的阶段。

(三)齐河黑陶独特的艺术特点

1. 齐河黑陶的“封窑熏烟渗碳”特色烧制工艺

“齐河黑陶技艺”也一度失传三千多年。黑陶最初是汉族远古先民的生活用器,发达的制陶业相继催生带动了一系列手工业制作,而后人们将其赋予艺术价值作为艺术品欣赏。通过近百年的复兴技艺得以破解并掌握,因其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所以极具艺术特色。发扬齐河黑陶文化是基于对当地现有传统文化的唤醒和发掘,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

2. 齐河黑陶极具地域特征的传统纹样

齐河黑陶,据考古资料记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由于孕育在民间社会环境,因此黑陶的基本造型与装饰与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并贯穿其发展始终,因而,在装饰上形成高度凝练和概括。纹样“一般圆形结构的瓶状器型, 纹饰多以二方连续纹饰、人文景观、宗教图腾、人物、动物、龙凤吉祥图案、卷草图案、几何图案、书法、国画等,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传统特点。异形结构器型, 纹饰多以文化符号、宗教图腾、抽象图案等,表现形式较为现代。”齐河黑陶还有鸳鸯戏水、鱼戏莲叶等故事情节纹样。同时也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如黑陶装饰纹样与德州剪纸文化相结合,又以宁津景泰蓝工艺为装饰设计题材的来源,运用天然大漆为原料,镀金铜丝为掐丝原材料,将人物、植物元素以写实的手法进行装饰。手工制造,取材天然,齐河黑陶的古朴成熟的技艺,粗犷又细腻的造型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统一和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力。

3. 齐河黑陶独特艺术风格

人们对“黑”的界定,最早是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表示火焰熏烤之后产生烟垢的颜色。自古以来人们对黑色敬若神明,赋予它神秘、威严、尊贵、典雅的意蕴。从黑陶文化时期的东夷,历经夏商秦汉,以黑为贵的传统观念跨越数千年,直至今日风韵犹存。齐河黑陶作品在堆塑、镂空、浮雕等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将雕刻镂书画五工融为一体,结合岩画、国画、汉瓦当、梁武祠汉像等古代和近当代的剪纸、漆画、丙烯绘画、版画等表现手法,来讲述历史故事、人物传说、文史经典等内容。齐河黑陶将各种创新自然的融合,让现代艺术观念与千年古韵发生化学反应,将黑陶艺术品凸显得更加纯粹。

四、齐河黑陶在乡村振兴中的复兴价值

齐河黑陶起源于龙山黑陶,黑陶的造型和装饰记载了齐河的发展历史,从陶土的选择到造型和装饰工艺,都反映着齐河地区的民俗文化、精神诉求、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演变,比如夏商周时期造型装饰上略显粗笨,质地坚硬、价格低廉,反映了生活在山东的东夷部族的发展变化和审美取向。齐河黑陶是现代人与远古历史最为接近的一组文化符号。

“齐河黑陶制作技艺”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双重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其核心是文化价值。陶器作为人类最早制作的器物,其造型装饰的审美取向与当时社会的艺术文化发展紧密相关,黑陶造型装饰演变的过程中,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齐河黑陶最初以祭祀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日常生活器具,体现了实用价值。地处齐鲁大地,传统的山东文化造就了齐河黑陶独特的地域文化装饰风格。在文化交流中,据记载,1987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0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展厅展示制作黑陶工艺品,2008年作为唯一的奥运礼品。齐河黑陶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它反映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经过几十年的研发与工艺创作,齐河黑陶在原有的软刻技术上,创造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硬刻黑陶、微刻黑陶。在黑陶装饰上,引入吸收齐鲁文化中民间工艺木雕、剪纸、刺绣的艺术特点,丰富了艺术装饰创作手法。中国黑陶研究所、中国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在齐河的设立,促进了非遗元素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的建设。齐河黑陶现代艺术馆,多家黑陶传承个人工作室,齐河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建立也推动了齐河黑陶文化产业的完善。

五、布局“文化+”产业项目,提升乡村文化附加值

齐河黑陶作为乡村文化语境下催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随着黑陶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因素。比如多环节制作工艺以手工为主,适当采用机械,但复杂工艺流程使得制作周期长。复杂的制作工艺使得黑陶制作成为“冷门”传统工艺,手工艺人的保护困难和专业人才的缺乏,黑陶艺术面临人才危机。制陶目前多以“家庭式”作坊为主,制陶人之间缺乏公共交流平台,消息闭塞,进而导致齐河黑陶整体缺乏创新推动力量,文化特色不够突出,辨识度不足。齐河黑陶作为龙山黑陶的重要分支,但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最后齐河黑陶市场敏锐度的缺乏,导致艺术品市场份额有限。

(一)“文化+体验园” 建设齐河黑陶文化体验园

“民间艺术现象在表象上不仅仅涉及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与转型问题,而在实质上关涉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以及本土文化经验的重塑等重要文化问题。”建设齐河黑陶文化体验园是齐河乡村文化的“再创造”。可采用 “整零”结合的形式:体验园包含建立齐河黑陶博物展览馆和体验工作室。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将贯穿古今的齐河黑陶原生态特色内容汇集到展馆中,然后尽可能真实还原展出,博物展览馆起到“整合”聚拢汇总的作用。黑陶文化体验园不仅依托丰富的黑陶展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共的文化需求,搭配“展览+体验”结合的方式,在体验园工作室开设“齐河黑陶创意沙龙”配合讲解引导受众亲身体验制陶技艺,有利于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同时扩大齐河黑陶文化的知名度。受众根据自身喜好创作艺术造型,结束后在文化园封窑烧制,成为自家装饰或馈赠好友的“限量版”礼物。“博物馆+工作室”的创造性体验形式,实现了齐河黑陶文化的整合传播再“发散”,也在实现黑陶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完成了部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二)“文化+互联网”培养“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譹?訛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便携设备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体验媒介。数字化文化资源具有多元化,传输速度快、传输信息量大等优势。善于运用5G、AI、VR/MR/AR、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如举办线上3d黑陶文化展览,“云游黑陶文化园”,举办“讲授拉胚工艺”公益讲座配合远程互动等多元化互联网文化体验。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关键主体的引领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培养人民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人才”培育乡村文化精英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外引”人才。乡村文创进高校,培养多元化传承对接人才,是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政府牵头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联合沟通,深入落实校企联合,形成产、学、研、创的系统发展模式,培养出契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内培”人才。开设乡村文创课堂,开展传统工艺职业培训,鼓励举办传统文化的系列公益讲座,结合工艺实践训练,壮大乡土文化人士队伍,提升文化和经济能力。

六、展望

齐河黑陶作为优秀地方文化的代表,囊括了本地乡村社会特有的思维形态、审美取向、文化艺术,是龙山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也是中国优秀农耕文化一体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将“齐河黑陶制作技艺”再复兴,是传统固有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审美的创造性结合,向后人呈现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性要求的历史进程,实现了远古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跨时代沟通,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2018-2-4.

[2][英]馬林诺夫斯基 著,文化论[M].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王瑞光.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2):37-43+158.

[4]任峰.黑陶器皿造型、纹饰设计与雕刻技艺[J].大众文艺,2012(24):75-76.

[5]吴晓.艺术人类学视域中的民间艺术旅游展演[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32(01):130-133.

[6]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07):5-9.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扬州市“希望村塾”调查报告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谁远谁近?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