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

2022-05-30瞿绍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29期
关键词:竞赛研究生校企

瞿绍军

摘要:针对地方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较差,普遍存在大学本科阶段基础不牢,编程能力和算法能力薄弱,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创新能力欠缺,教学设施和科研平台欠缺、落后等问题。提出以程序设计能力提升为入口,依托学科竞赛,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构建五维一体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地方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29-0132-02

1 引言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石。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人才在科技创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和重大意义。

2 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各高校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和教育机构,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众多成果。但针对研究生的创新教育相对较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

曾月征构建了“知识结构、教学体系、教师创新能力、考核评价和校园文化建设”五个指标评价创新人才培养 [2]。胡威和李向东研究了学科竞赛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中的培养机制 [3-4]。罗志增提出“科研-实践-竞赛-创新”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5]。尹世平从科研实践环节来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養,并在系统论指导下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6]。李艳和黄超研究了以科研项目驱动的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7-8]。提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搭建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建立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引入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等。张龙信等人提出以科研项目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科研思维和基本技能的培养[9]。高鹰[10]针对计算机类创新人才进行了探索。

国外研究生教育中以德国为代表的学徒式培养模式,适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美国为代表的专业式培养模式,适合培养教学科研型等类型人才;第三种培养模式在二战后形成,代表性的是协作式培养模式,适合应用型、开发型人才的培养[11-12]。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学校可根据定位和特色进行结合。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创新能力[1],不能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在地方院校中,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较差,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普遍存在大学本科阶段基础不牢,特别是编程能力和算法能力薄弱,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欠缺。此外,地方高校还存在教学设施和科研平台欠缺、落后等问题。

针对地方院校研究生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培养和提高计算机编程能力、项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专业竞赛和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学院担当主角、师生广泛参与、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改革新格局,构建全方位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3 五维一体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本文提出以程序设计能力提升为入口,依托学科竞赛,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构建五维一体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3.1 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指导教师一方面应该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较强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针对地方院校导师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和学院应该针对新晋导师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其掌握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培养基本环节等必备素质,此外,也要加强和督促导师提升学术和教育水平。

3.2 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为抓手,憨实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地方院校的87%以上研究生生源都来自二本、三本和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例如,湖南师范大学属于211工程建设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保研和考研绝大部分去了985等更高层次学校,只有很少的同学留校继续读研。统计该校信息类2019-2021年三年研究生录取详细数据:三年共招收313名研究生,生源中来自211工程建设大学仅41人,且其中跨专业报考人数占7人,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因而,大都存在基础较差,特别是编程能力较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并实施在研究生复试结束,确定录取后到正式入学4个多月时间重点进行编程和算法设计能力的训练及提升。为保证训练效果,采用国际大学生竞赛训练机制,即使用自动判题系统训练,在自动判题系统上面做题可以全面训练学生对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的理解,训练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此,笔者开发了在线判题系统,建设和整理部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题目,发布在在线判题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练习和测试。通过系统的训练,为日后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代码能力提供了保障,也为日后毕业找工作的笔试和面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导师还可以利用入学前这段时间安排学生补充选择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为正式入学后快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依托学科竞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计算机类的研究生可以参加的竞赛比较多,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等。

地方院校应该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充分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坚持以学科竞赛为引领,推动研究性教育教学改革。

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学校和学院两级联动,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学科竞赛训练平台,助推学科竞赛工作。学校主要负责制定学科竞赛制度和奖励政策,协调各方面资源做好学科竞赛组织工作,学院则具体负责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的组织与实施,选派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竞赛。

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够把握本专业领域前沿技术,提高其创新能力,导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融入最新研究成果,达到以赛促教,以教助赛,不断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3.4 依托本地IT企业,开展紧密的校企合作,实现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构建地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资深工程师举办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和社会需求;严格落实校外导师制度,紧密与企业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早进入企业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为提升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实际项目经验、适应行业需求,学校与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IT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研一第一个学期选派优秀的企业讲师到学校任课,研一第二个学期即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期1个学期,与企业进行深度紧密合作,真正打造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学院也积极为研究生科研实践打造一流硬件平台。学院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解决研究生的科研环境,购买硬件平台和计算资源,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

3.5 基于兴趣导向的个性化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师要积极关注研究生的兴趣,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定制培养。从而改变了过去的单向灌输、消极被动的学习过程[14]。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激发出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中的巨大潜能。基于兴趣导向的个性化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3.6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从文献查找,文献阅读方法,论文选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学院针对这一问题开设专门的“科技论文写作”和“文献选读”课程模块,系统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方法,如何开展研究、寻找问题和选题,如何解决问题等,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

4 实效分析

经过近3年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取得斐然成绩。从2019-2021年,学生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学生为第一作者的为21篇;在EI收录期刊发表27篇,其中学生为第一作者的5篇;在CSCD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7篇,其中学生为第一作者的12篇;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6项,其中学生为第一和第二发明人的2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其中学生为第一和第二发明人的7项;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100余项;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9项,在省级比赛获奖33项。

5 總结和思考

针对地方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为突破口,依托学科竞赛,通过案例引导,项目的实施和探索,校企合作,形成了学院担当主角、师生广泛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起五维一体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促使学校、学院、学生通力协作,不断健全培养机制和完善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伟,向晓君,林宜飞,等.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6):64-67.

[2] 曾月征,袁乐平.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6(18):55-58.

[3] 胡威,郭宏,蒋旻,等.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软件导刊,2015,14(2):182-184.

[4] 李向东,夏冰,郑秋生.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计算机教育,2020(10):117-120.

[5] 罗志增,席旭刚,赵杰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74-78.

[6] 尹世平,王菲,吕恒林,等.基于科研实践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06-107.

[7] 李艳.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6):50-53.

[8] 黄超.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工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0):101-102.

[9] 张龙信,黄琼,文志诚.普通高等院校信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149-150.

[10] 高鹰,丘凯伦,张为,等.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8):269-270,280.

[11] 李盛兵.世界三种主要研究生教育模式之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1996,17(2):12-17.

[12] 栗滢超.浅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J].河南教育(高教),2014(8):10-11.

[13] 张凯,符海东.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8):92-94.

[14] 薛名山,雷胜,欧军飞,等.新时代理工科研究生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与创新能力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9-60.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竞赛研究生校企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五反思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