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生态廊道建设实践及其对湖南的启示

2022-05-30甘静静

林业与生态 2022年7期
关键词:廊道监测生态

甘静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自201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的意见》出台以来,湖南省生态廊道建设已初显成效。本文对欧美生态廊道建设案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湖南省生态廊道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生态廊道发展历程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廊道的规划与建设呈现3条主线:以强调休闲游憩功能为主的新加坡等亚洲生态廊道;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欧洲生态廊道;以强调多重功能兼备为主的美国生态廊道。本文主要关注起步较早的欧美生态廊道建设。

美国生态廊道建设以1867年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为开端,经历了从微观设计到宏观战略规划,从服务审美休憩到发挥生态功能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以都市区的公园、河流、海岸、森林等为载体,强调生态廊道的游憩功能。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二战之前,区域协调发展思想被引进生态廊道规划实践中。

第三阶段从1960到1970年代,受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开创性地将廊道建设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四阶段是1980年代,城市地区休闲需求日益增长,开放空间却加速流失,美国户外运动主任委员会倡导建立生活型的国家绿道系统,为都市区提供游憩区域。

第五阶段从1990年代至今。以“斑块-廊道”为基本模式的景观生态原理被应用到生态廊道的规划中,生态廊道规划在科学与美学上均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欧洲生态廊道建设稍晚于美国,其规划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开始于20世纪早期的城市绿带建设,共有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20到1930年代,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绿带的规划开始考虑自然保护功能,其连续性、连接度、长宽比等形态指标得到重视。

第二阶段是1940到1960年代,随着战后城市重建,绿带建设逐渐被具有生态保护兼游憩和经济生产功能的生态廊道取代。

第三阶段是1970年代后,该阶段都市区生态廊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跨城市、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生态廊道迅速发展,生态廊道成为城市游憩廊道、社区隔离地带的功能综合体,在自然保护、城市发展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欧美生态廊道的发展历程表明,生态廊道是从绿道和廊道的规划建设中逐步发展而来的。近年来,生态廊道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通过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加强保护区连通指南》中,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为保持或恢复有效的生态连通性,长期治理和管理、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至此,生态廊道具有了更为明确的通用术语。

欧美生态廊道建设的先进做法

高度关注生态廊道建设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效用。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前期,采用生态监测和评估程序等手段锁定目标物种。例如美国怀俄明州西南部红色沙漠到怀俄明州黑尾鹿廊道建设初期,通过长期监测绘制廊道地图确定黑尾鹿十大威胁,并发现蹄类动物长途迁徙的瓶颈,据此关键信息,通过土地购买等措施确保了关键节点的永久连通性;罗马尼亚生境和物种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基于现场信息建模和经验验证建立模型确保其连通性,提升了棕熊等野生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有效保障了野生动物长期遗传生存能力。

打破行政管控边界构建大尺度生态廊道。从区域生态学出发,建设流域、洲际以及国家层面的大型生态廊道,大幅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英格兰生态廊道涵盖超過1699.72万公顷的土地,协调了6个州的生态系统,将多个自然保护、休闲运动、历史与文化资源等区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北阿巴拉契亚-阿卡迪亚森林景观生态廊道涵盖了美国5个州和加拿大3个省的山地生态系统,两国通过保持联系倡议成功打破州界和国界,强化区域性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大幅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缓解交通网络对野生动物迁徙的影响。交通网络引起的生境破碎化问题备受全球关注。欧美生态廊道建设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规划阶段就将交通规划与自然资源规划充分结合,避免线性工程建设导致的生境破碎与隔离。例如,澳大利亚大东部山脉生态保护网络中,大量生物多样性热点保存在农业、采矿、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土地上,新南威尔士州和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大东部山脉倡议在道路规划阶段就避免了对大东部山脉连通性的威胁;二是对已建公路采用野生动物地下通道、生态管道、屏障篱墙、声音设备、汽车红外传感器、创建新的生境等多种措施缓解不良影响。佛罗里达南部大柏树国家保护区采用警示牌、反射镜、夜间限速以及关键路段的24条功能性地下通道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机动车与美洲豹的相撞事件。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确保生态廊道建设长久效益。通过长期监测,不断强化对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科学认识,确保生态廊道建设效益。美国科学家在黄石公园育空地区山地生态系统廊道长期监测中,通过定期获得的数据发现,已经开始分裂的灰熊和加拿大狼的数量和范围都在增加,但山地驯鹿的数量持续减少,这不仅证实了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同时引发了人们对生态廊道打破自然隔离并产生负面影响的关注和警觉。西班牙瓜迪亚马尔河流廊道建设后制定了动态协调监测程序,为扭转多纳纳地区自然资源流失的趋势提供了重大转机,确保了整个流域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充分发挥公众力量参与生态廊道建设。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多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是生态廊道建设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生态廊道建设决策时将不同社会团体的意志和优先权考虑在内,可以促进科学和技术上的共识,有效避免实施阶段的激烈对抗。意大利摩德纳和博洛尼亚省南北方向的廊道建设过程中整合社会功能,吸引多个利益方参与其中,不仅获得了更多支持,而且筹集到更多资金;美国北阿巴拉契亚-阿卡迪亚森林景观生态廊道建设不仅积极促进社区参与,还鼓励私人土地纳入生态廊道建设,并在美国森林遗产计划的资助下成立了公众信托基金,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验启示

强化目标物种关注度,提高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根据《湖南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3年)》,湖南省30条省级生态廊道主要依托高速铁路、公路和水系等线性基础工程,由于缺少动植物遗传交流、恢复过程的连续数据,对动物迁徙地、物种繁衍及其面临的威胁评估不够,关键节点的设计针对目标物种的保护措施也有所欠缺,而且因缺少具体监测指标,后期效用评估也不能有效开展。据此,从湖南省生态廊道管理的长远目标出发,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湖南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强化生态廊道建设的目标物种信息的获取和管理,以提高生态廊道建设成效。

建立统一协调联动机制,构建跨区域大型生态廊道。生态廊道建设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长期性工程,不仅涉及国土、交通、水利、农业、旅游等多个部门,还存在跨省、跨地区的协调联动工作。建议湖南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形成以林业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省、市、县三级生态廊道建设管理机制,将生态廊道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监测和管理模式;同时,积极统筹协调跨地区及跨省份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努力打破行政管控边界,构建跨区域大型生态廊道,提升区域性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建立监测和效益评估机制,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效益评估机制,是确保生态廊道建设成果、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欧美通过对目标物种栖息地开展长期监测评估获得的数据,精准定位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需要修正的地方,确保对生态廊道建设结果的有效控制。湖南生态廊道建设应从多角度、多主体、多学科出发,建立全面的监测和效益评估机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等方面定期进行监测与跟踪评价,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考核管理模式,通过动态管理确保生态廊道建设成效,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大生态廊道建设宣传力度,设置生态廊道建设主题宣传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活动,让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了解和支持生态廊道建设的政策与要求。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廊道建设,动员群众参与生态廊道管护,依托生态廊道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自然教育、自然研学等活動,进一步拓展、深化全民参与生态廊道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公众参与、支持生态廊道建设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廊道监测生态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生态